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8】汉纪十-16 游侠郭解

④三月,乙亥晦,日有食之。

三月,乙亥晦(三十日),发生日食。

⑤夏,募民徙朔方十万口。

夏季,汉朝廷招募了十万百姓迁居朔方郡。

⑥主父偃说上曰:"茂陵初立,〔初立于建元二年。〕天下豪杰,并兼之家,乱众之民,皆可徒茂陵;内实京师,外销奸猾,此所谓不诛而害除。"上从之,徙郡国豪杰及訾三百万以上于茂陵。〔訾,与赀同。〕

主父偃对武帝说:“茂陵邑刚刚设立,天下有名的豪强人物、兼并他人的富家大户、鼓励大众动乱的人,都可以迁移到茂陵邑居住;这样对内充实了京师,对外消除了奸邪势力,这就是所说的不用诛杀就消除了祸害。”武帝听从了他的意见,迁徙各郡国的豪强人物和财产超过三百万钱以上的富户到茂陵邑居住。

轵人郭解,〔班志,轵县属河内郡,音止。〕关东大侠也,亦在徙中。卫将军为言:"郭解家贫,不中徙。"〔为,于伪翻,言其贫不当在见徙之数。中,竹仲翻。〕上曰: "解,布衣,权至使将军为言,〔师古曰:将军为之言,是为其所使也。〕此其家不贫。"卒徙解家。〔卒,子恤翻。〕解平生睚眦杀人甚众,〔师古曰:睚,音厓,举眼也;眦,即眦字,谓目匡也;言举眼相忤者,即杀之也。一说:睚,五懈翻;眦,士懈翻。睚眦,瞋目貌。二说并通。〕上闻之,下吏捕治解,〔下,遐嫁翻。〕所杀皆在赦前。轵有儒生侍使者坐,客誉郭解,〔誉,音余。〕生曰:"解专以奸犯公法,何谓贤!"解客闻,杀此生,断其舌。〔断,丁管翻。〕吏以此责解,解实不知杀者,杀者亦【章:乙十一行本"亦"下有"竟"字;孔本同。】绝莫知为谁。吏奏解无罪,公孙弘议曰:"解,布衣,为任侠行权,以睚眦杀人;解虽弗知,此罪甚于解杀之,当大逆无道。"〔当,谓处断其罪,盖以大逆无道之罪坐郭解也。〕遂族部解。〔考异曰:荀纪以郭解事着于建元二年。按武纪,"建元二年初置茂陵邑","三年赐徙茂陵者钱";当是时,卫青、公孙弘皆未贵。又,"元朔二年徙郡国豪杰于茂陵";此乃徙解之时也。〕

轵县人郭解,是函谷关以东地区的著名侠士,也在被迁徙之列。 卫将军替郭解说好话:“郭解家中贫困,不合迁徙的标准。”武帝说:“郭解是平民,他的权势大到使将军替他说情,这证明他家不穷。”终究迁徙了郭解全家。郭解平生因被人瞪视之类的小事杀了许多人,武帝听说了,就下令司法官吏把郭解逮捕,立案审查,审查的结果说明,郭解所犯的罪都在颁布赦令之前。轵县有位儒生陪侍前来审案的使者坐,座中客人赞扬郭解,儒生就说:“郭解专门以奸邪触犯国法,怎么能说他贤能!”郭解的门客听了这话,就杀死了这个儒生,并割去他的舌头。审案官吏用这件事来责问郭解,郭解确实不知道是谁杀的人,杀人凶手到最后也没有查清是谁。官吏向武帝奏报郭解无罪,公孙弘议论说:“郭解只是一个平民百姓,做行侠弄权的事情,看谁不顺眼就随意杀掉;轵县儒生的被杀,郭解虽然不知情,但这个罪比郭解亲手杀人还要大,应按大逆无道的罪名判决论罪。”于是就把郭解灭族。

