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与爱(4.5分) - 草稿


说明:1+4+5部分是主题,2+3是延伸讨论可忽略

1场景:喜欢vs爱

“我喜欢躺在沙滩上晒太阳”

“他为人随和可亲,和他相处相当愉快,我很喜欢他”

“我简直太她了,为了她我愿意赴汤蹈火在所不惜甚至牺牲生命”

“宝宝出生,孩子他妈疼地不得了,起早贪黑照顾,生怕饿着冻着,一把屎一把尿”

“太阳大地所以给予我们以光明,大地喜欢太阳因为感受到温暖”


2语言与数学中的概念定义

不管是中文的喜欢与爱,还是英文的like和love,使用起来都有微妙的差别。

由于语言文字是用来表达的,我们只管在生活中去使用它,而使用时全然不管它有没有被完整清楚地定义,这就是语言!

语言是有了使用之后,慢慢形成了对这些词的概括和模糊定义。具体的名词如桌子帽子的定义比较清楚直接(但并不总是如此一目了然,比如荷叶折叠成后戴在头上属于帽子吗?),抽象的词语相对模糊的多,比如我们经常使用的情感用语-喜欢、爱、讨厌、可怜,再如精神、心灵、灵魂、思想、记忆等,每个人使用起来也全凭自己的感觉。于是,和数学的确定性(不一定易懂)相比,语言不免产生使用上的混乱和不一致。

数学一般是在定义好所有名词概念之后再去研究这些概念及其关系,形成一整套数学体系和定理,最有名的范例当属《几何原本》。有趣的是,19世纪末,数学家特别罗素时代的逻辑学家发现了一系列悖论,比如著名的理发师悖论(理发师只给那些不自己刮胡子的人刮胡子,请问理发师本人谁来呱),这在当时引起了一场数学危机,最终形成了今天集合的公理化体系。

语言学家和哲学家尝试把公理化体系移植到语言上,其中有被罗素称为“天才人物的最完美范例”的语言哲学大师维根特斯坦。我的一个朋友刘谈曾推荐给我同名电影《维根特斯坦》,对其伟大生平感兴趣的可以自行观看。

还记得大学时我对公理化体系的痴迷疯狂到一种什么样的地步,那时我是真理的狂热追求者,满心期待着世界的一切包括语言彻底公理化,从而一劳永逸地消除模糊的地带、表达用词不明确带来的误解和喋喋不休的争论,重新给万物以秩序和统一。


3喜欢与爱的定义

由于语言缺乏具体明确的定义,文学家、哲学家、语言学家、心理学和社会学家们根据其需要往往自行定义出一系列概念。有了定义后,他们就可以在自己的定义体系里进行深入研究。比如,文学家和诗人使用概念更依赖直觉和激情,哲学家喜欢综合与归纳概念背后普遍的性质,语言学家倾向于探索和追踪这些词的产生和演化过程,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强调在人与人的关系中探索这些概念的意义。

喜欢和爱的概念,在这些不同领域的研究者以及平民大众眼中截然不同,无所谓对错之分,只是根据用途的方便去定义罢了。比如《少有人走的路》作为心理学著作,把爱定义为促进彼此的心智成熟与自我完善,强调学习与成长。这个定义也许对成功和幸福很有用,但不太可能为文学家、哲学家和语言学家接受,因为对他们的研究来说这样的定义毫无帮助。

(补充不同领域对于爱的常用定义)

既然语言概念的定义几乎从来就没有取得过大众普遍认同的定义,我们不妨也大胆根据自身全部的经验来定义它们,而保留对一切权威学说的怀疑态度!


4喜欢与爱:来自亮的小文的启发

在文章开头的场景1中列出了几个使用喜欢或爱的典型情景。那什么是喜欢和爱?下面是受表弟小文启发(当然他文章主题其实是关于喜欢与付出,与本文不同)后的独立探索。

因为得到,所以喜欢;因为爱,所以付出。

喜欢是(得到后的)结果,爱则是(付出的)原因。

喜欢是因为感到满意,爱是让别人满意。


5论喜欢与爱的相互转化和传递

你爱我,所以我喜欢你,喜欢你的爱,喜欢被爱着的感觉!这是喜欢与爱的关系,就如同力与反作用力。

喜欢的感觉够强烈,就有可能升华为爱并为其付出。这是喜欢与爱的转化

你爱我,我感受到温暖,所以我也学着你那样去爱人。你爱我,所以我爱他,这是爱的传递

在我们关于喜欢与爱的定义里,“乐迷喜欢音乐人但不想为其音乐买单”,可以解释成歌迷喜欢听音乐带来的快乐,但这份喜欢并没有升华转化为,所以不愿为“偶像”付出金钱。

我想:正是由于爱的特征是付出而不是得到,以及爱所具有的转化和传递的特点,才让爱变成幸福的源泉。

ps:

1爱与溺爱也许需要额外讨论和澄清一下!和爱相反,溺爱产生的不是喜欢,而是依赖以及不懂得感恩和传递爱。

2既然讨论了喜欢与爱,作为对比,难道不应该分析下讨厌与狠吗?以及爱与恨,喜欢与讨厌的关系和转化?

3其实数学上同一个概念可能也有不同的定义方式,而有些概念的定义随着研究而发展,比如张量、群论的定义。我所知道的张量就有三种不同角度的定义,但三种定义可以证明等价。也有同一概念不等价的定义,不同定义的系统间的结论彼此转化稍麻烦。往往随着研究深入,为讨论方便起见,数学家会统一语言,采用其中一种定义。

你可能感兴趣的:(喜欢与爱(4.5分) - 草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