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不是一个问题

        现在开始恢复每周一本书的阅读,本周读《毕淑敏心理咨询手记》。读起来津津有味,放下后觉得故事和人物就在身边,零零碎碎,原本这是日记体。合上书本,头脑中留下最深刻的追问是:这是不是一个问题。如果自己认为这是个问题,那就一起分析、讨论问题;如果自己认为不是问题,请你尊重自己的判断,转身走人。

       这是不是一个问题,关乎自我认知,没有认知,改变无从谈起。联系现实生活中的种种,觉得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追问和问题。

        情境一:有个高三女孩,晚修做数学题做得磕磕绊绊,内心烦躁。回家后发现自己的旧袜子被妈妈扔掉了,她发了很大脾气,和妈妈吵了起来。过后她自己说,这是鸡毛蒜皮的小事,可自己却崩盘发火。

     试问:这是不是一个问题?

     表面看这仅仅是一个旧袜子被扔,没啥,但作为家长和老师不能只看现象而忽视现象背后深藏的内因。

      女孩说自己从小到大一直是乖乖女,不知道为何高三开始背叛,因为成绩焦虑、恐惧、脾气周期性崩溃。问她为什么原来那么乖,她说怕父母不爱自己。不用多问也能猜出,她身下有个弟弟。或许在父母那里,对儿女的爱没有什么差别,但在她这里却是敏感地捕捉到不同,而且是很大的不同。一个获得充足爱的孩子,不会有这种讨好的心态,不会严重缺乏安全感。

      为什么女孩进入高三在成绩方面总崩溃?她的逻辑是我只有学习很棒,父母才会爱我。事实上,杂念和不正确的成绩观让她难以取得满意的成绩,因此她改变原来的乖乖女人设,变得叛逆、顶嘴,这种行为释放出来的信号是:我这样不听话,父母不会喜欢我,我也就不用拼命想提高成绩了。

       女孩找老师聊天,分析这件事和自己的思维轨迹,她认为这是一个问题;但问题真正的主角并不是她,而是她的父母。父母如果能让她感受到:自己爱的是女儿这个人,而不是以成绩为条件,女孩身上的很多顾虑和问题就自然消散了。但如果女孩的父母认为这不是一个问题,等待女孩有能力去超越家庭和父母不正确价值观的影响,她已不在高三。

        情境二:自习期间,AB两个女孩站在走廊劲头扶栏聊天。老师打招呼,A女孩是哭得红红的双眼,B女孩说A心情不好,她们聊一下。老师从第三方悄悄了解,得知是AB两个女孩发生了言语冲突。

      试问:这是不是一个问题?如果女孩不求助,老师用不用管这件事?

     表面看明显这是一个问题,两个孩子闹矛盾了,但对老师或家长来说,孩子自己能解决或自己要解决的问题,是不是一定要问个清楚、帮着分析和调解呢?事实上,大人的很多苦恼和劳累都是自己太爱管事了。大人高估的自己的同时是低估孩子的能力和办法,人都是在矛盾的解决中成长,大人最好不要剥夺孩子成长的契机。

       什么样的大人适合陪伴孩子成长呢?从大人角度,我认为这是一个问题,需要每个大人结合身边孩子的实际,具体思考。

       每个人都需要关注自己的身心健康,每个大人更应该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现在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孩子呈上升趋势,身心健康是孩子最大的事,考试、名次、学校、工作、薪水等和健康比都是小事。

你可能感兴趣的:(这是不是一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