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丫头,不要太早见多识广!

如果人的一生都按“快进”键时,从出生到死亡就一个“快”字。那样的人生还有什么意义呢?就像从出生就赶着“赴死”一样。这个道理大家都懂,可是放在孩子身上,很多父母却一直在催着孩子“快快”的成长。羡慕那些3岁就能认识2000个字的孩子,5岁就能拿下钢琴8级的超级小宝贝!很多父母都嫌自己的孩子“成长”的太慢了,太慢了。恨不得让自己的宝贝。琴棋书画样样精通,文通武略天下第一,让自己的孩子都成为“别人家的孩子”.

 培训机构里暗较劲,就是不服“别人家的孩子”

     一般的孩子从3岁开始,被家长带着混迹于各种培训机构。各种攀比之风胜行。你家的报了什么班,我们家的随后也跟着报,你们的孩子今天比我们家的多会了几个单词,我们连夜补也要追上你。这哪是孩子之间的竟争呢,分明就是家长之间的攀比。培训机构的老师们也深知家长的这种心理,不断的用“别人家的孩子”刺激原本就脆弱的家长。什么你们才上几节课就嫌累,你们知道海淀的孩子做题到晚上12点吗?学校里学的多简单呀,你们到这来就是培优的,不是补差的!没有定力的家长一定会被忽悠的顾此失彼,不知道该如何办才好。

   给孩子报兴趣班,多学些东西无可厚非,但一定要量力而行。这个量力而行主要是根据孩子自身的条件。有一个事实就是所有的培训班都是“超前”教育,要看孩子的接受程度和感兴趣的程度。如果参加一个兴趣班超过三年,孩子还没有用心融入进去,还不感兴趣的话,就可以考虑放弃了。像《亲爱的丫头》的作者对孩子上培训班这件事,完成是听从孩子的意见,孩子学得轻松,家长也不累。

   是不是“别人家的孩子”这事有那么重要吗?可以让孩子在培训机构里体会“超前”教育,但如果孩子学得不轻松,不快乐,放弃也没什么可惜的。这方面可能不会超长,但总有长处在孩子身上,家长耐心挖掘就能找得出来!

3岁游世界?记忆只留在相册中。

现在父母很热衷带孩子旅行。记得网上有一篇文章说带3岁宝宝已经游遍全世界,让孩子早点了解世界,要早一点见多识广。可是3岁孩子的认知水平能领悟父母的这番深意吗?但评论里多是羡慕之声。也有一个人反对。像柯宝的爸爸就反对妈妈带已经上小学的柯宝出国游玩。(见《亲爱的丫头》)理由是:这无关费用问题。 我不否认这次旅行会增长见识。 我只是担心你过早地在走马观花中,不经意就消耗和流失了对外面世界的好奇心——那是每个人最弥足珍贵的稀缺资源,是我们成长的动力和开启事业的秘密。我更愿意你现在按捺住自己,把好奇心储蓄在心里,慢慢玩味,细细琢磨,落地生根,更长久地保持对未知世界的探索热情,对一切不确定事物的想象空间。 让好奇心越积越多,越积越满,越积越厚,厚积薄发。 你将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志趣的砥砺,情感的升华,智慧的生长,力量的蓄积。 储蓄是我们中国人的传统美德。 多数人储蓄金钱,我希望你储蓄好奇心,储蓄想象力。

对于孩子长见识的这件事上,父母们还是不要太着急,要看孩子自身的条件量力而行。就像参观科技博物馆一样。我3岁的时候带孩子去过一次,她只是好奇的摸摸、看看,然后不到一个小时就吵着到去游乐场,7岁时我又带她去了一次,她对磁力运动非常感兴趣,一个人站在哪里看了足足半个小时,小嘴巴提了好多问题,看得不亦乐乎!

让父母不焦虑,孩子放松的过好童年的关键是要认同一个这样的观点,神童是存在的,但是极少数的。我们要认同我们是普通的父母,我们的孩子就是普通的孩子。普通没有什么不好,做好一个普通人该做的事情已经很不容易了,还非要“与众不同”,做不到与众不同,那就只有焦虑和各种不开心了。

 不要输在起跑线上,让很多父母带娃猛赶路。

“不要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的出处来自哪里,已无处考证。如果说是商家提出来的广告口号,估计很多人会同意。仔细想想便知,什么是起跑线?这都是相对而言的。如果非要说起跑线,在娘胎里就决定每个孩子就站在不同的起跑线上了!

有人可能会说,正因为起跑线不一样,才要拼命赶路,才不会输的太惨。这样说的是很有道理。但也要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才能事半功倍,如果只顾拼命前行,而不管孩子心理、生理的变化,那就适得其返了。柯宝的爸爸说(见《亲爱的丫头》)“我知道绝大多数家长不赞成我的想法。 几乎所有的父母都在急不可待地想方设法帮助小朋友开发智力,以免输在“起跑线”上。 我不愿意对别人的做法妄加评论,但是为了说服你,我必须得说:不要轻易相信多数人,不要轻易跟着多数人,不少情况下,多数人的想法很可能是错的。 现在各种各样培养教育孩子的方法,很多是急功近利的,好高骛远,鼠目寸光,少了对天地万物此消彼长的洞察,缺失对人性的尊重和敬畏,人为地破坏、撕裂、损伤了生命圆满,根本就是瞎折腾。”

爱孩子,就是帮她成为喜欢的自己!

蔡志忠是一个著名的漫画家,他的漫画曾经风靡了全世界,但是他在教育子女方面也很有自己的想法。他有一个信念---让孩子快乐的成为他自己,因为父母并不是孩子本身,父母是不该决定孩子的选择和前途的。为了让女儿更好的懂得成为自己的重要性,在女儿生日的时候,蔡志忠还送给她一个小故事。他说,从前,有一棵很小的番茄树,安静而快乐地生长着。但是人们都告诉它,只要它努力,就可以长得大,结的果实会像西瓜一样大,像香瓜一样香,像苹果一样营养丰富。于是,小番茄很努力地吸取营养,很卖力地做体操,运动强身。结果,它的果实仍然只是小小的番茄。而且,最糟糕的是,现在的小番茄树不再以为自己是番茄树了,它到处夸耀,说自己是一棵西瓜树、苹果树。想想,这样的小番茄树多可怜呢,既做不成西瓜树,又做不成自己!

无论是带孩子接受“超前”的教育,还是3岁的孩子游遍全世界,都是爱孩子的表现。但孩子对世界的认知,对人的认知,对各种事物的认知,一半是来自家长的引导,一半来自自己的探索。家长做得那么多,就是想让孩子成为更优秀的人!但更要让孩子成为喜欢的自己!

现在,我推荐一本《亲爱的丫头》这本书。著名作家池莉说,《亲爱的丫头》文字敏感、周密、质朴、可爱,不失为中国式父爱的激情表达。


你可能感兴趣的:(亲爱的丫头,不要太早见多识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