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 || 在去世界和回故乡间,找寻着《耶路撒冷》

周读书NO.6

选择《耶路撒冷》,缘于书名,缘于出自70后的作家,缘于小说中所处那个年代,想找寻似曾相识的痕迹。数载过去,不记得打开过几次了,总是不了了之,在这个春节,终于看完了。

《耶路撒冷》是70后作家徐则臣创作的长篇小说。小说被誉为“70后群体的小史诗”,2014年,获得第五届老舍文学奖,使徐则臣成为老舍文学奖史上最年轻的获奖者。2015年,获得第九届茅盾文学奖提名。  2016年6月,获得首届海峡两岸新锐作家好书奖。

小说讲述的是主人公初平阳为了筹集求学耶路撒冷的费用,回运河边的老家卖掉祖宅大和堂,而后接连与几位儿时伙伴相遇,他们各自的人生境遇、理想追求和对往昔生活的回顾, 写出了一代人的生命和精神历程。

1、小说内容——“到世界去”和“回到故乡”

小说塑造了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初平阳、易长安、杨杰、秦福小等人的群像,他们从小在"花街"生活长大,走出去后各自有不同的人生体验,但每个人的心中却也都有一个永远挥之不去的秘密,那就是他们的童年玩伴、自杀身亡的景天赐。作者在小说中把他们各不相同的人生经历,"到世界去"和"回到故乡"交织在一起,让读者得以了解并思考"70后"这一代人的心路历程。

小说中的人物不是英雄,没有传奇,只是微不足道的人物,他们在去和回的历程间,为读者呈现70后一代人复杂的精神世界和完整立体的社会。作为许多有如此经历的读者,在此间总能收获一些似曾相识的场景。

2、平行式编排

第一次看到如此的目录,没反应过来,甚至不知道该怎么看下去。这是小说有别于其他按照情节推进叙述小说,他采用的竟然是平行式样,用以人物名称为章节,有实行对称式的排布。

每个人物都是主人公,都有自己的去世界和回故乡的故事,每个人物代表一个群体,而每个人物又因为花街相互交织在一起,小说的构思巧妙,叙述不拘一格,给人留下深刻的影响。

3、关于耶路撒冷

耶路撒冷,是宗教圣地,充满纷争的神秘地方,看完小说,文中鲜少提到它。起初也是很疑惑,作者在为何使用“耶路撒冷”这个题目时,作者对此是这么说的,“很多年里我都在想,一定要写一部题为《耶路撒冷》的小说,因为我对这个城市、对这城市名字的汉语字形和发音十分喜欢,很小的时候就着迷。”

原来理由这么简单,就是喜欢,小说中都借着主人公初平阳之口说出来。然而再细细体会,因为十分喜欢的地方,一直是作者心之向往的地方,一直是想写的一个地方。这是作者创作的起源,也是贯穿情感的一个纽带。

在小说中,除了故乡花街和漂泊地北京,又多了一个"耶路撒冷",它与花街、北京的含义不同,实际上只是人们在精神上的一个空间。对小说里的人物来说,耶路撒冷意味着信仰、救赎,意味着自我安顿和从容放松,意味着精神和生活的返璞归真。

而结合每个人,心中总有一个喜欢的,心至向往的地方,宛如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自己的"耶路撒冷",而人的一生或许都是在寻找自己的那座"耶路撒冷"。

有时,一种强烈的情感,如对于某种世界的向往,会驱使人们不断思索,不断追逐,收获心灵的平静。本书的作者正是因耶路撒冷而兴起,花费六年完成此部小说创作。

第一次读完此小说的感觉有点亲切,或许是与自己生活时代有些许交集的地方。但对于作品在精神层面的感受,还是有些距离。总体而言,该小说反映的转型中的中国社会变化,人们精神层面的变化,是值得一看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书 || 在去世界和回故乡间,找寻着《耶路撒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