班固曰:古者天建国,诸侯立家,自卿大夫以至于庶人,各有等差,是以民服事其上而下无觊觎。〔师古曰:觊,幸也;觎,欲也;幸得其所欲也。觊,音冀。觎,音俞,又音喻。〕周室既微,礼乐、征伐自诸侯出;桓、文之后,大夫世权,陪臣执命。〔师古曰:陪,重也。大夫世权,晋六卿、鲁三桓、齐田氏是也。陪臣执命,阳虎之类是也。诸侯之臣,于天子为陪臣;大夫之家臣,于诸侯为陪臣。〕陵夷至于战国,合从连衡,〔从,子容翻。衡,读曰横。〕繇是列国公子,魏有信陵,赵有平原,齐有孟尝,楚有春申,皆藉王公之势,竞为游侠,鸡鸣狗盗,〔事见三卷赧王十七年。〕无不宾礼。而赵相虞卿,弃国捐君,以周穷交魏齐之厄;〔事见五卷周赧王五十六年。〕信陵无忌,窃符矫命,戮将专师,以赴平原之急;〔事见五卷赧王五十七年。将,即亮翻。〕皆以取重诸侯,显名天下,搤腕而游谈者,以四豪为称首。〔师古曰:搤,捉持也,音戹。腕,乌贯翻。四豪,即魏信陵以下也。〕于是背公死党之议成,守职奉上之义废矣。〔背,蒲妹翻。〕及至汉兴,禁网疏阔,未知匡改也。是故代相陈豨从车千乘,而吴濞、淮南皆招宾客以千数;〔从,才用翻。濞,普懿翻。〕外戚大臣魏其、武安之属竞逐于京师,布衣游侠剧孟、郭解之徒驰骛于阎闾。权行州域,力折公侯,众庶荣其名迹,觊而慕之。虽其陷于刑辟,〔辟,毗亦翻。〕自与杀身成名,若季路、仇牧,死而不悔。〔季路死于卫侯辄之难,仇牧死于宋闵公之难,事并见左传。〕故曾子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见论语。〕非明主在上,示之以好恶,〔好,呼到翻。恶,乌路翻。〕齐之以礼法,民曷由知禁而反正乎!古之正法:五伯,三王之罪人也;而六国,五伯之罪人也;〔伯,读曰霸。〕夫四豪者,又六国之罪人也。况于郭解之伦,以匹夫之细,窃杀生之权,其罪已不容于诛矣。观温良泛爱,振穷周急,谦退不伐,亦皆有绝异之姿。惜乎,不入于道德,苟放纵于末流,杀身亡宗,非不幸也。

班固曰:古时候天子封立诸侯之国,诸侯封立大夫之家, 从卿大夫直到平民百姓,各有等级,由于这个原因,所以百姓诚心侍奉他们的上司,而臣下没有觊觎篡夺之心。周王室衰微之后,礼乐制度和征伐命令从诸侯发出;到齐桓公、晋文公之后,大夫世代掌握国家权力,又发展到大夫的家臣执掌一国政令。逐渐发展到战国,出现了合纵连横,于是列国的公子,魏国有信陵君,赵国有平原君,齐国有孟尝君,楚国有春申君,他们都凭借王公的权势,争着延揽游侠,连鸡鸣狗盗之徒都受到嘉宾的礼待。赵国的相虞卿,抛弃了国家和君主,去解救走投无路的朋友魏齐的厄运;信陵君魏无忌,偷盗兵符假传王命,杀害将领控制军队,用来解救平原君的危急;他们都因此增加了在诸侯中的影响,向天下人炫耀了名声,扼腕游说的人,把这四位豪杰当作最值得称道的人。于是,就形成了背叛国家而为私交献身的社会舆论,遵守职责侍奉君主的道义就被废弃了。等到汉朝建国,法网不严密,不知道改正这种弊端。所以代国的丞相陈用千辆车子做随从队伍,而吴王刘濞、淮南王刘安都招集宾客数以千计;外戚大臣魏其侯窦婴、武安侯田之类的人,在京师争权夺利,平民游侠剧孟、郭解之流,横行于乡里,称霸一方,其势力可挫败公卿王侯,众多的百姓都觉得这些人的名声事迹很光荣,向往羡慕他们。百姓即便是犯罪而陷入死地,自己却以杀身成名而引以自豪,就好象当年的季路、仇牧一样,到死也不后悔。所以曾子说:“君主丧失原则,百姓离心离德已有很长时间了。”如果没有贤明的君主在上,告知百姓什么行为是该受到表彰的,什么行为是应该摈弃的,并且用礼义法度去约束他们,那些百姓怎么能知道什么是违犯禁令的行为,从而改邪归正呢!按照古代的公正法则:春秋时期的五霸,是三代圣王的罪人;而战国时期争雄的六国,是五霸的罪人;至于说到信陵君等四豪,又是六国的罪人。更何况象郭解之流的人,只不过是个渺小的平民百姓,却窃取生杀大权,他的罪恶已到了非杀不可的地步了。再看郭解的温良博爱,接济穷困,解救急难,谦虚退让而不自夸,也都不同凡响。可惜啊,象郭解这般人物,不按照道德规范行事,却在行侠这种社会末流中苟且放纵,最后自己身死,全族被杀,这并非是不幸。

你可能感兴趣的:(【018】汉纪十-16 游侠郭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