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命题

目的

1.明确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2.熟知命题的基本要求。

对学生学习成绩的测试、评价,是检验教和学的重要手段,是对教学进行有效调控的重要依据,也是实现教学总目的的重要环节。其中的统一测评,对整个教学都有很强的导向作用。有专家称,这种评价为“温度器和改革杠杆”。就测评所扮演的温度器角色而言,人们希望测评能提供有关学生当前学习表现、进步以及教学质量的信息。而作为改革的杠杆,人们希望测评能够通过明确课程的重心,激发教师和学生对测评结果的责任心,促进学生和教师更加努力,并进而推动教育改革。因此,应当认真的加以研究。

测评的要求

一、在测评目的上应当是具体目的与根本目的的综合(目的)

中小学评价与考试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好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教师的教学水平,考试的改革则应关注利用考试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具体目的)。因此,在组织测评时,既要完成具体目的,又要体现根本目的。

二、在内容的组织上,应当是知识和能力的综合(内容)

重知轻能的考查是“填鸭式”“满堂灌”的“配套产品”,他们相互之间形成恶性循环,弊端甚多。而在考查时注意在课标规定的范围内,既考知识,又考能力,以能力考查为主,则可发挥考查积极的激励功能和导向作用。因此,在组织考查时必须认真研究各年级段所应掌握的技能要求及其在本年级段的权重。(学期纲要的作用?)

三、从时间的安排上,应当是平时与课程终结时的综合(时间)

这里的“平时”,第一可以从教学过程的角度看。期中、期末考试和毕业、升学考试等终结性测试,不是成绩测评的唯一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还应有:

(1)摸底性测试。一般在接到一个新班后进行,目的是了解学生基本的智力水平。有时在新的课程或新的单元开始之前也可进行,目的在了解学生掌握了哪些预备性知识和技能,以便加强教学准备的针对性。我们每学年9月份开始都会对新生的识字能力、计算能力进行测试,这就属于这种摸底性测试。

(2)反馈性测试。一般在教学一组内容后进行。目的在于检测一个单元的教学效果。如果某题出现普遍性差错,教师就应通过群体教学加以纠正;如果个别学生出现差错,则要采取个别措施。练习册、日积月累、识字星级这些测试就属于反馈性测试。

(3)诊断性测试。大多在反馈性测试之后进行。通常的做法是针对反馈性测试的结果编制试题,以了解错误产生的详细原因,切实进行补偿性教学。共性问题讲解完之后,为了更好地落实,有的老师还会进行自己编制一道或几道试题,或写于黑板或以PPT形式呈现。为什么有的老师落实得好,应该和此有关,比别人多走一步。

以上测试手段都是以试卷形式出现的,如果这些测试在教学过程中分布合理,选时恰当,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优化教学过程,都具有积极意义。

“平时”的测评还可以非试卷形式进行,其主要方式包括:

(1)日常观察。通过对学生课内外相关情况的观察,了解学生在课内学习中是否达到了智能目标和培养非智力因素的要求,在课外生活中形成了什么样的智力背景和兴趣爱好,从而对学生作出全面的评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这个学期进行的,就是这样的一个评估,这也是学科特质,综合性、实践性!

(2)课堂提问。根据课文内容和教学目的拟定问题,通过答问形成的反馈信息,测定学生掌握知识和思维活动的情况。

(3)作业检查。对学生的课内外作业进行检查、批改,必要时写下批语,对这种细水长流式的评价方式,在检查、批改时要认真及时,以提高信息反馈的效率和效益;在学期结束时要形成总评,以体现常规作业这种“日日功”应有的重要性。学科课测试本学期采取的就是这种,平时的评价累计起来,形成总评。

这些非试卷形成的测评出现频率高,反馈速度快,调控措施活,更应给予高度重视。同时,要注意平时测评和终结性考试的内在联系,着眼教学过程的整体,改进测评的内容和形式,以求不断提高测评的质量。

四、在表达形式的选择上,应当是口头与书面的综合(形式)

基本做法是:

(1)加强随机性测评。如课堂提问,对听说类作业的检查、活动考查等等,大多以口头表达的形式进行,实际上就是口头考核。舞蹈平时的考查就有每节课学习态度的测试。

(2)改革考试形式。在可能的范围内进行考试形式的改革。比如有的老师在自己组织考试时,变单一的书面考核为多种形式的综合考核,其做法如下表所示:

