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直幽默的苏东坡——读林语堂的《苏东坡传》

《苏东坡传》是二十世纪中国传记文学之经典,中国现代长篇传记开标立范之作,一部用诗词书画讲述坎坷仕途的经典传记。首次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的中国作家作品,林语堂先生用生花妙笔将一位文学家、政治家、书画家的一生娓娓道来。

东坡是一个拥有超天禀赋的古代人,却也是拥有现代精神的古人,他既可以当诗人,也可以当学者,他可以去研究医药学,也可以去练瑜伽,他可以去当工程师,也可以当酿酒师,他的墨竹影响至今,他待人平和,主张人人平等。

苏轼的一生坎坷崎岖,并与宋朝的国运紧密相连。

林语堂先生将苏轼的一生分为童年与青年、壮年、老练、流放岁月四个部分。童年与青年时期,子瞻在父亲、弟弟的陪伴下不断成长,年少成名。壮年时期,子瞻嫉恶如仇锋芒毕露。老练阶段,东坡成熟稳重,不恋权势,渐趋豁达。流放岁月,东坡受尽折磨依然谈笑面对。

仁宗、英宗时期,国内繁荣太平,子瞻一路从眉山走到京都,诗名大振,并得到皇上的认可。从神宗期间王安石变法开始,到徽宗被掳,派别倾轧充斥朝堂,使整个宋朝不得安宁。

神宗时期,王安石变法开始,其初衷本是好的,想利用较为先进的经济政策充盈国库,帮助对抗北方战事。奈何王安石其人过于激进,打压异己,更可惜王安石启用的人都是无德无能之人,导致大半个朝堂都与他和他的变法作对,引起了派别相争,而这种派别之争竟然绵延了三朝之久。可以说这次变法引起的派别相争直接导致了北宋的逐渐灭亡。神宗坚决支持变法,而欧阳修、司马光、苏东坡等纷纷反对变法,因而都遭到了贬谪。子瞻被调离京城,先后任密州、湖州知州,因《湖州谢表》中“难以追陪新进”等句惹怒新党,爆发“乌台诗案”,子瞻被下狱一百零三天,险些招致杀身之祸。而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史,子瞻谪居黄州,躬耕陇亩,自名东坡。

神宗逝后,哲宗继位,因年纪小由太后摄政,太后抛弃神宗期间所有变法,复行祖制。太后喜爱东坡,不断提拔他至翰林学士知制诰,为皇帝代拟圣旨,弟弟子由亦逐渐升至宰相。因太后摄政是在元祐年间,提拔一众反对变法的元老,故而反对变法一派称为元佑派。东坡因针砭时弊,遭到很多大臣弹劾,故而自请外放。不就他被任杭州知州,在此期间,他休憩西湖,建造了苏堤,自比唐朝白居易,从此西湖上除了白堤,又多了一条苏堤。其后东坡又先后被任命为颍州、扬州、定州的知州。

太后逝世,哲宗当政,复行神宗期间各项变法制度,因而新党再度兴起,元祐派遭到打压迫害。在这次的迫害中,很多元祐派元老都死了,更多的被远谪边陲。东坡先是被贬往惠州,继而被贬往海南。当时海南属于域外地区,开化程度很低。东坡在海南居住环境恶劣,而一路上帮助他的太守县令们都遭到了罢黜。哲宗逝世,徽宗继位,照例太后摄政,元祐派得到赦免,东坡得以回到故土,不久于常州太湖他之前购买的田产家宅中逝世。高宗继位后,追赠苏轼为太师,谥号“文忠”。

在林语堂先生的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出苏东坡性格豁达、乐观、率真。

东坡年少成名,在世时已是享誉文坛的大师。太后执政期间,东坡的笔迹被同时代的人争相收藏。哲宗执政后,元祐派被打压,东坡的文稿被列为禁书,大量真迹被焚毁,但仍然有很多人偷偷收集被珍藏。成名时,东坡并不羞涩谦让,而是大方应名。被禁时,他从来没有怨天尤人。

看书的过程中,最令我敬佩的是东坡的乐观心态。屡次被贬期间,他总能找到事情好的一面,乐观面对。他被贬黄州时,情况艰难,几乎到了挨饿的地步。东坡亲自给自己盖了几间房子,并整理房子周围的土地,自行耕种,以解决全家的温饱问题。在黄州的日子里,他过起了农夫一样的生活,与一些普通人成了邻居和朋友。他不以为辛苦,反而自得其乐,一蓑烟雨任平生。正是黄州期间,他的诗词风格更加明显,豁达大气,自成一派。世人皆以东坡称之,我想也是赞同并佩服他这种随遇而安自得其乐的精神吧。他被贬惠州时,亲自盖了五间房子,宁愿享受阳光下的午睡,也不想去朝堂上与新党们争吵。继而被贬至海南。被贬到域外几乎是对文人最高的惩罚了,他和儿子过居住的房子经常漏雨经常没有米饭吃以芋头充饥,可他在写给友人的信中并没有特别多的抱怨,反而说自己回归无望,要以海南为家乡。

