引导学生正确行为的“评价”——小组合作观察小例

      最近听说徒弟课堂中学生纪律不太好,于是走进她的课堂做了一下演示,而孩子生成性的问题成了我值得玩味的小案例。

实录:

【问题发生——师生对于课堂秩序达成共识】

美术吴老师(徒弟,新老师),带着二年级班级的小朋友吵吵闹闹穿过走来,向美术教室走来。

(作为老教师,知道老师对于每一个细节的严格要求会对学生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我将队伍拦停在教室门口,目光直视、缓缓扫视队列中每一个人,肢体动作配合低沉坚决的语调,将我的要求传递给学生:保持安静、队伍整齐。

学生很快意识到老师对于课堂秩序的期待。在随后进入教室、坐到位置、摆放物品,整个过程中仍然保持安静,并快速反应。

【问题产生——学生椅子不够】

就在此时,问题出现了:有三个小组是五人,而当时座位只有四个。

A组:很快找到了方法,两人合坐(都是组员)

B组:没有座位的同学围着小组转了两圈,很着急,小组长看到后,招呼这位同学和自己合坐一个凳子(组长和组员合坐)

C组:产生问题后一直在争执,组员间互相指责对方坐了自己的座位,组长并没有有效出面解决问题。

【教师评价——引导学生正确行为】

对A组评价:非常好!快速解决问题,组员之间有默契。

对B组评价:当问题产生时,组长能及时发现问题,并承担责任,找到解决方法。

对C组评价:当问题产生时,组长和组员还需要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观察其他小组并模仿是很好的学习路径。

学生们都接受了老师的评价,整节课很安静。

【事件反思——课堂管理与合作小组培养】

        当年轻老师没有自信管理课堂时,往往会依赖“外部控制”:做到了就奖励一个贴纸,做不到就附带一个“小惩罚”(或练坐或没收贴纸)。当我们过分依赖这种“外部控制”时,学生是不是像表演节目的海豚?做到了有小鱼,做不到就再来一次?

        我们期待中的课堂环境是怎样的?恐怕是宽松又有一定的限制。我们期待中的学生是怎样的?理应是学生出于个人责任感规范自己的言行,而不是出于害怕被惩罚或渴望得到奖赏。

        合作小组的培养路径不仅仅是教学活动设计,更多的是环境设计,环境设计既包括物理环境,还有心理环境(情感环境)。A组的状态是最好的,B组是进阶型,而C组还在磨合期。优秀的合作小组是没有固定的或者说非常人设化的“组长”的,合作讲求的是平等交流,当然在合作小组发展的过程中是可以先有“组长”角色,但我们老师要知道终极目标。因此,对于合作小组的每一次评价就显得尤为重要,好的评价会为合作小组营造良性心理(情感)环境。

你可能感兴趣的:(引导学生正确行为的“评价”——小组合作观察小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