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研一年,从彷徨到惶恐

一年前还在纠结的问题,现在终于有了答案:

读研深造,是一件吃饱了撑才干的事情。


1 这一年,时间拉着我前行

去年8月,带着一身疲惫,还没容我喘口气拾掇拾掇自己,前脚刚一离职,后脚已经迈入了研究生的实验室。

当年尚未准备开场,如今研一已经谢幕。

就像当年猪八戒吃人参果一样,嘴里还没咂吧出味,果子已经滑进肚里了。想再品品滋味时,已经没有了机会。

回顾这一年,唯一留下的印记,只剩下那梦靥般的每周汇报PPT。

故作仔细地浏览了里面的内容,曾经为了这些劳什子,浪费了多少本该泛舟东湖、赏樱武大、登黄鹤楼、逛户部巷的大好时光;痛失了多少头发,在实验室遭了多少罪。

回头看那些歪七杂八的图表、涉嫌划水的文字,只能用这样的词汇形容:不堪入目,两手空空。

看到这样的我,真觉熟悉而又陌生!


开始怀疑读研的意义,拼命追问自己的初衷。

记忆翻回大三,保研和工作的岔路口上,我一路顿足,心里提不起对研究生的一丝好感,但无论学长还是老师都在努力劝说我不要错失机会。压抑住年少轻狂的任性,担心错失时光,来不及遇见最好的自己,最后的我选择了“听老人言”:

读研,往俗气了说工作岗位要求硕士学历,往正经了说硕博训练的学习和思维能力能让你在新领域很快适应,眼界、身边的圈子都会有不同!有这样的机会,为何要放弃?

于是,当下果断决定了读研。在心里说服着自己:本科还有很多东西没有学到位,再花三年学更深入的专业技术,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然后用学到的专业技术去找更好的工作。

这便是自己的初衷。


当初的定位历历在目,当下的现实却不堪入目。

上学期的课程像一付安慰剂,和朋友逛街吃饭、旷课求情被原谅、老师画考试重点,看似在学习,实则悠闲了半年。

下学期的疫情突然丢给自己一大段自主时光,在颓废中渐渐迷茫,每天不知所以然的干活、机械地翻看文献。

每天忙忙碌碌,却不知道自己在忙什么,更可怕的是,自己还没有任何的收获,这种感觉要多糟糕有多糟糕,心情一时间跌落了低谷。

开始问自己:研究的东西有什么用?看的这些文献干什么?为什么要写论文?为什么要搞这些虚无缥缈的东西?相比一年前我学到了什么?迷茫之后惶恐接踵而至,曾几何时能想到,曾经骄傲的自己,现在竟然会担心毕不了业,担心未来越来越糟的结局。

开始抱怨教育体制的缺陷,指责教师不会“育人”,接到工程研究的横向项目,将学生更多的视为廉价劳动力,做项目、发文章,学生个人的发展完全靠自己摸索,学校与企业的区别只剩下“容错性”这一个差异。缺少引导的苦行僧,多半夭折在半路上,只有少数一批能进入正轨,痛并快乐着。


等到熬过这些低沉的情绪,耗费整整一年的摸爬滚打,我才发现,这一年最大的收获,就是发现自己原来读错了研究生的意义:

读研读博不是去读技校学技术,专业不会限制就业,转行业不是自废武功,数年学到的专业技术不是你谋生的全部,也不会把自己限制在本行业发展。

而自己也不能依赖于老师的“被安排”,本硕博的区别,就在于下图:

能很快适应这些变化,就能获得更多的成长!忽然记起高中数学老师的一句话:

“那些年轻教师天天在办公室抱怨工资低,我觉得那就是浪费生命。抱怨不解决问题,反而弄得自己还上火,有那功夫还不如多备备课,让...”


期冀太多的未来,等到了所谓的将来,却发现现实并没有给予自己那么多,忙碌也好,悠闲也罢,未来总会不经意间被现实雕琢成命运的模样。

抱怨从来不是解决问题的方式,凡事还应“反求诸己”。


这一年走来,就像歌词里唱的那样:

“走过的路,像一阵魔术,把所有的好的、坏的变成我的,心里的苦,就算不记得,都化作这目光,吟唱成一首歌。”

庆幸的是,惶恐之后不是堕落,而是苦苦心理挣扎后的光亮。


2.我想要名副其实的毕业

过去产生的一些细碎想法,可能本身并没有太大的价值,但是却是开启下一阶段的入口。

最艰难的四月,眼看着时间一点一滴的从手边溜走,岁月却没给我留下任何的积淀,那种空虚感。那个时候,我没有办法走出来,也不打算走出来了,既然注定要在黑暗里打斗,那就走到最深最深的黑暗里,就像深海的鱼,大家都看不见,那我就随便长长好了。

给自己放了一个很长的假,有两个多月之久。这两个月里,虽然学业停滞,但精神也得到了休息,渐渐放松下来,负面情绪也随着时间的淘洗开始慢慢褪去,充盈脑海的只剩下对未来的思考和期待。

有时候,太过忙碌特别容易让自己迷失,适时宜的按下暂停键,反而能让自己变的明朗起来。

不再去抱怨过去的选择,转而思考未来的方向。毕竟不能长期迷失下去!


