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曾经辍学、打架、偷盗,但却在“爸爸”的带领下逆袭了人生

“光爱学校”是一所特殊的学校,校长是一个农民,学生是一群孤儿。

本片央视首播是2016年。这部纪录片很短,上下两集加在一起也不过50分钟。

但就在这短短的50分钟内,你却会看到,这些生活在苦日子里的孩子,这些曾经堕落走偏过的孩子,这些过早面对惨淡人生的孩子,他们在校长石青华的带领下,通过自己的努力找到人生方向,学习知识、学习技能,挣扎着改变命运,实现梦想。

目前国内有两所光爱学校,一所在北京顺义区,另一所在安徽金寨县。

北京校区这边主要是一些年龄较小的孩子,并且只有小学。等他们该上初中的时候,就把他们安排到安徽那边读初中、高中,最后考大学。因为外地人在北京无法参加高考,所以为了能让孩子继续读书,学校就在安徽金寨县和当地政府合作,建立了金寨县光爱学校。


生活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

北京顺义南法信镇,这里有一家不起眼的学校,一群孩子在操场跑步。

这所学校的外观看起来更像是一座破败的工厂,大门上用红漆写着学校的名字:光爱学校。

这是一所不分年龄的学校,有些孩子才刚刚会跑步,洗脸刷牙还不够自如。

有些已经年长一点的少年,会自觉照顾弟弟妹妹,孩子们之所以这么团结,是因为他们大多数都是孤儿,这里是他们共同的家。

光爱学校专门收留来自全国各地的流浪儿、孤残儿童、特困儿童,实行全免费寄宿制。这所学校的校长是石青华。

石清华本身的故事也很传奇。1997年,妻儿因为邻居私自做烟火炮竹爆炸而严重烧伤,他带着妻儿来北京治病,然而几次手术之后,高额的医疗费用让他们贫困潦倒,一家三口只得流浪乞讨。

他说那时候特别无助,不知道这偌大的一个北京城哪里才能有自己落脚的地方,他说最初给他帮助和温暖的是一群流浪的小孩。这也是他创办光爱学校的初心。

十几年前,是流浪的小孩给他带来了人世间的温暖,之后,他把街头流浪的孩子们召集起来,租下一间陋室,教他们生活,教他们读书,帮助他们在社会上立足。

“你知道自己比别人差很多,所以要付出更多地努力。”

在纪录片最初拍摄校园的镜头里,有一个穿粉色衬衣的女孩曾抬头仰看划过天空的飞机,微带笑意。

当其他孩子在吃早饭时,她已经背起书包走出了校门。

这是在光爱学校生活了8年的郑丹丹,就读于北京世青国际学校学习。

郑丹丹一天的学习生活是从进入地铁车厢的那一刻开始的。无论刮风下雨,都不能阻止她每天往返于顺义与望京之间。

郑丹丹的老家是安徽无为县,五岁之前她一直与奶奶生活在农村,奶奶身体不好就带着她来到北京找爸爸妈妈。但当时,妈妈没有工作,爸爸的收入仅够维持家用,一家人的生活非常拮据。

有一天,丹丹的妈妈离开了家,再也没回来。丹丹说:“我和爸爸那段时间过得很苦,基本上一日三餐都是馒头,榨菜都算是很珍贵的加餐。”

在妈妈离开之前,丹丹在北京读了两年的打工子弟学校,但后来因为交不起学费,不得不辍学。但即便如此,丹丹也未曾放弃学习,那时的她每天都会期盼着同学放学后到她家写作业。在那半年多的时间里,她靠着借读小伙伴的书,自学了二年级的课程。

后来奶奶通过他人介绍认识了校长石青华,自此丹丹就在光爱学校,一读就是8年,学习成绩一直是第一名,而且她热爱英语,性格开朗,会拉小提琴,跳舞也很好。

但这样一个民办孤儿学校出身的孩子,为什么能入读国际学校呢?石青华在采访中给出了答案。

原来世青国际学校的老师曾带领学生来光爱学校做社会实践,石青华说,如果要说帮助,为什么不能帮助我们这些成绩优秀的孩子呢?后来在世青学校的老师和丹丹自己的努力下,她如愿入读。

一天的课程结束后,郑丹丹还留在图书室写作业。

面对家境差距巨大的同学,她并不曾自卑和孤僻,她和同学相处融洽,但也一直暗暗努力。她说,“因为你知道自己比别人差很多,所以你要刻意地付出更多地努力。”

“他的理想就是想要一个饭碗。”

于此同时,在安徽金寨,同样有一个男孩在埋头苦读。

这就是贾运,来自河南农村,从小和奶奶相依为命。

贾运也是被奶奶送进光爱学校,但那时的他固执地将自己封闭在一个人的世界里,到处和别的孩子打架,甚至咬人。

石青华说,第一次和贾运聊天,他便发现孩子的眼神里充满了苦难和怨恨,除了恨就再也没有其他了。

而这一切都要从他的家庭说起。在贾运很小的时候,父亲就离世了,懂事后,他把这一切归咎于母亲的抛弃。即使在采访中这个已经长大的少年仍然没有消除对母亲的怨恨,他说“我希望她死。”

