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不一样的教育》读书笔记(三)
文/高明云
2022年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以以下三个出发点为目的:
一、书中的思想,提升自己的教育理念。
二、书中值得借鉴的做法,提升自己的教育技巧。
三、书中的美句,有借鉴的哲理性句子,提升自己文章的语言魅力和教育文化水准。
第三章:找到一种最好的表达
52、也许只是一个细节、一个瞬间,却足以让你有所思考,有所感悟,这就是片段的价值。教育生活中的片段,犹如一粒粒珍珠,或独自发出耀眼的光芒,或缀成生命的风景。老师就是要善于捕捉这些稍纵即逝的精彩瞬间。
53、那些脆弱的心灵,首要的是给他们走下去的勇气和心灵相融的可能,那些自以为是的规避伤害的行为,对孩子来说也许是最重的一种伤害。
54、我们越是渴望成功,越是需要从容。否则,我们的一切忙碌只能劳作,不再有创造的灵性;一切追求只能是功利,不再有心灵的满足;一切质量只能是分数,不再有成长的本原。
55、我们可以试着舍弃一些,做一个从容的教师,享受生命,享受教育,享受人生该有的那份惬意和幸福。这,也许才是教师最应该拥有的生命底色。
56、我们现在的梦想孕育着将来的生活。有了什么样的梦想,也就决定着你今天又什么样的生活。如果你的梦想是金榜题名之类具体而琐碎的,那你今天的生活必定是心力交瘁的;如果你的梦想是缤纷而清晰的,那么你今天的生活必定都是轻松有序的;如果你的梦想是一个幸福的方向,那么你今天的生活必定是快乐的。
梦想不孕育未来,也改变当下,给学生一个什么样的梦想,对于我们教师来说,远比任何知识的传授都重要。
57、一个完整的叙事要做到:交代清楚故事的三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讲清楚事件发生的情节——不说跌宕起伏也要曲折动人;告诉故事的结果——成功了还是失败了:揭示故事的价值——是经验还是教训。
58、这群孩子朴实得有些简单,考试成绩简单得有些寒酸。他们学会了低头走路,学会了自暴自弃,学会了玩世不恭。
59、他们是哄笑,麻木的,无所谓的,似乎笑的是别人,而不是自己。他们已经习惯了卑微,并且是在骨子里。 那个曾经阳光自信、成绩骄人的涛是怎样地一点点被压抑,被埋没,被扼杀。
60、我们应该给孩子自信,让他们清楚地认识了自己,知道自己应该要什么,可以要什么,并能够理性地对待生活中的得失荣辱。
61、有人问希腊七贤之一的泰勒斯:“何事最难为?”他应到:“认识你自己。”在很多时候我们无可避免地跟自己保持陌生,我们搞不清楚自己,我们不知道怎样的生活才是合乎自己本性的,怎样的目标才是最契合自己的,所以我们会痛苦、会失败,会有悲剧频频发生。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教育的本原应该是引导、完善、提高人的生命品质,而不是给予、改变、创造新的人生,这是教育最朴素的真谛,也是我们每个教育者应该铭记的信仰。给教育本身一个理性的审视,弄清楚为什么而教育。只是这样,我们的教育才有可能真正认识自己。
62、人的一生总会遭遇各种不如意的事情,如果你在无法选择、不可能规避的情况下,选择了坦然接受,这算得上人生的理性和豁达;如果你有机会把这些不如意抛给别人的情况下,选择坦然接受,这就是人性的光辉。
63、即使在不适宜的季节,有些种子还是要播下去的,因为我们并不只是为了树的收获。每一个人自出生起就有了随对新事物探索的欲望,问题在于我们是否为孩子提供了肯定好奇、鼓励发现的土壤,这才是我们需要认真反思的。
64、一个习惯于模式化的群体,一种缺乏独立思考能力培养的教育,怎么能够成就一个有创新意识的民族?我们是不是都应该去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
65、老师和学生相处无需什么方法和技巧,也不需要刻意去做什么,更不需要那么深奥的策略和智慧。无非就是以最坦然的心胸,让最朴素的真情流露出来,让学生能够感受得到你的真诚和坦诚,感受得到你的关心和关怀,让学生能够感觉出你的爱里没有一丝一毫的功利的成分。那么,他们就会信任你的教诲,体谅你的艰难,包容你的无心之失。
66、教育是以心换心的艺术,任何单纯依靠技法和手段的教育,无论做的多么完美,都难免有师生之间貌合神离的尴尬。你可以用娴熟的教育技术让学生获得高分,也可以用严格的管理手段赢得学生的臣服,但是这些绝对不会赢得学生的心,除了用你的真心。
