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学什么和如何学的思考

本篇文章出自自己的零碎想法记录,文章的主题和内容刚开始只源于这篇《卡片笔记数量超限后所思所想》文章中记得一些零碎笔记和平常的一些思考,正如前文《关于标签管理,知识管理工具的思考》一样,刚开始也是源于自己生活实践中的一个疑问:

太多太多没有想清楚的设计了,flomo为什么不支持导出到语雀,flomo的定位和语雀的定位这两个我是不是搞混了,为什么我每次都需要flomo发一遍,语雀里面还要在发一遍。语雀的知识库我是不是整理的太频繁了,或许我该重新审视下flomo和语雀的定位和信息,知识,知识库之间的联系了

我一直奉行着”整理的过程中,标签的意义自然会复现“这句话的理念,我用cubox管理着这些文章零碎笔记,在闲暇之时去思考提炼这些想法的核心理念并整理成一篇知识文档。

关于cubox大家也可以试用下(填写邀请码可以领取七天会员):

你的私人阅读学习岛屿: cubox.pro(下载或注册 Cubox 输入推荐码 8tj3zm 领取 7 天会员) 下面的截图是我的收藏文章和标注笔记的界面,感兴趣的小伙伴也可以按照我的标签体系去整理记录自己的知识体系

关于学什么和如何学的思考_第1张图片

关于学什么和如何学的思考_第2张图片

学什么:把你认可的东西学到手

零碎想法记录

原文:有时候我想到一些东西,本能地觉得自己会记住的,于是没有记录到 flomo 里,但结果往往都是想不起来了。这就是高估了自己的记忆,所以很多时候我养成了习惯,一有想法就先打开 flomo 记录下来,之后再完善补充。

零碎想法的记录,或许我本身就对这个软件的理念产生了误解,他记录的是想法是随笔,而不是认真整理过后的信息,换句话说,我应该记的是想法,灵感和思考源泉。而不是像知识库那样记录的是有着体系化的知识

原文:我本以为记录是 flomo 的核心,但实际上,记录只是表象,flomo 的内核是帮助更好的理解与思考。

很长时间后我才意识到这个问题,于是开始有意识地思考和尝试更好的表达,而不是一股脑儿地塞进 flomo 里。 记录只是表象,很多时候一个不起眼的观点背后是一个庞大的自我意识。books和三省吾身标签后面埋藏着的是更深层次的自我。卡片短小并且能够用自己能理解的话术去记录

找到自己真实的想法

原文:要有意识的训练自己保持思考的状态和惯性,尽可能多的去通过现象,看它背后的逻辑和本质。运用到工作中,就是你对产品、对用户、对数据,是不是能够进一步的去想后面的逻辑,支撑你决策点的逻辑是什么等等。

如果一个想法是真实的,知识体系真正认可的,那么批评和遗忘曲线就不会摧毁它,反而会加强它。换句话说,不经历思考过的想法是脆弱的,因为他并没有和你的知识体系融合,成为你的一部分。

再者说任何不会引出新问题的知识都会很快消失:它无法维持维持生命所需的温度。我们吃饭维持着我们的生存,我们思考维持着我们知识体系的生存。对此我们需要不断地学习,提升你的视野和专业技术。

对于保持思考,有三个方法:

  1. 先问三次为什么(帮你搞清楚这件事情的逻辑或路径)

  2. 学着去发现这些现象背后的本质(洞察)

  3. 善于运用周围的学习资源(人,平台,物)

埋下一颗成长的种子

去做那些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能听懂什么能做出什么并不重要,因为在内心已经种下了一颗成长的种子。我们不用在乎现场学到了什么,这些东西会在我们未来的某一天生根发芽。

学到手之后,你要做的就是知识的提炼

  1. 如果你不做分类,遗忘曲线两天就会忘记百分之八十。

  2. 做了分类之后一定要提炼,因为只有到了知识点的层面你才能拿来为自己所用。

  3. 点多了之后你要把他提炼成体系,体系你要运用才能变成你的智慧。

feeds流他不是成长的种子,他是懒惰的种子,他不是你成长的种子,他是人性的弱点 。

笔记卡片数量的控制

原文:将已有的笔记进合并与清除,将重复、无用的笔记删除,同时让自己更加聚焦主题,不能在随意的增加卡片,从源头控制

笔记超限后的解决:合并笔记 有些笔记是重复的,无用的。笔记系统也需要经常耕耘~同时这样也会逼迫自己强制去提炼出笔记中的核心理念,使之相关的卡片笔记更加聚焦于文章主题