贾运曾经在作文里写过自己的梦想,石青华说,别的孩子的梦想是考到好学校,当军人或者是科学家,而贾运的梦想却仅仅只是想要一个饭碗。

他的理想就是想要一个饭碗。那一刻石青华觉得太心酸了,这个孩子可能从小就一直在温饱的边缘挣扎,他甚至都没有看到过更大和更好的世界。

在北京校区读完小学后,贾运被石青华送到了安徽金寨继续读初中,而这时的贾运早已不是当初刚进学校时充满戾气的少年,他开始发奋读书,从成绩普通一举跃居到年级第一。

贾运努力地原因不仅仅是对自己生活处境的担忧,更多地是希望好好学习以后能给奶奶更好的生活。

坐在贾运后排的李振江,曾经是一个劣迹斑斑的少年。他说我曾经是镇上最有名的坏孩子。

端午节的时候,李振江被金寨的同学邀请去家里一起过节。

他已经很多年没有过过节日了。之前即使是过年,他也只是和一起出来混的伙伴蜷缩在某个城市的水泥管里。

那时的他,没有家,亦看不到未来。

李振江从小和姐姐被父母抛弃,在流浪的过程中又和姐姐失散,是石青华把他送去读书,又帮他找到了姐姐。

同学的妈妈给李振江买了新衣服。

离中考还有四天,贾运和李振江的班上进行了一次特别的班级告别会。很多同学都在作文里写了些关于他俩的事情。带李振江回家的同学在作文中写道:“以前没有人给你做饭,现在有人给你做了,以后不管怎样,兄弟都在。”

李振江说因为自己以前的经历,所以特别害怕受到伤害,其实他一直都很渴望友情。

他之所以拒绝,是因为从没拥有过,太害怕失去。

贾运说,社会曾经改变了我,让我变得坚强但是也变得冷漠,但是因为在这里,我才感受到了青春和真正的友情。

“我不喜欢妈妈了。”

凌晨三点,当其他孩子还在睡梦中时,拉子已经起床到厨房准备学校将近一百人的早餐材料了。

起床做好早饭后,拉子便前往自己学习烹饪的学校。

石青华规定,当光爱学校的孩子到了一定年龄就要送他们去学习一项技能,以便日后他们能在社会上立足。

拉子来自四川大凉山。

影片一放到这里,我们就已经能想象得到拉子的家乡是怎样一种景象。

拉子因为办理证件回到老家,一下车就看到了小姨家的孩子,然而小姨去世了,姨夫外出打工,弟弟妹妹被留在家乡。妹妹的上衣已经看不出原本的颜色,弟弟的裤子上也都灰尘和泥土。

拉子牵着他们的手往家走,问他们想不想爸爸,自己却忍不住转过头流泪。

更令他没想到的是,当他走进自己家,才发现母亲已经离开了,并没有告诉他和弟弟,拉子一个人站在曾经住过的房屋里,茫然无措。

后来,他对着镜头,哽咽着说,“我不喜欢妈妈了。”

从四川回来后,拉子也想了很多,他没有亲人可以依靠,还有一个弟弟需要照顾,他必须自己努力。

郑丹丹因为出国留学的问题和奶奶发生了争吵,只好找校长石青华帮忙。石青华让她不要担心,其实奶奶最担心的问题就是没人保证自己以后的生活,石青华对丹丹说,你安心出国,奶奶我来照顾。

中考过后,贾运带着重点中学的录取通知书回到老家。剥落的墙壁,破败的屋顶,他知道自己能做的还是要努力读书,改变这一切。



这一天的午后,校园里突然热闹了起来。

李振江在和同学一起调试音响,拉子在厨房准备食物。

更多的孩子涌向了学校的超市在排队买零食。(在光爱学校的超市买东西并不需要花钱,而是爱心,孩子们通过平时的表现赢取爱心。)

今天是校长爸爸的生日,他们都拿出自己积攒的爱心,想要为爸爸准备一份礼物。

孩子们做的泥巴蛋糕

这部纪录片我看了三遍,每一次看到片中的孩子明明有着稚嫩的面孔,却偏偏眼睛里充满苦难就感到特别难过。生活从未公平过,长久以来,世界对他们来说都是凉的,但石春华给了他们那一点温热。

后来,

再后来,

2017年,郑丹丹考入了美国麻省理工大学,并获得一万美金的奖学金。

2018年贾运被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录取。

未来,不管这些孩子将走向何方,他们都会永远记得,光爱有他们的爸爸,会记得爸爸说过的话。

就像他们的校长爸爸所说的,他们要相信自己是最棒的,尽管微不足道,但也应该为自己感到骄傲,要表扬那个,在过去做出选择的自己。

你可能感兴趣的:(他们曾经辍学、打架、偷盗,但却在“爸爸”的带领下逆袭了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