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目中的西方小说

索尔仁尼琴像

    《癌症楼》  索尔仁尼琴(1918~2008)年    前苏联作家

    该小说也许是一部我们并不十分熟悉的小说,但作者的经历却充满着传奇般的色彩,也遭受过无数次的艰辛曲折的磨难。但作者始终坚信,一切真理的探索都是人的道德需要,人生的坎坷都是社会悲剧的真实写照,每一个人都有其独特的经历和遭遇,也有着各自对人生的态度和追求的愿望。1970年,因为他在追求俄罗斯文学不可或缺的传统时,所具有的道义力量,而获得了该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遗憾的是,迫于形势的压力,他却没有前往斯德哥尔摩去领奖。

    小说主要是描写了男主人公科斯托格洛托夫在部队服过七年兵役,在劳改营呆过七年,从劳改营出来之后又被流放,在流放期间,他又得了癌症,直至奄奄一息时,才好不容易住进了“癌症楼”。在这个地狱似的医院里,他还继续地遭受着各种治疗手段的折磨,同时还要与阴险的人性作斗争。从表面上看,他是一个粗鲁难以亲近的人,实际上他是十分随和的人。只是由于他的生活充满了不幸,而导致了他的性格上的扭曲,脾气暴躁。他还是一个知识渊博的人,有着诗人般的气质,即使在劳改营里他也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汲取知识,甚至跟同营里的,原列宁格勒大学的,古代语文和古希腊古罗马文学讲师的狱友,偷偷地学过拉丁文。

    小说的另一个主人公鲁萨诺夫,作者通过描写他是从一个底层的工人逐步地升迁,最后成为了一个相当有权有势的“领导干部”。同时也揭示了,特权阶层形成的社会根源,及其道德沦丧的人性泯灭的具体过程。他对他这一种社会的败类,恨之入骨,义愤填膺,不仅不正眼瞧他,简直是巴不得让癌症置他于死地。这也是他排解内心痛苦,反抗社会不公的一种手段。可惜的是,在整个的癌症楼里,病员们几乎都已变成了苟且偷生,行尸走肉。癌症几乎等同于监狱,而这监狱又是终身监禁癌症病人的“死牢”。他的报复没有任何意义,通过他的多舛的命运,作者深刻地揭露和抨击了,前苏联的肃反扩大化和此前此后的一次次清洗的罪恶罪行,以及对千千万万人受到心灵损害的人的公开的谴责。

    我以为,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个被社会抛弃了的,离开了正常生活轨迹的心灵扭曲的人。作为一个被“大清洗”中的无辜受害者的一员,在失去了青春,失去了爱情,失去了事业之后,依然被迫低头认罪,依然被失去自我之时,每当有一丝“解冻”的迹象和消息,都会使他欣喜若狂,欢欣鼓舞。他是那么地渴望重返生活,重返岗位,又是多么地渴望回到他那梦萦魂牵的故乡,回到他那衰老沧桑的父母身旁。然而真实的现状对他来说,重返生活,重返岗位,绝不是一件轻松的事,何况还要回到故乡,回到父母的身旁。

    我也以为,小说将人物置身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那个风雨飘渺的时代氛围中,那个山雨欲来的命运沉浮中,带着他们各自的心灵重负,带着他们各自的信仰迷信,去执行错误的路线而推波助澜,去盲目服从领导意志的错误路线而肝脑涂地。在小说中处处能够受感到作者犀利的目光,能够感受到作者细腻的心理剖折,又能够感受到粗线条的大笔勾勒。有时只消轻轻几笔,只消只言片语,我们的眼前便会浮现出意境无穷的图案,便会驱散出内心阴影的困扰。

    所以我在想呀,作者索尔仁尼琴的小说《癌症楼》,给了我们这样的启迪,我们可以经受苦难,但我们绝不能去赞美苦难;我们可以遭受迫害,但我们绝不能去肯定迫害。是一部呼唤人性的人道主义的小说,又是一部剖折社会“毒瘤”,反思时代和历史的小说。俄罗斯总统普金也说;全世界成千上万把他的名字和创造,与俄罗斯本身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他的科学研究和杰出的文学著作,事实上是他全部的生命,都献给自己的祖国。

    小说我是读完了,但在读的过程中,不时地会出现一些不和谐的影子,也会想到一些不愉快的经历,这一些影子,这一些不愉快,也曾经在我们的祖国大地上出现过,发生过。通过去反思,通过去检讨,我们去纠正了,我们去杜绝了,也就再也没有去重演的可能了,也就再也没有去滋生繁衍的土壤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心目中的西方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