既然以科研为研究生培养手段,于是我开始思考科研的意义。

慢慢地开始有眉目,发现学到“真正为己所用”的知识并不容易。如果按照自己的初衷,那应该去读技校,毕竟那里才是长技术的地方。

口口声声抵触论文,前提还是要先有写论文的能力。

科研,更多的是培养一种思维方式和学习能力,要有足够的能力将书上没有、老师不会教的、自学到的东西融入课题,然后转化为学术成果。

写论文,是将离实际应用还有较大距离的基础研究主要成果告诉同行,只是用文字将你的工作描述出来,换句话说,“论文是做出来的而不是写出来的”。


而整个研究思路,就相当于:

· Problem X is important

· Previous works A,B and C have been done

· A,B and C have their weakness

· Your work D

·Theoretic analysis· Experimental Comparision aganist A, B and C

· Why D is better

· Strength and weakness of D

· Future work on D


一个很简单经常见经常聊的思路历程,我却花了一年的时间在领悟。当陷入牛角尖后,猛的一回头,发现一直以来,是我想的太复杂。

现在才慢慢体会到导师说的那样:

“聪明是要的,但是研究生对智力没想象的那么高,主要还是你的态度!”

而这个态度,不仅仅是求学或待师的态度,更是要有认识自己并走出自己的态度。


每个人的研究生生涯亦是每个人生活的缩影,都是独一无二的,究竟什么样全凭自己决定。

但是,不要草草的给自己的研究生生活判死刑。虽然,读研深造,是吃饱了撑才能干的事。


为什么说要能吃饱?“科研是奢侈品”,通常是高投入成本,低产出价值,真正的科研承载的应当是研究精神和社会价值。一旦掺入生存需求,科研会直接变味。但吃饱还不够,一定要吃到撑,只有有钱又闲的人,才能一心搞研究,才能真正说对研究感兴趣。


举一个学长的经历。

他读博士期间,找了贝尔实验室的教授做导师。

导师见面的第一个问题是“你家里很有钱吗?”

学长摇摇头。

教授说:“你既然这么穷,为什么不去赚钱,来搞什么研究?”

说老实话,学长并不很清楚教授搞的研究内容,说感兴趣确实是因为需要这个学位满足未来岗位的门槛需求。

在教授眼中,什么人对钱感兴趣,什么人对研究感兴趣,一两句话就看出来了。前者只是在实验室干苦力的人,后者才能做更深入的研究。

毕业那天,学长找导师拜别,顺便求人生指点,导师给了一句话:

“你现在已经拿到博士学位了,是该出去挣钱的时候了。Go and make some real money!”


L学长说:

“国内以前的学者,经得起推敲和沉淀,现在的学者远远比不上。原因并不是他们能力变弱了,而是因为追求变了。”

以前,国内大部分人都很穷,国家还要从每个人嘴里抠出钱供科学家们研究,他们背负的是整个民族的希望和前途,追求的是国家民族情怀。

现在,国内许多人富起来了,国家研究经费大把分配,当身边的人比自己有钱有声誉时,学者们锋头变了,从科研情怀中分出来相当一部分精力,用来屯声望,屯经费。

当社会风向标变了,整个环境就变了!。


回归到个人,科研,是人类进步的一项事业,而不是捞金的途径或工具。

研究生最好的状态,就是能将自己的成果写进别人的文献里,这是名副其实的毕业。

而读研的意义,在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新思维和新眼界。看似虚无缥缈摸不着看不到的东西,却是日后走到哪儿都很实用的工具。比如“毕导”,各大视频网站都有他的声影。身为博士的他并没有多么了不起的学术论文,相反,他的视频视角却与论文思维一脉相承,并成为视频网站的一枝独秀!


写在最后

读研不是高薪的直通车,充其量只是一个台阶,不能偏颇了读研的意义,否则会很容易迷失自我。

在校期间,一定要尽全力尝试各种想做的事,抱着“把所有可能犯的错误都犯在学校里”的心态。

就像打游戏一样,多试几局,Game Over 前还可以重开几局,一定要尽可能多玩几把,多过几关,尽可能地攒能力和经验。

这是学校能带给我们唯一有价值的东西。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研一年,从彷徨到惶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