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这么努力还没有成功,不累吗?

前几天一个朋友跟我聊天说:我上课认认真真,但是专业课竟然不如临时突击的室友考的高,这样的结果难道不是对勤奋人的一种反向抑制吗?我没办法安慰她,只能发过去一个哭笑不得的表情。放下手机,叹了口气,我知道这个朋友的委屈不仅来自于付出回报不成正比的难过和不解,还有周围人幸灾乐祸的看法。“她这么努力,还不如我随便学学”“看来有些人天生就是愚钝呢”。我的朋友在这些莫名优越感面前觉得很委屈,百口莫辩,甚至有时会对自身能力产生怀疑。

现在大学中流行着奇怪的风气,同学们普遍羡慕轻松应付作业,同时专业成绩不错的人;对于努力勤奋却嗤之以鼻。这是一种对于潇洒态度的向往——我宁愿不要得高分,也不要每节课坐在前面,认真学习记笔记。这样一点也不swag。努力之后得不到预想中的回报,索性不去尝试,甚至变成本能排斥。这种想法源于恐惧,害怕成为别人口中嘲笑的对象,害怕笨鸟即使先飞也无法率先抵达终点,害怕丢掉了流行的洒脱,变得特立独行。

每每系里老教授上专业课时,总会面临一个尴尬的局面,提问无人应答。年轻的教师知晓这种尴尬场景,所以基本上不提问,或者巧妙自问自答,这样师生彼此都落得清静,你讲你的课,我玩我的手机。老教授对于学生的印象估计还停留在十几年前没有手机和互联网的时代,学生们唇枪舌剑讨论,聚精会神聆听,沉浸在学术的海洋中。所以一旦教授抛出一个问题,在座学生纷纷低下头,唯恐和他对上视线,被叫起来作答。倘若沉默时间太久,老教授重重叹一口气,强制点出一个同学回答,所有人仿佛松了一口气,重新将精神放到手机上。如果有同学主动举手回答问题,若是答的精彩,大家在心底暗暗佩服;然而若是回答平庸无奇,紧张口吃,倒少不了被别人暗地里嘲笑几句,轻视几分。“答成这样,还好意思站起来”。然而,但凡嘲笑别人的人其实自己根本没有勇气举手在众目睽睽之下讲出自己的想法。他们一般在心里默想一番,若是和教授的答案一致,不免暗自得意,若是意见相左,暗自庆幸:还好没有举手,要不然要丢人了。不过,他们有时也会暗暗羡慕那些和老师滔滔不绝交流观点的人。

但是,随波逐流和默默在心里答题的同学好像忽略了一件事情:大学四年,从大一到大四,他们轻视的那些人和羡慕的那些人的身影渐渐重合了。也许一开始,努力的样子笨拙又可笑,答题的时候还是紧张语无伦次,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突然发现论文竟然被提名表扬,发言清晰精彩,各项活动奖项多了起来,甚至老师都可以记住他们的名字,这些曾经被轻视的人的水平慢慢上升了。而大部分人还停留在原地编织的舒适陷阱里,这个陷阱平静而可怕,像一个吸尘器,将个人所有的特色与想法都吸走,徒留莫名的优越感自我欺骗,自我安慰。甚至等到年老的时候,还会回忆起来忿忿不平:我但凡在大学里稍微努力一下,收收心,都比现在强!可惜,你若是为错过太阳而流泪,那么你也将错过繁星。

我想我不必向那个朋友讲一些激烈的劝慰之词,也不用熬一锅心灵鸡汤——“人的存在本身就是孤独和不被理解,你要遗世独立,习惯孤独”。既然她选择努力这个方向,那么这些现实是自然发生的现象,无法判断好还是坏。她需要的不是通过排斥别人来获得认同感,只是需要一个倾诉牢骚的缺口。我知道废话说完了,消极情绪消失了,她还是那个继续努力勤奋的她。套用一句哲学原理: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努力试过,没有成功,至少证明方法不对,那你可以换一条路,换一种方法继续努力;但是如果所有的设想都像是课堂回答一样在意念中进行,那么你无论想多少次,总是在原地踏步,半分不动。

所以,当你看到那些努力拼搏甚至盲目努力的人时,不要嘲笑他们,至少这些人还有动力去拼,而你呢?累倒是不累,只是将就生活罢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你这么努力还没有成功,不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