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的一丢丢想法

一、因才荐题

 推荐题目是比较个性化的做法,感觉有点像股票操盘手推荐买点卖点,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涨跌曲线,谁是幕后庄家,谁就掌握控制涨跌的能力,最好的状态是学生自己掌握主动权,有良好的学习积极性,一般的状态可能是老师、学生、家长三足鼎立。

1、备考模式

 推荐题目可以分学年、学期,按周考、月考、期中、期末、中高考,分析学生成绩的波浪曲线,以便掌握学生哪些时间段对应的知识点薄弱,从时间轴把学生归为若干类型。不带有感情色彩,只是数据。

2、心理因素

 从心理角度推荐题目方面很多,可行性高低不同,比如从性格方面,可以做个心理测试,了解学生性格大体方向,推不同个性的题;又比如个体学生不同的年龄段心理变化不同,然而如果靠多次心理测试来掌握变化数据可能会让学生厌烦,跟踪每个学生去了解任务量又太大,所以需要心理或教育心理专业人士的知识和经验。

3、家长及老师期望

 家长们的期望总是在学生实际情况之上,所以家长们总是失望,如今父母们文化水平普遍提高,可以和孩子一起做题,如果不高也没关系,起到鼓励激励的作用就好。老师对学生的期望一般还算量化的,但老师不适宜做个性推荐题目的人选,会对学生造成被分为三六九等的不良心理。

4、遨游模式

 举几个例子。有个初中生喜欢数学,他自学了高中数学,并学到了大学数学,其他科的成绩和普通学生一样;另一个初一的学生,家里有学医的,他自学很多医学的东西,还去大学里听课,喜欢给别的同学诊断病因,并提供治病方法;学医的这个学生的同学喜欢编程,学校也开展了各种兴趣课,他学的是C++,明年他打算学习C语言。

 学校分级教育把连贯的知识分成了一块一块,放在小初高大学里,就像营养套餐,合理膳食,但学生可能偏食,而且从大学以后偏食就合理化了。推荐题目可以打破学级限制,让学生学个明白,如果能从一门学科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何乐而不为呢。

这里可以看看我之前发的文章:TED演讲之Ken Robinson

二、增加课程

1、知识的延伸

 各学级的知识都限定在每个层级框架里,对于掌握它的人,比如老师,清晰的框架可以让他们分类记忆这些知识,但学生往往没有这种框架意识,感觉知识就是东一块西一块,每块之间没有太大联系,老师又何尝不是呢,在成为老师的过程中,拿起中学的课本,还是要从新学习,甚至是教过几年以后,才有了对知识框架的理解。

 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认知世界的方法,形成这种方法的因素可能有:周围事物的影响(人对人的影响,事对人的影响),自身对人的影响(外界影响自身后自身形成的心理反应,这种反应慢慢成为习惯)。所以每个人都有自己对新鲜事物或知识探求的方法,在记忆里产生的框架也各不相同。可能多数学生上了大学才对知识在脑中的排布有了大概的感知,却也是凌乱或离散的,没有一个好的框架把它们串起来。要加的一类课程就是梳理知识脉络。之后的文章我会专门谈谈个人见解的。

2、技能

   学以致用很关键,作为学生,总是觉得上学学的知识没有用,家长是过来人,虽然也觉得学习没用,但有个关键作用就是升学,老师们觉得学习还是有些用处的,但也没有牢固的依据。

   了解世界、改造世界,这就是我们学习和实践的目的。学到的知识不知怎么用到实际当中去,我认为是因为我们是感觉感受生活的,而不是理性分析处理生活的。不过多展开。

   技能是知识改善生活的体现。大学的专业知识大多是为以后工作的技能服务的,中学的知识比较基础,除了靠做题掌握和记忆外,对于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会更好地加深理解。我觉得目前的难题之一是找不到很好的实践来吸引学生用知识解决问题,如果知识点都能有有意思的模型,那么下面的形式也将非常好开展。

三、翻转课堂

 现在一部分学校正在学习、引进这种教学理念,有些学校已经开展并且效果不错。翻转课堂的起源可以看看下面两个TED演讲,下一篇TED文章我会专门介绍这两个演讲的。

TED演讲集Salman Khan:视频重塑教育

TED演讲集Sugata Mitra:用“云”建立一所学校

1、知识

   人们求知是因为有问题,而现在的教学模式是在学生没问题的前提下灌输学生知识。如果抛出几个问题,让学生们回家查书、上网查资料、问家长等等,第二天上课大家来讨论自己的观点,这种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方法,老师们要做的不是教学生知识,而是培养学生获得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自学的积极性。

2、实验

   我上学那会有个科教节目叫《比克曼的世界》,集知识和趣味于一体,作为课下视频非常好,上课时可以讨论里面的知识和实验。老师也可以创设一些问题,就是上面提到的有趣的模型,如果有专门的团队研究这个课题,为老师提供专业的教辅,那么就可以形成一套教学体系。

四、学科交汇

1、课本知识与实际问题

中学课本和工作岗位上的专业或技能类书的区别在于,前者是知识的均匀体现,后者是知识有目的地集中体现。目前知识的教学步骤是先教会学生基本的整体的知识,再向专业细化。实际问题是基本知识是不是有些冗余。

2、一科到多科

         从一个实际问题抽象出其所包含的知识,可能会涉及几门学科。在课本中,一科内的学科思想转换可能还不如学科间的思想转换来得容易。单一的学科知识还是目前教育的主流,但也可以发现历年的变化,考题中有学科交汇的题型。

五、游戏

 学生们大多都会沉迷于游戏,它带来的快感、成就感甚至虚荣心都比学习来得快速、直接、简单。学生愿意用感觉去学习,所以在游戏中看似没用的知识他们学的都很快很好。

1、小游戏

 小游戏就是类似数独,各种各样的,但又要区别于有趣的实验,旨在增加乐趣,开动大脑。学习中得到快乐,训练思维。

2、大游戏

①RPG游戏,运用知识解密发展剧情

②卡牌类,各科知识为元素,组合出题

    我是门外汉,只是举两个例子,能把知识巧妙地安排在游戏里,让学生去感受知识而不是生硬地学习,是需要不一样的思维和想象力的。

六、小说、动漫

    小说和动漫也是一样的道理,影响学生学习的因素加以开发利用,反过来就是让学生爱学习的因素。已经有人这么做了,难点所在还是知识进入这些载体的匹配度和适应度,不会让学生意识到这是以让他们学习为目的的。

七、日记、博客、贴吧

    提高学生对学习的归属感,建立学生的交流平台,这类东西其实早就有,问题在于时间安排。学了一天的学生,为何还会在这些媒体上谈论学习,但如果以上六条进行的比较好,学生每天的安排就不会有那么多的学习,其实是把学习时间转化成了玩的时间,但实际学生玩的是知识,那么他们或许会愿意花时间在这些媒体上谈论学习。

八、其他

    提及的几个方面都只谈了皮毛,要想实施起来还需很大的改变。

    相较好老师,我们更需要不被应试教育影响的思维方式不同的能创设有趣模型的可以把知识巧妙杂糅到游戏小说动漫里的优秀人才。

    所以教育大改不在于改学生,而是应先改老师,培养具备上面这些能力的老师,但培养他们又需要有这样的教育,这就成了悖论。

    只能靠一波一波地改变,每次1°,总会转过90°的。

还好标题写的一丢丢,感觉并没有阐述好

你可能感兴趣的:(教学的一丢丢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