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书话1018》161—170 作者 向明

161

1793年,路易十六王后因叛国罪被处死,上断头台时,她踩到刽子手的脚,说了句:“对不起,您知道,我不是故意的。”但马克思及鲁迅都认为:“温厚和善,就意味着‘饭桶’”。尖刻激愤的批判,可以反贵族,也可以反人类。或许,马克思都没想到,他反对不公不平的革命,居然造就了新的特权与不公。

 162

《叶隐闻书》是一部武士“论语”,成书于1716年。“叶隐”一词缘于西行的诗,诗曰:“隐于叶下,花儿苟延不败,终遇知音,欣然花落有期。”即武士道的死亡美学——落花之美。《叶隐闻书》口述者为山本常朝武士,其口述成书期间,已削发为僧。日本的出家人居然可以大谈切腹、复仇等,这有点怪。

163

《叶隐闻书》称,“若以一言来概括武士道的要谛,那就是不惜身家性命,把自己献给主君。”忠君思想,不难理解,但武士道的“忠”,另有一种对死的狂热,对“死狂”的追求。一旦成为“死狂”的武士,那怕一个人单挑、数十人群起杀之,都挺难的。这与我国墨家“赴火蹈刃,死不旋踵”的精神有点类似。

164

英国人奥古斯丁比勒尔说:“最好的书肯定都是旧书。”这经过了大浪淘沙,沉淀并流传下来的书,怎么可能不是好东西?然而,如果说“最好的书肯定都是新书”,似乎也对。试想:一个人抢先看过新书,挺自得;嗅着油墨新香,感觉也爽;看完之后,还可以向别人胡吹。毕竟只有你读过,也最有发言权。

165

商品价格影响人的消费感觉,据说是科学实验的结果。美国加州理工和斯坦福大学都做过同一试验,让20名志愿者品尝葡萄酒,并使用核磁共振扫描志愿者大脑中负责感官愉悦的部位。结果,品尝昂贵葡萄酒的人明显比品尝廉价葡萄酒的人要兴奋。实际上,大家喝的是同一种酒。贵的,就是好的,害人不浅呵。

166

作家与评论家“鸡同鸭讲”是常事,特别是在玩阳谋的层面上。玩阴谋的话,双方抱成一团都有可能。日本作家简井康隆借小说人物之口说:“评论家这种人,本来就是依赖于作家的存在而生存的,这个职业在它出现时就已经败在了作家手下。……评论家最害怕人家说他们,有本事自己也写本小说看看。”

 167

网络信息时代,每个人都能面向世界发布自己的信息,这在人类历史上是首次。它意味什么?我试想了一下:一是通过电脑或手机,每个人发出的信息都可能被永久保存。二是今后的云服务器容量要做多大?是否重要与不重要的信息都保存着,留给后代?三是由信息组成的一个人,可以“逼真”到什么程度?

168

咒骂不好,也不对。但很多人学方言,均对咒骂用语印象深刻,这证明了咒骂的力量及普遍性。有研究表示,咒骂是受压迫者的舒缓剂。士兵与水手作为受压迫者,最精通咒骂的艺术。咒骂能减缓压力,我是相信的。“路骂”即为人们驾车上路的解压方式之一,在惊出一身冷汗时,不骂不痛快,也不安全。

169

“说起艺术作品中的爱情,那些没有完成的,比起以大团圆做结的,好像总是更加让人荡气回肠。”这是为什么?难道世俗生活的折磨,最终都会让爱情褪色?难道小说等作品中的爱情,都像弗洛伊德所说的是“作家的白日梦”?难道每个人的梦想,因为总比现实生活要美好,只能以无法实现的“悲催”收场?

170

本人不够时尚,对国际“时装周”推出的作品,历来没多少好感。最近读到一本杂志载文称,充斥着魅力和名人的“时装周”,基本属于商品交易会的性质。还说,许多设计师推出“夸张的化妆或者过度的造型”是在掩饰其缺乏真正想法与技能的事实。更可悲的是,让一件衣服显得荒谬可笑也需要想象力。

你可能感兴趣的:(《微书话1018》161—170 作者 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