67、哲理故事:一个记者去工地采访,分别问了三个建筑工人一个同样的问题。他问第一个工人正在干什么活儿,那个建筑工人头也不抬的回答:“我正在砌一堵墙。”他问第二个工人同样的问题,第二个建筑工人回答:“我正在盖房子。”记者又问第三发个工人,这次他得到的回答是:“我在为人们建造漂亮的家园。”
若干年以后,记者有找到这三个工人的时候,结果令他大吃一惊:当年第一个建筑工人现在还是一个建筑工人,任然像从前一样砌着他的墙;而在施工现场拿着图纸的设计师竟然是当年的第二个工人;至于第三个工人,现在成了一家房地产公司的老板,前两个工人正在为他工作。
同样的一项工作,第一个人仅仅想到目光所及的东西,自然就只能砌墙;第二个工人看到的要远一些,也就可能成为设计师;第三个人的回答在当时来看似乎是不着边际的大话,但却成就了一个人的成功。
对教师来说,让目光所及比分数远一点,直至看到活生生的人,或许才能找到真正的教育。
68、在一个把教学当做教育的大环境里,重成绩而轻其他已经是习以为常的事情了。也许就是这个习以为常,才让我们越来越崇拜分数,让我们越老越相信分数的力量,心甘情愿地为分数而焦虑、痛苦或高兴,并慢慢相信分数可以替代一切,证明一切,覆盖一切。
教育已经诱惑到了人的灵魂,以一种强有力的号召力,诱惑这学生远离自己的内心,去争取、服从、献媚于那些分数可以到达的东西。
69、对于生命来说本无优劣之分,每一个学生的世界里都有自己的精彩,只要我们善意地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快乐他们的快乐,痛苦他们的痛苦,往往我们会得到意想不到的震撼和精彩。
70、紧箍咒和菩萨理念的结合。
71、在班级管理中,即不专心致志于挑刺,也不乐此不疲地揪错,而是拿着放大镜来寻找学生的优点,来一个报忧不报差的寻找行动。
72、在很多学校,一切都是围着分数转的。教育教学被窄化成了教学,而教学又被进一步强化为“教分”的活动,这样一来,德育的地位更是日趋走低。从口号里的领先,到服务于教学,直至不得不“服从”于教学。德育,成了一个很尴尬的角色。表面叫得很响,实则只是教学的保镖和随从。她唯一的作用,就是维持并确保“教分”活动继续下去,从而成为应试教育的帮凶。
73、德育是一种灵魂的教育,它需要从容的引发,纯净的守护和善良的激励。如果,这些负担着道德教育责任的老师、班主任和学校,都已经选择了背叛或逃离,那么,谁还可以为德育撑腰?
74、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杜威说:“教育即生活”。用生活来解读教育,一教育来丰盈生活,这是教育叙事的一种较高的写作形式。从这个角度来说,教育叙事写作可以涵养一个人的敏锐观察力和思考力。
75、暗自庆幸、默默祈祷、莫名担心... ...万一要是再叫到我呢!我畏缩在车厢的最后端,尽量不让领导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心里却已变得乱七八糟,极力想回忆起一点自己会唱的歌,或者是哪一个能拿得出手的节目,心却怎么也静不下来,脑子里变得一片空白,就连那些本来会唱一点儿的歌也记不起一个字了。思维,在这一刻荡然无存。
76、被诅咒的刑期,漫长而又痛苦。
77、他们或许就是在这样的一次次失败之中,即丢失了时间又失去看自信,一点点地落在了伙伴们的后边。他们开始不被关注、不受欢迎,他们开始被忽视、被嫌弃。想追,得不到鼓励;努力,已经失去了勇气。于是,他们成了真正的差生。站在差生的立场反思教育,我们做得还太粗糙。
78、每一个生命的成长都有其自身的规律,我们渴望的温暖并不能催生所有的美丽。
79、其实、教育之道颇似养花。每一朵鲜花的绽放,除了阳光、雨露和肥沃的土壤,还离不开养花人对她的精心呵护。作为教师,仅有娴熟的理论没有细节上的关怀,仅有美好的愿望没有持久的付出,仅有盲目的疼爱没有科学的方法,无异于一个拙劣的花匠,除了毁灭美好,怕是再也没有什么价值可以体现。
80、弃之荒野的树根,你若强求它笔直和粗壮,它肯定只能是一块废料,你若看重的是它错综交错的婉约之美,一定可以把它精雕细琢成一个完美的艺术品。在我看来,任何一个学生,都会拥有自己的专属,优点会有,缺点也会有;任何一所学校,都会有自己独特的地方,风景会有,脏兮兮的旮旯也会有。作为一个站在边上鉴赏的人,盯着哪儿看真的很重要。
81、有意义与有意思
82、学校得到一个有意义的毕业典礼,而学生失去了一个有意思的毕业典礼!
