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养“胡”为虎,“矮挫胖”安禄山为何能拥兵犯上?

每一位开国皇帝的江山,都是从上一皇朝的皇帝手中夺来的,保住自己的胜利果实,巩固政权,是本朝的每一位皇帝首要考虑的国家大事。唐朝中后期,为了稳固政权,保护疆土不受侵略,设立了藩镇制度。唐朝的皇帝们本来是想通过这种方法来加强国家边境的防御,维护统治。然而另一方面却是全国各地都有了重兵驻扎,而手中掌有这些兵权的人,对当时至高无上的皇权来说,却是一个极大的隐患。唐玄宗在位掌权时,这种危机终于爆发了,藩镇首领安禄山和史思明联合起来,佣兵犯上,妄图一举夺得大唐江山!虽被平叛,但一定程度上动摇了唐的统治。历史上把这二人的叛乱,并称为“安史之乱”。


纵观“安史之乱”整个事件,其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安禄山和史思明并不是等闲安分之辈;另一方面还是中央政权的施政方略出现了问题。如果唐统治阶级都以太宗般治国之道,内部不出现政策性失误,那么即使是再阴险狡诈的人,也是无法撼动强大的国家政权。


宰相李林甫心胸狭隘唐玄宗听信谗言

唐玄宗在位掌权时,为了加强边境的防御,抵御外族入侵,在国家重要的边境地区,前后设立了10个军镇,历史上把这些措施称作为藩镇。每个藩镇都有为数众多的军队驻扎,而统领这些军队的首领,叫做节度使。节度使在藩镇统统领自己的军队,并且还掌握着当地的行政权力和财务权利,权力非常之大,地位也很高,更大的问题的是,在当地这些节度使的权利缺少约束与管制。


按照唐朝时的惯例,如果节度使立了军功,甚至可以一步升天,到被调任到朝廷任宰相一职,可以说是一步即能达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地步。

大臣李林甫升官做了宰相以后。处于怕别人抢去自己宰相之位的私心,一边极力排挤朝廷的文官,另一边还不断猜忌边境的节度使。当时担任朔方等4个镇节度使的王忠祠将军,立下了不朽的战功,他手下的将领葛舒翰、李光弼个个都是能征善战的名将,李林甫看见王忠嗣的功劳越来越多,威望也越来越高,很害怕王忠嗣被当时的皇帝唐玄宗调回京城充当宰相,威胁自己的权利。于是就向唐玄宗不断觐见谗言诬告王忠嗣拥兵自重,想拥戴太子谋反,有了以下犯上之心。


诬陷王忠嗣曾说:“早与忠王同养宫中,我欲尊奉太子”

这对于古代的皇帝来说,是必须要引起重视的大事。

糊涂的唐玄宗采信了李林甫的谗言,害的王忠嗣险些因此丢了性命。后来还是王忠嗣的部下葛舒翰,在唐明唐玄宗面前苦苦为王忠嗣申冤叫屈,唐玄宗才勉强的免除了王忠嗣的死罪,改为降职处分。王忠嗣戎马生涯一辈子,怎能受的了这个冤屈,从此郁郁寡欢,一气之下竟然死在了病床上。

此事证明了唐明皇实在不配“明皇”之号。作为统治者,一方面要依靠拥有兵权的节度使巩固政权,另一方面有极度的不信任,处处限制节度使的权利。这个矛盾实在是难以掌控。

当时边境节度使的众将领之中有一些胡族人。李林甫认为这些胡族人文化修养比较低,根本就不会有被朝廷调到“中央”政权集团内充当宰相的可能性。于是就在唐玄宗面前极力主张重用胡人,理由是胡人体格好,能打仗,而且与朝廷没有裙带联系,不容易形成官官相护的关系网。

唐玄宗最害怕的事情就是边境的军官率军谋反,于是就听了李林甫的话,提拔了一些胡人当节度使。作为皇帝的唐玄宗还真是糊涂,人有有种族之分,民族之分,男女之分,可唯一不分的就是在权力面前,所有人的欲望都是一样没有上限的。在这些胡人节度使当中,唐玄宗和李林甫特别看重驻守在今天辽宁朝阳地区的节度使,名叫安陆山。于是在皇帝和宰相的器重下,安禄山的势力越来越大。


 

唐玄宗一意孤行养“胡”为虎

安禄山是胡族人,年轻的时候,在今辽宁省朝阳市的军营里当过将官,因为不守军令,打了败仗。边境守将就把他押送到长安交给朝廷处分。当时的宰相张九龄为了严肃军纪,就想把安禄山直接按军法处死。

唐玄宗不知从哪里听说安禄山这个人聪明能干,而且会跳舞蹈,居然直接下令把安禄山给无罪释放了。

张九龄跟唐玄宗说,安禄山这个人违反军令损兵折将,按军法处置是必须要杀掉的,否则不足以肃军纪,而且据我观其面向,查其行踪,安禄山这个人绝对不是一个正人君子,不杀恐后患无穷,有可能会威胁到大唐江山。

唐玄宗并没有听进张九龄的劝诫,还是一意孤行赦免了安禄山。后来张九龄被撤了职,想必与此事也有一定关联。

安禄山这个人非常狡诈,他靠着自己奉承拍马的手段一步一步升了官,当上了平卢节度使。又用了三年左右的时间,通过自己的不断运作,又兼任了范阳节度使,安禄山当上了节度使以后在所辖之地尽情搜刮钱财美女。想尽一切办法,抓住一切机会,经常到朝廷中讨好唐玄宗,而且深受唐玄宗和其爱妃杨玉环的喜爱。


