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你是个太纯太美的妞

做科研的人,产出是个作品无疑,问她是不是商品?

要看她是否满足某种需求。


科学本质上,是非常纯洁的。

它可能满足某个需求,也可能不能满足某个需求。基础研究发现某个奇怪的点,就去问个为什么,然后在申请经费的时候,看和哪项相关再硬拉上去。因为可能有些研究,你现在看来并无任何卵用,可能在未来就会很有用。

而且这个需求被满足的时间点,基本都在遥远的未来。研究越基础,越是如此。基础科学家有极大可能在有生之年,都看不到自己科研成果转化,满足需求,带来经济效益。

所以,科学的资金来源基本靠众筹,就是政府拨款。而且搞科研非常烧钱,一个创业公司刚开始融资可能融个几百万,这对于实验室来说,就一个共聚焦显微镜就200来万了,我们实验室算小,但是五脏俱全,造价妥妥上千万了。很难有一个企业能支撑的起,这样巨大的消耗,这样长的反馈周期。但,长远看来,为了整个人类共同体的发展,非常需要一大群科研工作者,漫无目的的,结构化试错。


但整个科学运行起来,却有商业的影子。

商业的背后是人,有人的地方就有商业的影子。但在科研界不适用的是,这套价值价格体系。因为科研作品价值难以用市场衡量。

那么如何给作品一个价值,去激励科学家产出呢?

现行体系是:科学家的作品是论文,论文投到杂志,杂志有好多,每种杂志都根据其引用率有对应的分数。引用率越高,分越高,杂志越牛逼。

那么这个体系是如何奖励科学家的呢?

科学家高分文章越多,越被认可。除却生物科学圈普遍认同的海外经历,基本上他的前途就靠这几篇文章来决定了。他的晋升,他能否申请到基金等等等。

于是乎,似乎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毕竟科学家也是人不能免俗,希望发CNS,成为PI,赢取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科学家为了得到高分的文章,需要做什么呢?

找研究热点,这样大家关注度高。做出好的结果。或者特别吸引人眼球的那种爆炸性结果,就是颠覆前人认知的。或者是做出某种大家都能使用的技术,比如cas9,或是反面教材NGago。或者做各种组学,虽然非常烧钱很多都在十万级,百万级,但是只要做得好,就会被引用,因为涵盖面广,且很多实验室做不起。

我觉得最大的问题在哪里呢?

科学得到的结果是不可控的。应该奖励的是过程,因为是否是阳性还是阴性,不是我说了算。但整个实验设计是人为控制的。

比如因素A是否影响根的伸长。我能把试验设计出来,但是我不能强求这一因素真的就影响了根的伸长。

但在科学界,你得出,因素A是不影响根的伸长的。不论你试验设计的再巧妙,这样的结果都是不具备发表价值的。

标准一:如果是否试验出因素A是否影响根长为标准,经过系统科研训练的人,成功率是非常高的。

标准二:如果以因素A影响根长为标准,科研工作者可谓九死一生。基本十个因素可能有两个是特别关键的。

标准二会衍生什么问题呢?

会非常恐慌,连试验结果都不敢看,因为如果没有变化,基本意味着,没有发表不能毕业,找不到工作,没有价值。

有一部分人,甚至说不是少数,就衍生出了学术造假,或者只发表好的结果。科学界已经出现几次这样的事件。而且我周围就有这样的人存在。

采取标准一的时候,特别能体会那种pure science的美感。我虽不是如颜宁般的大科学家,但却有机会体验那种自由的设计,剑走偏锋的实验。有一股子顽皮的雀跃,当然也收获了,非常惊喜的结果。但其实,完成我的实验设计,已然是对我的嘉奖了,有没有结果,结果怎样,我都非常欣喜。

也感恩于导师打下优良的基础,有条件良好的实验室,有充足的经费供我折腾。也同时很正视,自己一边兼职,一边做科研这件事情。因为打开了心量,见识了商业是如何运作的。诚实的告诉自己,科研不是用来赚钱的,更加对科研无所住而生其心。现在我的每一个科研上的鬼点子,都是因为好玩,不是为了毕业,为了发文章。

也终于明白,为什么当师兄说起,希望靠科研年薪百万,发家致富的时候,我非常非常嗤之以鼻。他会说如果不能年薪百万,为什么还要做科研。

是的,有人年薪百万,比如我导师,但是是极少数。导师也感慨自己生于那个年代,赶上了分子生物学革命。我们这一代,不如他幸运,没有那样的红利。

但是,企图用基础科学的研究,或者说应用价值不明朗的植物学,基础科学研究来年薪百万。是不够诚实的做法。

同理,一个博后朋友圈发牢骚:认为科学家应该和摇滚明星拿同样的酬劳。听起来很爽,却是未看清价值与价格关系,不够成熟与诚实的想法。


科学其实也是个商品,只不过指向是科研工作者本人。

满足科研工作者的一系列需求。尤其是基础科学。有人为你提供有各种高精尖仪器的游乐园,供你折腾,满足求知欲好奇心等。

科学家的工资,相比他们的工作量,真心微薄。毫不夸张的说,一个优秀科学家的工作量不论是体力还是智力,绝对赶超一个创业公司CEO的强度。工资不是用来发家致富的,只是一种生活上的保障。而且在中国,科学家还有其他国家没有的红利,社会地位。与几个美国科学家聊天,他们都非常感慨于中国科学家在社会受尊敬程度。

这也使我非常明白,为什么,我在写项目申请时,非常讨厌写立项意义。比如做植物根的基础研究,其实去写粮食增产什么的,真的距离太遥远,这完全是为了拿到钱的歪歪。对难以预料的事情,去施加一系列假大空的生产意义,实在是不诚实的行为。


题外话疑惑

其实还有些趋势上的疑惑,比如美国在大力缩减对植物学研究的财政投入,导致许多美国优秀科学家,回流到中国。一时间中国植物学研究实力非常强盛。可是美国的这一决策,代表了什么呢?为什么美国削减,中国不紧随其后削减呢?

你可能感兴趣的:(科学,你是个太纯太美的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