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培养孩子独立性存在哪些误区呢?
观点1:孩子小的时候不能老抱着,要不然孩子会很粘人;
观点2:简单理解为不需要父母的陪伴;
观点3:在孩子还没有准备好的情况下简单粗暴地让孩子独立,比如和孩子分房睡;
这些都是对独立性理解存在误区。
2、如何正确理解独立性?
分为三个层次:
自我依靠:体现在生活中就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会经常向他人寻求语言、情感或行动上的帮助,喜欢凭借自己的能力来解决问题。典型案例就是3岁了还给孩子喂饭。
自我控制:能适当地调整自己的行为,并且积极主动克制一些不切合实际的愿望。归根结底就是情绪稳定,安全感十足,独立性和安全感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
自我主张:做任何事情不受他人观念的影响,具备独立思考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个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具备。
那么什么是影响孩子独立性的首要因素呢?就是家庭,家庭因素是第一位的,因为孩子成长的环境就是家庭。
3、孩子的独立性是怎么培养出来的呢?
方法一:帮助孩子建立安全感;给予孩子足够的安全感是培养孩子独立性的第一步,而且是不可缺少的一步。安全感和独立性之间的关联是怎么产生的?小的孩子对父母的依赖性和独立性是并存的,随着孩子慢慢长大,独立意识越来越强烈,开始主动地感受独立,比如不断离开再回来,只有父母提供足够的安全感,0-3岁孩子会一直不断地尝试,因为他不会担心回来的时候父母不在,错误的做法就是把建立安全感时期的孩子独自长时间地留在一个房间任凭孩子哭闹也不管他。还有心理上的需求,0-3个月孩子的一切需求都要无条件满足,4个月-3岁孩子会逐渐形成独立意识,如果0-3岁过渡得好,孩子就越不会产生分离危机。有分离焦虑的父母需要注意。
此外,孩子拥有安全感的两个前提:妈妈的情绪稳定,还有就是父母关系稳定。
方法二:培养孩子的自我服务能力。放手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和独立做事的能力。在幼儿做事的时候,父母只要保证孩子的安全,保证孩子能自己完成力所能及的事,并且在孩子完成一项事情要及时并真心地给予鼓励。
方法三:培养孩子独立思维的能力。第一,利用幼儿的好奇好问的特点来启发孩子,比如讲故事的时候把结尾留给孩子想象。第二,用民主的家庭教育方式鼓励孩子多发表自己的意见。一定要听完孩子的意见并且给予客观的评价。
方法四:培养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是指有意识地通过计划或者执行一系列的步骤来达到目的的能力。这个能力不是天生的,靠后天精心的培养,比了解多少知识要重要得多。
1-2岁儿童独立性培养的内容:
1.不用别人叫,就会自己玩。
2.开始学用勺或用手(拿着自己吃)吃食物;会端着小杯喝水。
3.懂得吃饭规矩,能专心吃饭。不是只顾着玩耍不顾吃饭,或吃一口玩一会。
4.能找到自己便盆所放的位置,需要时能及时找到。
5.渐渐能听懂父母对自己大小便的提醒,渐渐形成自己大小便的规律。尤其能形成在固定时间和地点排便的习惯。
6.大小便时不玩玩具、看图书等。
7.按作息时间有序生活,能按规定时间上床,睡前不过度兴奋,不吃零食。
2-3岁独立性培养的内容
1、能够较为熟练的完成一些生活技能,如用勺吃饭等,有的宝宝会使用筷子。
2、对秩序性、生活习惯、所有物的依赖性提高,能够理解“我的”和“你的”的不同。
3、能够以自己熟悉并喜爱的方式再现常见的事物,如能说出常见动物的特点、给自己的涂鸦命名。
4、总是想自己完成很多事情。
5、能够初步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出现一些取悦他人的行为。
6、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
3-4岁儿童独立性培养的内容:
1.能穿脱简单的衣服和鞋子,如套头衫、运动裤、没有鞋带儿的鞋等。在父母的帮助下,能按次序穿脱衣服、鞋袜。
2.逐步学会饭前便后及从外面回家时洗手,用毛巾擦手。
3.自己吃饭,饭后擦嘴、漱口。
4.入睡时不吵闹,睡眠姿势正确。
5. 在父母的帮助下,使用卫生间如厕;有每天大便和晚上入睡前清洗下身的习惯。
6.会用手绢、餐巾纸擦鼻涕。
7. 在父母指导下早晚自己洗漱。
8. 能从头到尾做完一件事情。
9. 会帮家里做力所能及的家务事,如拿拖鞋、放碗筷等。
4-5岁儿童独立性培养的内容:
1.在接受别人的批评时能控制自己的情绪。
2.在意外受轻伤时能控制自己的情绪。
3.能清楚表达自己的愿望、需要。
4.乐意与同伴有好相处。
5.当他人做游戏、学习时,不随便打扰别人。
6.分房睡。
5-6岁儿童独立性培养的内容:
1.自己会做的事自己做,不依赖他人。
2.遇到困难会自己想办法解决。
3.能独立选择自己喜欢的游戏。
4.独立选择和组合游戏伙伴。
5.独立决定玩什么玩具。
6.会根据需要独立地增减衣服。
7.独自整理用过的用具、玩具、图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