安禄山知道唐玄宗喜欢听边境的将军报告自己的战功,于是他就想尽各种歪门邪道的办法,诱骗平卢附近的少数民族代表和首领参加宴会,先在酒席之上把他们灌醉,然后杀几名自己的士兵,最后再栽赃给少数民族首领,把他们的脑袋割了下来,拿给朝廷去邀功请赏。

唐玄宗当时的宫廷生活主要是围绕爱妃杨玉环进行的,酒色奢靡已是常态。并且多次在非正式场合召见安禄山,安禄山也抓住了这些机会,尽使他阿谀奉承的手段,讨好皇上和妃子的喜欢。

安禄山外貌长得很像一个球,肥胖,拖着大圆肚子,个子很矮,在面见皇帝的时候都装出一副萌萌的姿态。唐玄宗和杨贵妃一见到他就乐得不知所以。安禄山很擅长舞蹈,别看身形笨拙,但是舞蹈舞姿却很灵活。


“玄宗每令作胡旋舞,其疾如风” 

有一次,唐玄宗曾经开玩笑的问安禄山,大肚子里装的是什么,安乐山敏捷而不加思索的回答是一颗忠诚于万岁皇帝的心。安禄山的机灵与狡诈赢得了唐玄宗的绝对信任。封安禄山为郡王,还为他在长安造了一座府邸,甚至杨贵妃还认了安禄山为干儿子。和皇帝贵妃混得如此亲密,伴随着的还有安禄山急速膨胀的权力,一只“大老虎”就这样慢慢的养成了。


 

养虎终为“患”  险些送江山

安禄山骗取唐玄宗和李林甫的信任之后,并没有就此罢手,除了范阳平卢两镇外,又陆续兼任河东节度使,控制了北方边境的大部分地区。他那肥硕的大肚子里装的可不是一颗忠于皇帝的心,而是一颗大大的野心。

安禄山秘密扩充兵力,提拔了蔡希德等一批猛将,任用汉族诗人高尚,严庄为军师,又从边境各族的士兵中挑选出了万名精锐,慢慢囤积粮草,厉兵秣马,就等唐玄宗一死,他就立取大唐江上。

没过多久李林甫病死了,杨玉环的同族哥哥杨国忠凭借外戚地位接任了宰相。

杨国忠本来就是一个不学无术的家伙,沾着妹妹的光,坐上宰相一职。安禄山根本瞧不上杨国忠,杨国忠更瞧不惯安禄山,两个人的矛盾越来越深。杨国忠几次三番地在唐玄宗面前觐见,说安乐山这家伙迟早要谋反,但是唐玄宗已经掉进了安禄山给他的蜜罐之中,哪里会相信这样的话。

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安禄山的谋反之心已昭然若揭,最后居然发展到唐玄宗亲手写诏书,命安禄山到长安,安禄山都不去觐见。这时唐玄宗才对安禄山怀疑起来,但是无论唐玄宗,还是杨国忠,还是死去的李林甫都没有想到。“矮挫胖”安禄山真的会大胆到谋反。

不怕贼动手,就怕贼惦记。公元755年10月,安禄山经过秘密的准备,决定发动叛乱。这个时候正好有官员来到范阳,安禄山就造假造了一份唐玄宗从长安发来的诏书,召集将士说,接到了皇帝的命令,要我安禄山去朝廷帮助皇帝讨伐杨国忠。

所有的将士们一脸疑惑,但是你看我,我看你谁都不敢反对,因为安禄山手中拿着的毕竟是“圣旨”。

安禄山将反前两三日,于宅集宴大将十余人,锡赍绝厚。满厅施大图,图山川险易、攻取剽劫之势。每人付一图,令曰:“有违者斩!”直至洛阳,指挥皆毕。诸将承命,不敢出声而去。于是行至洛阳,悉如其画。

第二天一早,安禄山就带着大部队南下,步兵加骑兵15万人,在河北平原上急速挺进,这简直就是古代的机动化部队啊,气势恢弘无比。中原一带已经有100多年没有发生大规模战争了,老百姓甚至都把这急行军当做百年不遇的娱乐项目了。一路的官员和守军,在安禄山的部队面前毫无招架之力,散的散,逃的逃,死的死。安禄山的叛军部队就像决堤的洪水一样,一路几乎没有遇到实质性的抵抗。


唐玄宗后半辈子都已经享乐惯了,听到了安禄山的叛乱消息,还以为是故意给他讲的笑话。等到消息得到证实之后才大吃一惊,满朝文武无不闻讯色变,只有杨国忠洋洋得意的表示,他早就说过安禄山要造反,大家谁都不信他。杨国忠让皇帝尽管放心,安禄山的将士是不会跟安禄山一起叛乱的,不过10天半月,安禄山的人头就将送到大殿之上。这是对已经手足无措的唐玄宗最好的安慰。可唐玄宗不知道的是,安禄山的部队已经长驱直入,迅速度过了长河,占领了洛阳,距离国都长安只有咫尺之遥,最终导致了皇帝落荒逃出都城!


安禄山阴险狡诈,心机颇重,一方面以愚钝的形象博取当权者的欢心和信任,另一方面又暗中扩充兵力,伺机谋反。但是安禄山之所以能够坐拥兵马数10万,敢以下犯上,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以黄帝为代表的领导集团,放松了对内政局势的警惕,加上大唐弊政已是积弊难返,这些都为安禄山谋反创造了有利条件。

正所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如果一个人太过于专注享受安逸,就会失去提升自己的机会。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更是如此,毕竟“帝国主义亡我之心不死”,我们要时刻警惕,辨别善恶,不断发展,使自己强大,才能使他们无法撼动我们的地位,才能永久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参考文献

《旧唐书·王忠嗣传》

《杨太真外传》

《智囊选录胆智部安禄山》

《孟子•告子下》

你可能感兴趣的:(唐玄宗养“胡”为虎,“矮挫胖”安禄山为何能拥兵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