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乌托邦的真实感,只有这个作家能做到

今天推荐的这本书,来自小编非常喜欢的一位作家,这位作家,堪称伟大。先来看看他是谁:

乔治·奥威尔(George Orwell, 1903-1950),没错,履历丰富的英国作家。他出生于印度,父亲为殖民地官员。从伊顿公学毕业后考取公职,到缅甸作了一名帝国警察,在那里,他见到了被奴役的殖民地人民的悲惨生活。几年后他便辞职,后来写下与此段经历有关的《绞刑》几部纪实作品。

1928年1月回国后,奥威尔深入到社会底层,四处漂泊流落。在巴黎、伦敦两地,当过洗盘子的杂工,住过贫民窟,常常混迹在流浪汉和乞丐之中。次年,写下了关于这段经历的纪实性作品《巴黎伦敦落魄记》,真切地描述了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民的苦难。也正是在为这部作品署名时,他用了“乔治·奥威尔”这一笔名。

1936年7月,西班牙内战爆发。同年年底,奥威尔和妻子一同奔赴西班牙,投身于保卫共和政府的战斗。西班牙左翼共和政府的内部分裂,致使战争失利,而奥威尔差一点丧身在共和政府内部党派之争的倾轧中。这个惨痛的经验对他影响巨大。他曾说自己“从1930年起就是一个社会主义者了”,而这时候,他又开始考虑“捍卫民主社会主义”的问题了。这个思想出发点,一直影响到他后期的影响最广的两部名作——《动物农场》和《1984》的创作。1950年1月,奥威尔病逝,终年46岁。

《动物农场》是身边人读的最多的奥威尔的作品了。那今天推荐下奥威尔的《一九八四》,啊哈,小编有点调皮。这本书自出版至今被放在专家学者的显微镜下无数次的解剖放大,因为这本书派生出的一系列新词和概念,甚至都被收录进大英词典中,但作为模板并不是它的全部意义。同时这又是一部有故事有情节的小说,读完这本书,感情是两个字:复杂。

借用书友的话说“这是一种奇妙又难得的阅读体验,就像是被一股巨大又庞杂的情绪充斥,一时间想到书里那些新词,想到书中世界和现实世界的联系,想到那些没有发生却有可能发生的未来,想到作者的一语成谶,想到自己的定位,想到微博时代的1984。它们真实的可怕。”

但是这种真实,你需要了解一下。

你可能感兴趣的:(反乌托邦的真实感,只有这个作家能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