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腊月二十二我回到老家四川一个小镇——金华。正好赶上村里为60岁以上老人办的筵席,满满40桌,今年是第二届老人文化节。
年纪较小一些村民的一大早就去帮忙烧火洗碗,准备酒席,当天男女老少齐聚一堂,欢歌笑语好是热闹。
家乡这几年变化挺大,小镇上房价直逼四千,而乡村可以一步不沾泥通往各家各户,纵横交错的小道交织在村落,促进了村庄之间的沟通交流。
村头有一条省道,那个失去几十条生命的十字路口终于安装了红绿灯,各品牌汽车排队到镇上,经常拥堵,在建设城市的当初是没有想到这一盛况的。
村里人已经很少有地可种,大面积承包出去,种植藤椒树和橙子,失地农民大多买了养老保险,一家倘若夫妻双方都买了,每个月就能领到2000以上的养老金。在城市恐怕不算什么,而在乡村足够夫妻二人日常生活。
每天吃了早饭、午饭、晚饭,一天三次,村里的老人们相约“转耍”,也就是到果园散步。
推荐保健品的多次到村里讲座,加之老人看电视,刷手机,最主要一点,日子越来越好过,大家对保养接受到热衷。
我的母亲就是“转耍”的老人之一,等我们过完年离开后,她老人家又恢复了往常的习惯,她告诉我哪里都不想去,就爱家乡。这里空气新鲜,种点小菜,没有汽车尾气,有那么多谈天的朋友。
村里年轻人很多选择修一栋漂亮的房子,等不愿意外出就回来住,为了孩子也会到县城买一套用于上学。至于这些宅基地能有多大用处,我想也是因为农民珍视慢慢失去的土地吧。
村干部动员大家拆迁搬到集体房,听说也有不少人不愿意搬迁。有一套漂亮的二层小洋房,一辆十万的小车,到镇上就十分钟,过着有车有房的生活,实现了多少城里人的梦想。
安逸而舒适的乡村生活,正好遇上今年的天气好,沐浴在阳光下,我从大家身上都看到了慵懒的气息。这里真的适合养老!来了就不想走!
然而,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离开家乡,近的到成都,远的到江浙沪,广东等地方工作呢?
为什么当初有一个老人选择在渔民村画一个圈,而不在内地九寨沟呢?那是因为地理环境,人才密集,经济发展潜力所决定的。
沿海地区由于早期欧美日韩输入高科技、外资企业和合资企业扎根,给我们带来了技术,先进理念。
海洋经济发达与内陆发展迟缓,这在国际上都是通用的规律,海洋运输成本在经济发展中具有关键作用,贸易运输,与国际接轨,也就相当于我开头提到的村村通道路,它具有沟通交流的作用。
还记得当年耳熟能详的“要致富先修路”。
而为什么修好了路还是无法引进优秀的企业,解决庞大的就业问题呢?内地缺乏大型企业,生活水平高,房价不低,这也导致人员外流,所谓的出去赚钱回来花。
为什么丰厚的政策依然难以吸引知名企业呢?这跟内地沿海的思维有关,内地讲究打关系,要立业赚钱要跟政府打好关系,进入体制内。
企业花费巨资跟政府沟通好,后期无休止的好处费,让企业疲惫不堪,不是来这里经商,是来从政的,这还不是光明磊落的交流,上不了台面。
再好的企业也被耽误拖累了,他们走了再也不想回去了,口口相传,好企业也就不愿意去了。
既然吸引不了知名企业,经济就上不去,事实上,每年也只有江浙沪广东税收是正的,其他省份收上去都返下来,十四亿人口仅仅靠这几个省份养着,我们幅员辽阔的土地,农业确实拖了后腿。
沿海地区每年上百亿贴补内地,也成了杯水车薪。沿海地区靠自己赚钱,内地贫困地区要争取财政转移支付,两种思维方式策略,也注定官员执政模式的区别。
中国经济还是外向型,以出口导向为主,轻工、家电、机电,港口优势,只有纵深不远的区域能辐射到。
我国疆域辽阔,先富带动后富,等辐射到西部区域,依葫芦画瓢,早已变了味道。
内地与沿海除了经济的巨大区别,还在于意识形态的迥异。内地工作生活节奏慢,散漫,缺乏积极向上的氛围。
观念滞后,跟风吃灰,要想创新,必须站得高看得远,这点对于思想落后的他们来说强人所难。
我以为,内地保护青山绿水,利用有限的财政收入,摆脱攀比浮躁的风气。
振兴农村,从过去的分田到户到回归集体,集中管理利用土地,中国地大物博,农业却不发达,这是接下来要走的路。
发展种植业和养殖业,服务行业,比如餐饮、修脚、培训、家政,虽然高科技依然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承重墙。
鉴于内地的地理位置,人文氛围,想要超越沿海几乎不可能,只有认清现实,缩小距离,发展特色才是行之有效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