83、任何事情都有一个度的问题,一旦“有意义”被过度关注之后,事情就会变得没有意思了,而对于教育来说,一旦没有意思了,“有意义”也无从谈起。
84、总是在毕业典礼上,当女孩跳起欢快的爵士舞,男孩深情地唱起一首歌,一张张阳光稚嫩的脸上荡漾着活力时,自己才会忽然之间感觉:孩子们真是长大了,好像是一夜间的事。
总是毕业后,拆解着一封封叠成不同形状的信时,才能读到那么多的执着,那么多的努力,那么多的坚持,那么多的温暖。
其实,成长一直都在,不管你是否在意,只不过是因为烦琐的忙碌,被我们有意无意地忽略了。抑或,因为那些过度的关注,而忘记了欣赏。
85、跳蚤实验:往玻璃杯里放一只跳蚤,跳蚤很轻易地就能够跳出来,因为它能跳的高度是自己身体的四百倍。如果在这个杯子上加一个玻璃盖,跳蚤就会碰在这个玻璃盖上,多次重复以后,把玻璃盖拿开,你会发现跳蚤已经跳不出这个杯子了,它跳的高度正好是原来盖盖子的位置以下。在这个实验中,跳蚤是有能力跳出去的,而跳不出去的原因是它内心里已经默认了这个杯子的高度是自己无法逾越的。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自我设限”。
86、在初入世的时候,每一个纯洁的心灵都充满着对美好的渴望,每一个生命都勃发着万丈雄心。一年级的孩子,内心充盈的每每都是勇气、执着、自信,而家长们也都是极力信任、鼓励、渴盼孩子的每一次成长。在他们的世界里没有设限,没有惧怕,没有担忧。而几年以后,在我们的教育下,我们的孩子终于找到了自己的位置,知道了自己的能力,明白了自己的未来。这是幸还是不幸?
更让我们担忧的是:他们知道了惧怕,懂得了屈服,学会了习惯一切。在他们的眼里,一切都是那么困难。慢慢地,在他们的内心默认了一个高度,这个高度常常暗示自己的潜意识:这件事是无法完成的,成功是不可能的,你绝对做不到的,别再支撑了,你看别人都这样了... ...于是,他们也不再想方设法地去追求成功,而是一再降低对自己的标准,对照的标尺也只是寻找自己背后的那些,终有一天,平庸就改写了曾经的意气风发。
其实我想问的是,这一切都是谁造成的?又是谁在杯子上加了一个盖子?
87、一个人只要能够站在他人的立场看问题,那么别人的所思所想、所喜所忌,都可以成为其思考的原点和方向。一个教师也是这样,以他者的心态来看待教育,会比任何时候更清晰,更有觉悟力。但是别忘了一点,一定要适时把自己“摆进”故事里。
88、我这一辈子,从梦想改变世界,到梦想改变国家,到只想改变家庭和亲近的人,结果什么都没有改变。在我临终之际,我才意识到:如果起初我只改变我自己,也许我反而能够依次地改变家人、改变国家、甚至可以改变整个世界。这段话告诉我们,改变一切的前提,是改变自己。
或许,我们每一个教师都倾心于改变我们的学生,希望把他们打造成我们理想中的样子。但却从来没有意识到,我们心目中固有的东西是不是需要有所改变。我觉得。在改变学生之前,我们的改变可能更重要。
89、你不是教物理,你是教人学物理。我们首先是在教人,然后才是知识,所以真正的教育必须把人放在前面,放在分数的前面、技能的前面、功利的前面。
90、教育也需要留白。能够给学生留有反思的机会,多一句“你觉得自己错在哪里”;如果学生哀求老师不要请家长的时候,班主任能够给学生留一点余地,而不是强人所难;如果教育懂得留白,而不是用穷追不舍的追问与以偏概全的结论来挤占学生自我成长的空间... ...那么,这件事情绝对不会到这种无法收拾的地步。
给学生喘息的机会、反思的机会、悔过的机会,看似力度欠猛烈,实则是打通了一条通往学生心灵的道路。这就是留白的智慧,也是一种教育的境界。
91、孩子的自尊、荣耀、成就以及微弱的进步,九这样被打击得落花流水。我们总是时不时地为孩子找一个个竞争的对手,用他们的强项击打孩子的命门。这些竞争者可以是熟识的,可以使偶遇的,信手拈来,目的只有一个,抓住孩子的软肋,给他狠狠的一击。别总戳孩子的软肋!那样,孩子只能永远是个失败者。
92、把分数当教育的成果,把考试当教育的手段,把做题当教育的策略,硬生生地把教育的育人功能淡化、边缘化,直至彻底抹杀。
教育是不能推到重来的,任何教育一旦落在学生的心上,不可避免得就会留下各式各样的印记。教育的权利落在行内的外行手里,对于孩子来说,将是多么可怕的一件事情。
唯愿,在教育的这个行内,外行越来越少;唯愿,每一位老师不做行内的外行。诚如此,则是学生之幸,教育之幸。
93、你简单了,这个世界就简单看。你简单了,教育就简单了。
94、伞、空调和大棚虽然不能改变整个天气,但伞给了我们一小块没有雨的天空,空调给了我们一个舒适的空间,温室大棚给了我们一小片春天的感觉。这就足够了,在不能改变整个环境的时候,我们能够做的,无非就是像温室大棚一样,为自己营造出一个局部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