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

      花了两天的时间读完了余华的《活着》。这本小说非常好读,里面的细节也写的非常到位,会让人产生画面感,尤其是前面的三个章节,可是后面的章节没有前面写的好,有些着急了。

      在我的印象中,我觉得小说一定要有细节描写,不管是长篇还是短篇。如果全书没有一点儿的细节描写,那我会认为这是一本失败的小说。读完以后完全没什么印象的小说绝不是什么好小说。当然意识流小说除外。

      说回正题。如果硬要给这本小说找缺点,那就是这里面的有些人物我觉得死的并不合理。余华太刻意了,太追求悲伤了,在书中他把所有的人几乎都写死了,家珍死了,有庆死了,凤霞死了,女婿死了,最后苦根也死了,留下来的只有福贵和那条老牛了。在这些死去的人当中,我觉得最不合理的就是苦根,余华给出的理由居然是吃豆子吃死的,这个理由让我有了一种出戏的感觉,很可笑,可笑到你非要我相信一个人的出生方式是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程度,神话可以这样写,但是这本小说所描述的社会背景却是过去的那个真实的中国。

      小说读到最后,我似乎也并不同情富贵,我觉得那是他自作自受,我同情的是那些死去的人物,他们都是那个时代被命运被苦难所折磨的好人,尤其是家珍。所有的人都死掉了,可是最该死的那个人却还活着,主角光环的能力也太强大了。看来还真不是好人有好报的结论,好人也没有一生平安,在这个故事里面,好人都没有长命,祸害却遗了千年。

      这本不到十万字的长篇小说自出版以来就备受好评,不光是在中国,在各个国家也是好评如潮,光序言部分余华就写了好几个。我觉得其实没必要写那么多的序言,写一个就够了,越短越好。因为好的小说就是要读者沉浸到小说的世界中去,让他们越陷越深才好,绝不能让他们跳戏了。这么多的序言读完了,我反倒没有心思看正文了。当然,瑕不遮瑜。

      现在都二〇二〇年了,可这本小说依然卖的很好,依然长期占据着畅销书的排行榜上,可以说是个奇迹。我相信《活着》会成为永恒的经典,在历史的长河中一定会有它的一席之地,因为它里面所表达出来的情感是人类共通的情感,这是不分国界的,所以韩国人看了感动,英国人看了感动,日本人看了也感动。看来梁实秋说的才是最正确的——文学发于人性,基于人性,亦止于人性。

      既然《活着》留了下来,那余华也就可以不朽了。这是多少写作者所追求的终极目标啊,即使以后躺在床上睡大觉,他依然可以靠着这本小说的版税不愁吃穿,然后还能流传千古。真是人生赢家啊。

你可能感兴趣的:(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