原文:是增加更多的卡片笔记分类,比如学习卡片,工作卡片,生活卡片,人物主题卡片,企业主题卡片,国家主题卡片,这样就能扩大卡片的容量

做合并,做减法。

  1. 主题也得控制数量,尽量三-五个(Doing)

  2. 聚焦内容,《大学》的一个框架内圣外王,知行合一

  • 研究主题产生各种观点和文章,产生自己的认知

  1. 读书写作早起

原文:至于如何聚焦内容,《大学》这本书,给一个非常的框架“内圣外王”,“知行合一”,由于框架内容是每个读者自行领悟,希望自己能从修身开始慢慢实现填充内容,慢慢去注释自己理解的《大学》 格物(研究主题)致知(产生各种观点和文章,提升自己的认知),在修身的过程,不断修心,让自己更加的诚心,光明,明德。

如何聚焦内容?或者说如何有目标的选择想要记录的内容

选定一个主题,从主题出发收 集各类文献资料,把这些已有的信息和自己的知识系统进行链接,从中获取新的观点和碰撞出新的思维火花以用来提升自己的认知,在这个过程中也在不断的修身

如何学:优化路径,道阻且长

优化路径:目标可衡量

原文:我们衡量的事物就是我们改进的事物。只有通过数字和清晰的跟踪,我们才能知道我们是在好转还是在恶化。 我们的生活取决于我们选择如何度过每一天的时间和精力。衡量可以帮助我们以更好的方式、更一致地度过这段时间。

我们需要有这样的自我意识去量化那些我们认为很重要的目标,正常来说我们会用一些借口来让我们对一个实际没有取得多大进展的目标产生良好的感觉(推卸或者不去量化他,盲目的只是去做而不是去思考到哪步了)。情绪和感觉当然重要,但是当我们一直沉浸在自己营造的良好感觉中,我们最终会在我们最终做的事情上撒谎(结果是不会撒谎的),试图在没有量化的前提下去完成目标,就像如果不能确定目标的位置,就不能指望命中靶心

换一种说法更好解释:目标可衡量

功利角度出发

从功利角度出发,我觉得做一个事情不管做什么都要知道自己当前的进度,知道自己的进步和以前有什么不同,换句话说就是浪费在这上面的时间值不值,换来了什么,时间成本交换的东西是不是自己认同的。衡量一下你是否真的把时间花在了对你来说重要的事情上。

目的导向出发

再从制定目标就是为了完成目标出发,完成一个事情取决于你做这件事情的效率如何。效率高完成了这个之后你就可以完成下一个,所以提高做事的效率是必然的。我们能不能在做事的时候进行调整我们的策略以达到效率最大化:当然可以,只有量化了之后才可以优化,所以目标是一定可以衡量的。

道阻且长:该学到多深

在正式启动之前,一定要想清楚为什么做和怎么做的问题,且这些问题的答案一定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获得,而不是模仿他人。

原文:如果你想加速学习、发展新技能并获得有用的结果,那么你必须尝试一些事情。我们常常等待采取行动,因为我们认为我们需要阅读或研究更多。如果作为替代方案,我们花更少的时间寻找最佳策略,而花更多的时间测试我们已有的策略,会怎样?

学到什么程度就够了这个话题是一直以来的魔咒,我看可能一辈子也得不出答案来。

学的深了在并没有多大利益的情况下会浪费太多时间;学的浅了又会觉得等到用的时候怕不够,所以就是一直学一直学,没有一个明确的截止目标

目前的一个方案是想清楚从当前能力出发达到不同深度所需要的时间,我们学东西都是最后要用到实际生活中的,检验我们学的深不深就从应用到实践中的效果来看是否应该继续学习还是就够了,但是人们很容易忘记实践往往是最有效的学习形式

律己:意识到思维惯性

最后介绍两个日常生活中的思维惯性来结束这篇文章:

可用性启发式:可用性启发式指的是我们的大脑犯的一个常见错误,即假设容易想到的例子也是最重要或最普遍的事情。

我们高估和高估了我们能记住的事情的影响,而我们低估和低估了我们一无所知的事件的普遍性。

确认偏差:确认偏差是指我们倾向于寻找和偏爱证实我们信念的信息,同时忽略或贬低与我们信念相矛盾的信息。

改变主意比看起来更难。越相信自己知道某事,就越会过滤并忽略所有相反的信息。大多数人不想要新信息,他们想要验证信息。 

原文链接:关于学什么和如何学的思考 - 掘金 (juejin.cn)

你可能感兴趣的:(个人成长学习,开发语言,前端,后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