其中,基本分是指平时考核所得的分数,书面考试指期末考试,所得分就是本项的基本分。实得分=基本分×百分比,成绩总分=各项实得分之和。这是一种把平时测评与终结性测评,把口头考核与书面考核相结合的方法。

关于口试的方法,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李凤英同志在《小学语文成绩考察改革的尝试》一文中就介绍了如下几种:

(1)听的考试,有听写、听记、听辨、听答、听述等。有的与“说”的考核结合进行,如让学生听老师口述、录音或广播。听前明确要求,听后展开讨论分析。当然,也可与笔试结合,如听读短文,然后笔答。

(2)说的考核,有口头造句、复述课文、讲故事、演讲比赛或叙述一件事,看图说话或回答有关问题,口头翻译古诗等。可按一定的标准打等级分。

(3)读的考核,可朗读一段课文或课外阅读材料,还可采用诗歌朗诵比赛、演讲比赛等形式。“正确、流利、有感情”这朗读的三点要求可作为评分标准。

不少对考核形式进行改革的老师都反映,“口笔结合”可以改变部分教师忽视听说项目训练的现象,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全面发展,是值得大力提倡的。

……

五、在测试结果的评析上,应当是命题质量和学习质量的综合

在评分结束后,教师必须对测试结果做出相应的评析,这个环节也叫作试卷的质量分析。一般说来,很多老师都重视对学生学习质量的分析,比如全班平均分、最高分、最低分以及各类题目的得失分率等等,面面俱到,条分缕析。这当然是必要的,对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具有总结、评估的意义,对今后教学的有效调控也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但从考试学角度看,还应高度重视对命题质量的研究。要把学生学习质量的评析和命题质量的评析联系起来,研究命题的成功和不足之处,以求今后改进;研究对命题不适应的具体状况,加强学习指导的针对性。以客观性命题来说,对命题质量的分析可参照以下命题要求:

(1)难度要适当。难度是指试题对学生知识水平、能力和智力水平的适合程度,计算难度的公式是:

难度=正确解答该题的人数

考生总人数

一般认为,难度值如在0.35与0.8之间,难度是适宜的;大于0.8,这道题就过于容易;小于0.35,这道题就过分难。

(2)信度要较高。信度是指试题可靠性和稳定性的程度。试题信度较高,就可以基本上测试出学生知识掌握的广度、深度和智能水平。

(3)效度要恰当。效度是指试题的有效性程度,如果题目效度恰当,就能反映学生应具备的知识和能力,考试也就不会偏离教学目标和考试目的。

以一个学年来说,学生会经历四次监测,从命题来看,与教学目标契合度高,也就是效度恰当;从监测结果来看,若难度的数据是0.5 0.6 0.7 0.6,也就是难度适当,那就说明试题比较稳定,也就是信度较高。

命题的技术性

1.内容:顾及一般,突出重点

一般地说,在语文知识和能力之间,应侧重语文能力,在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之间,应侧重特殊能力;在听、说、读、写诸种特殊能力之间,应侧重读写能力。从年级段的特点看,低年级应该以考核识字量和识字能力为重点;中年级以考核词语的掌握和运用以及字段的理解和写作为重点,高年级应以考核阅读和写作能力为重点。

2.文字:简明易懂,表达清楚

例1:用“√”符号把下列与众不同的人物或作品挑出来:

(1)王安石苏洵曾巩关汉卿欧阳修

(2)《子夜》《家》《阿Q正传》《骆驼祥子》《女神》(3)林冲杨志马谡鲁达

(4)《雷雨》《人间喜剧》《龙须沟》《白毛女》

例2:作文题:意料之外

提示,许多事预想和结果不一样,有的是喜出望外,有的却是大失所望。料想困难却变容易,以为马到成功的却成为难事。选一件自己经历过的事情把预想和结果的过程写出来。字数500字左右。

这两道试题,前一道“与众不同”的“众”指什么,令人茫然,答题时学生就会感到无从下手。后一道小学作文试题提示语简洁明白,既明确了题目的要求,又起到了“指导”的作用。

3.排列:由易到难,防止连环

既不应含有暗示本题或其他题正确答案的线索;前一题解答的正误,也不应影响后一题的解答。

4.答案:明确具体,没有争议

测试题的正确答案应当明确具体,没有争议。如果模棱两可,给学生的答题和教师的阅卷都会造成困难。前面举到的“挑选‘与众不同’的人物和作品”一题,就可能因为理解角度的不同而形成不同的答案,容易引起争议,是不可取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关于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