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沙岛:中秋赏月论道】

【新沙岛:中秋赏月论道】

胡迦勒

今年的中秋节,有幸在新沙岛和家人、友人一起度假赏月。节前我给女儿和孩子们布置了中秋写作的作业,自己也身体力行,写一些观月心得。先来欣赏一些中国古人的赏月诗词吧!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李白《古朗月行》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竹里馆》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

就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南唐后主李煜《虞美人》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李商隐《无题》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欧阳修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白居易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

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李叔同《送别》

离人无语月无声,明月有光人有情——李冶

苏轼的诗歌是我自中学以来记忆最深的: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古往今来,明月会激发人们的文学思维、哲学思维与宗教思维。作为基督徒,我们应当如何赏月?

(1)月亮与文学

中国人总是把月亮和孤独、思念联系在一起。中国文化以伦理代替宗教,家成为精神的家园,团圆美满也成为精神的追求,因此很多诗歌也就以月寄托孤独、思念之情。

中国古人相信有一位月下老人掌管着人间的婚姻。今人多把月亮和爱情联系在一起,也是因为月下的浪漫是很多年轻人所憧憬的。

(2)月亮与哲学

月亮不但激发爱情,也会启发哲学思维。中国的《易经》,是对太阳与月亮的阴阳变化的智慧总结。老子从对月亮的观察中体悟出“杯满则溢、月盈则亏”的无为思想。

(3)月亮与宗教

月亮还会激发人的宗教情怀。对月亮的宗教崇拜历史悠久。月亮盈亏晦明的自然循环,在古人眼里,被当成是一种宇宙的规则。人们相信这背后有神的作为。地中海文化圈的古代社会,则把月亮视为崇拜的对象。在两河流域,苏美尔人尊奉的月神是南那(Nanna),阿卡德人崇拜的月神是辛(Sin)。苏美尔人的神话谱系里,月神的地位位于太阳神之上,月亮代表了神秘和智慧,他们根据月亮的变化,创造出了“太阴历”。在巴比伦神话中,太阳神只是月神诞下的儿子。古埃及人崇拜太阳,创造了太阳历。凯撒征服埃及,把太阳历带入了欧洲。

古希腊神话中,最主要的正统月亮女神是塞勒涅。其次是满月女神潘狄亚,她是塞勒涅与宙斯的女儿。狩猎女神阿尔忒弥斯,她在古典晚期可能跟月亮也有了关系。

塞勒涅Selene在古希腊的巫术中占有重要地位。古代人相信,月亮的圆缺会对人类的生活造成影响:满月使所有事物蓬勃壮大,而亏月则阻碍一切事物发展,所以亏月有利于治病或驱邪。色萨利地区的居民还相信,女巫会在月食时施行法术。

阿尔忒弥斯Artemis是阿波罗(Apollo)的孪生姐姐。阿尔忒弥斯自由独立,热爱野外生活,反对男女婚姻。她喜欢的是不嫁的处女们,以及那些蔑视阿佛洛狄忒(Aphrodite)的青年,她与赫斯提亚(Hestia)、雅典娜(Athena)被视为奥林匹斯山上的三处女神。

在圣经中,《创世记》第一章把月球称为“小光”,太阳被称为“大光”,这是为了防止人们把月亮崇拜为神。

(4)基督徒应当如何赏月?

 “太阳还存,月亮还在,人要敬畏你,直到万代! 他必降临,像雨降在已割的草地上,如甘霖滋润田地。在他的日子,义人要发旺,大有平安,好像月亮长存。”《诗篇》72:5-6

在基督徒的精神世界,唯有三一神配得敬拜与赞美。月亮是受造之物,只可欣赏,不可敬拜。月的美好,不过是上帝荣光的反映。人仰望月亮,要看到在明月之上的造物主。日月长存,都是因为上帝对挪亚的应许,“地还存留的时候,稼穑、寒暑、冬夏、昼夜就永不停息了”(创世记8:22)。在新天新地新耶路撒冷,人再也不需要赏月寄托思想、愁苦之情了。那时,神要擦去我们一切的眼泪,不再有死亡,也不再有悲哀。因为以前的事都过去了。神要成为我们的真光,那里不再有黑夜,神要光照我们,基督要作王,直到永永远远!

你可能感兴趣的:(【新沙岛:中秋赏月论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