其次是他对人的宽容。他与王安石政见向左,是朝堂上的死对头,正是以王安石为首的新党害他颠沛流离。但是在王安石失势之后,东坡仍愿意与他促膝长谈,似乎之前他受贬谪迁他乡都是风轻云淡。章淳作为他以前的朋友,在得势之后对他大肆迫害,甚至将他发配到海南,并处理了所有路上帮助他的太守县令们。但是当章淳的儿子请求苏东坡放过他父亲,不要将东坡受过的罪再施加到他父亲身上时,东坡却回信说他从没这样想过,他认为他们只不过是政见不同。我想在东坡心里,这些都是小事吧,那些受过的苦他并不以为苦,因为他用乐观的心态化解了,甚至还写出了令自己满意的诗文。他年轻的时候与人针锋相对,对看不惯的世事总是毫不留情。但是经历过半生的沧桑之后,他更向往田园生活,相比于朝堂政论,山川大河更能吸引他。正是这种豁达的心态决定了他对人的宽容,也决定了他诗词的高度。

书中通篇洋溢着林语堂先生对苏东坡的喜爱。

王安石在这本书中仿佛是十恶不赦的,不仅人品差,政治主张也很荒唐,祸国殃民,为害不浅。但其实王安石变法过程中也有好的方面,首先他的经济理念是很先进的,其次王安石的文采也是大家公认的,再次王安石虽然将变法过程处理的一团糟还引发了党争,但是他们文人之间的惺惺相惜还是存在的。与之相比,东坡在这本书中似乎是个完美的存在,文采一流,门庭若市,政绩斐然。不得不说,作者大部分的评价都是得到世人赞同的,因为东坡确实表现出了很多超出常人的优点。但其实在作者描述的各项事情中,我们还是可以发现其一些瑕疵的。首先,政绩斐然这一点是存疑的。林语堂先生极力想说明苏东坡富有建筑才华和爱民如子,他修建了几条堤坝和几个楼阁,在杭州时期不断上奏朝廷请求拨粮以应对可能的饥荒。但是我们发现虽然他爱民如子的心意是好的,但是作为一个官员,他的政绩却是寥寥无几。他每到一个新的地方任职,更喜欢去周围的大自然环境中吟诗作对,观赏江川大山。诚然这是因为大部分时间他都是遭到贬谪而去的,因而是有理由失意于理政的。但是从本书中的字里行间,我们确实没有看到他更多的政绩。

观苏东坡一生,无法不对其才智赞叹不已;而其言行、诗词、幽默,无一不是其才智的体现。

东坡是幽默的。某次与王安石谈及王之所谓“字源学”时,引用《诗经》中“鸣鸠在桑,其子七兮”,并父母共九只鸟,以王安石的方式来向其解释为何“鸠”为“九”、“鸟”二字合成,实为嘲讽;后某次更戏谑王安石曰“‘波’若是‘水’之‘皮’,则‘滑’就是‘水’之‘骨’了。”即使在被贬至缺医少药的海南之后,对朋友僧人参寥的关心,他仍在回信中说“但若无医药,京师国医手里,死汉尤多。”以此来告知朋友不必担忧。

苏东坡是热爱生活的。其余不必说,仅在美食方面,就有轶事、传说数桩。他自己研究烹饪之法、自己酿酒,更是留下了“东坡肉”、“东坡壶”以传后世。他在诗词中,也多次提及美食--“无竹令人俗,无肉使人瘦,不俗又不瘦,竹笋焖猪肉”、“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等等,不一而足。

苏东坡是感情丰富的。他的《江城子》一词,“十年生死两茫茫”,对其亡妻寄以情思,与其“大江东去”风格迥异,凄婉哀伤。在朝云因瘟疫早逝后,他在《朝云墓志铭》和《悼朝云》一诗中,均表达了深切情爱与伤痛,后来更在《西江月·梅花》一词中,以梅花象征朝云,既似写花,又似写人。

苏东坡是刚直的。尽管有过数次因诗而被捕、受审,但他仍然不改犀利词风。好友刘恕罢官出京时,他写诗讽刺“群乌未可辨雌雄”,后又写“犹诵麦青青”,对官场荣耀表示鄙夷之意。在某次刚刚被释出狱后,即写诗两首,随后自己也掷笔笑道“我真是不可救药!”

苏东坡也是幸福的。他一生交友无数,知己遍天下,兄弟情深,妻妾对其关爱有加。尽管不如意事众多,如朝云笑言其“一肚子不合时宜”,但他的生活又怎可不称为过得快乐呢?

如林语堂先生所言,苏东坡“像一阵清风过了一生”,“根本是他本性的自然流露”,“他的肉体虽然会死,他的精神在下一辈子,则可成为天空的星、地上的河”。谁说不是呢?仅此感怀东坡居士这位旷古奇才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刚直幽默的苏东坡——读林语堂的《苏东坡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