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曾身临其境就不可能感同身受

不久前看了一本网络小说,讲的是一位现代的物理学博士生穿越到民国时代的事情。说来搞笑,整个小说,我没记住男女主人公的名字,也没记住他们百转千回最后聚首的经历,记住的却是故事中主人公遇到的发生在那个时代的小人物的经历。作为一个文科生,在此之前我一直将那个时候的租界作为一个“领事裁判权”的象征,其中对中国的发展意义,也仅仅限于那一长串的条约的象征含义。但就是在看到这本书中讲到的租界上的中国人在“领事裁判权”下艰难求生的细小的事情,我才真正第一次感受到这五个字所代表的含义。

翻完后,我用了很久来整理自己的一些原有的看事情的角度。然后发现,很多大道理我们大部分人都懂,比如谈及清末那段屈辱的历史对那时候的人的影响,我们可以有很多诸如“屈辱的、身不由己、漂泊如浮尘”的词汇来形容,可是,那种触动远非我们亲眼目睹那个时候的人经历的一件很小的事情来的震撼。你如果没有深入地去看一个小人物在那个时候挣扎生存所经历的每一件事情,很多人和之前的我一样都不会有那种惊惧感。

也就是在看到书中那个时代的人在租界上没有做错任何事就无缘由的遭遇不幸,而且求告无门。我才第一次深深的敬畏在那个时代生活着的人们。在此之前我都认为生活在那个时代很不容易,对那个时候不懂得反抗的人有种恨铁不成钢。但深入到那些个小人物的经历里,我才第一次知道时代背景意味着什么,泱泱大河中的逆流意味着什么,远比我所想象的更加不可抗拒更加让人敬畏。

然后才开始反思“放在历史背景下看古人”,才发现,真正的历史背景,不是洋洋洒洒的环境描写,而是那洋洋洒洒背后的框架,一个生活在那样背景下的人,在特定的框架下,有如提线木偶一般的行动,一旦你身体的某一部分超出了那个框架,那一部分就会被血腥的割掉,这是一种在我们看来本该如此的行为,但在当时,历史背景却不允许的困境。只有真正那个时代的人才会理解的困境。

学会了在背景之下分析事件和人选择的行为,我才终于开始更深地理解曾经看到有被拐卖的妇女被家庭接受后却祈求父母让自己死去的选择。有些时候,有些经历有些事情远比死亡更加让人痛苦。我们不曾身临其境就永远不能对他们的选择感同身受。也就是说,对一件事情下判断,判断更合理的前提条件是,已知条件更多更充分。不可否认,太多时候,只有身临其境,我们才能获得当事人极为贴近的想法,但明显身临其境的难度太大,所以,有很多时候我们的评价和意见其实有失偏颇。

有次午饭和人拼桌,听同桌的三人谈到博士生自杀事件,一时间,心理承受能力差、抗压能力不行、就算现在没有自杀以后社会上也没什么用、都没考虑亲人之类的言评充斥耳间。

从前我一直觉得,自杀是一件特别需要勇气的事情,至少于我这种胆小的不行的人来讲,想想自杀就觉得不可思议,所以,以己度人,总认为一个人既然有自杀的勇气那么为什么不活下去呢?但是直到现在,我才明白,不曾身临其境就不可能感同身受,我不曾经历那些自杀的人所经历的,就不会明白他们的经历于他们而言是怎么一种不可承担之痛。那我又有什么资格来指责这些人的怯懦,我又怎么会知道他们所经历的远比自杀更加让人难以接受。

------------------------------------------------------------------------------------------------------------------------------------------

写给渐渐长大的自己:

世界上总有很多是非对错,很多时候,所谓对错,其实都是自我的判断而已。是非衡之于己。你的判断标准是对是错,是你现在所没有办法确定的,你所能做的不是全盘否定也不是全盘肯定,而是让自己的判断标准更为规范更为正确一些。这或许就是长大的过程,也或许就是长大的一个小的层面,谁知道呢。

你可能感兴趣的:(不曾身临其境就不可能感同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