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世上只有妈妈好,孩子在家是个宝,不做家务,不叠被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可以说是大多数家庭的真实写照,不少父母嘴上抱怨孩子太懒了,缺乏行动力,但背地里却使劲地纵容孩子的懒惰行为;
比如:帮孩子洗衣服,送孩子上学,帮孩子拿书包,甚至有的父母还专门聘请家政公司的钟点工,替代孩子到学校去值日搞卫生,像这些做法,表面上是在帮孩子,实际上却害了孩子;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曾经对2万名学生进行跟踪调查,结果发现,那些经常劳动,行动力较强的孩子,学习成绩往往更优秀,而那些从来不干活,不做家务的孩子,学习成绩很一般,甚至很差;
国外也有类似的调查,结果发现,从小爱劳动,拥有积极行动力的人,犯罪率更低,离婚率更低,就业率更高,寿命更长,因此,培养孩子积极的行动能力,关乎孩子一生的命运和发展,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那么我父母应该怎样来培养、提升孩子的行动力呢?
02
有句话叫做:“方向不对,努力白费”,在培养、提升孩子行动力之前,我们先要找出造成孩子懒惰、拖拉、消极被动等缺乏行动力行为的原因,我们才能够对症下药,那么,到底有哪些原因会造成孩子缺乏行动力呢?
1、父母没有起到表率作用
有的父母自己做事很拖拉,没有时间观念,还一个劲的想要纠正孩子拖拉的习惯,结果往往不尽人意,古人云:“己身不正,虽令不从”,俗话也说:“上梁不正下梁歪”,因此,如果父母自己的行动力很差,对孩子行动力的培养就无从谈起了。
2、父母的精力太分散,没抓重点
生活中,不少父母既要管孩子的吃喝拉撒,又要管孩子的学业功课,还得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不少父母深感吃不消,抱怨自己忙的连洗澡的时间都没有了,关键是效果还不好,其实是因为没抓住重点,精力过于分散,才会导致父母吃力不讨好。
3、父母定的“规则”不合理
有的父母对孩子说:“下次再敢睡懒觉,就罚你一天不许吃饭!”,结果孩子下次又睡懒觉了,父母又不忍心真的让孩子断粮一天,结果“规则”没兑现,导致孩子的惰性变本加厉,所以,不合理的“规则”,是阻碍孩子发展行动力重要因素之一。
4、父母缺少监督意识和分解问题的能力
不少父母的育儿心经是:想到了就说,说不听就骂,骂不听就打,完事之后,该干嘛干嘛,结果没过多久,孩子的老毛病又犯了,于是父母又把前面的流程再走一遍,严重缺乏对孩子的改变进行有效监督跟进的意识,不善于对问题进行分解,逐个攻破。
03
那到底什么是行动力呢?行动力包括哪些内容?培养孩子行动力之前需要注意些什么呢?有以下三个误区是值得我们父母注意的。
误区一:孩子的行动力越强就越好
不少父母认为培养孩子的行动力,当然是越强越好,对孩子的行动力要求经常是三个字:“快一点”,但是,孩子的行动力真的是越快越好吗?未必,曾有一则新闻:
一名青年看到有人溺水,于是立马跳下水救人,结果人没救到,自己的命也搭进去了,他的母亲哭着对记者说,我后悔教孩子要“见义勇为”了……
可见,行动力越强不见得越好,让孩子养成“慎行”的习惯更重要。
误区二:孩子缺乏行动力是孩子的错
之前有一个家长对我说,她的孩子非常拖拉,经常赖床,什么办法都用了,就是没有效果,我了解清楚情况后对她说,问题不在于孩子,而在于父母没有在家庭中营造出“信守承诺”的文化,孩子当然就经常说到做不到了;
因此,父母在培养孩子行动力之前,先要在家庭成员中达成“言行一致”的共识,有了这种共识之后,对孩子行动力的培养,才能够步步为营。
误区三:培养孩子行动力就是让他听话照做
有的父母很得意,说自己的孩子非常听话,叫她做什么就做什么,从来不敢违抗父母的意愿,认为孩子的行动力非常强,错了,真正的行动力,是不需要父母强调和要求的,孩子自动自发去做的一种行为;
正如《孙子兵法》里所说:“不战而屈人之兵”,能够不打不骂不强调,孩子也能够做好,这样的父母才称得上是培养孩子“行动力”的高手。
04
那我们父母到底应该怎样来培养孩子的行动力呢?
(一)父母要明确当下要提升孩子哪方面的行动力
管理大师余世维曾说:“一个时间段内只关注一件事情,专注才能把事情做好”,但是很多父母却总是希望,在一个时间段内,解决全部的问题,从早上孩子赖床,一直唠叨到晚上孩子不按时睡觉;
于是,孩子痛苦不堪,父母精疲力尽,最后大眼瞪小眼,对孩子训斥:“你是老天派来气我的吗?”;
其实是父母给自己下了个“套”,希望在一天之内就把“长城”建好,那不是自找苦吃吗?因此,父母应该明确当下孩子最需要提升的是哪方面的行动力,是赖床?还是拖拉?还是不爱收拾房间?
总之,不要眉毛胡子一把抓,一次只抓一件事,其他的统统先放下,正如伟人毛泽东所说:
“凡事要抓主要矛盾,主要矛盾解决了,次要矛盾就会迎刃而解”。
(二)帮助孩子唤醒不采取行动的恐惧或痛苦
管理大师余世维曾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女儿喜欢在楼上看动画片,每次妈妈喊她吃饭得喊上好几遍,都不下楼吃饭,于是夫妻二人打算来一次“春风演习”,选了一个周末,提前把冰箱里的食物清空;
当女儿又一次错过晚饭时间的时候,发现大家已经吃过饭了,而且吃的一点不剩,女儿打开冰箱一看,空空如也,“没有留我的饭吗?”女儿问道;
父亲:“我们以为你不饿,所以吃光了”;
女儿:“别开玩笑,饿死了”;
父亲:“没有开玩笑,真的吃光了”
女儿:“那我怎么办?”
父亲:“没有什么怎么办,等明天早上再吃”
于是,女儿在饥饿煎熬中,度过了漫长的一夜,第二天早上,天才刚亮,妈妈起床后发现,女儿早已坐在了饭桌前,一手拿着刀,一手拿着叉,心想这一餐一定不能错过……
故事中,父亲通过唤醒孩子不采取行动(拖拉)的痛苦(饥饿),使得孩子做出来改变,提升了行动力,正如旅美华人作家高德曾说:
“一个人的恐惧程度越高,他对信息做出的反应也就越多”
(三)先让孩子迈出一小步
有一个妈妈对女儿说:“你看看你的房间,乱得像猪窝一样,还不赶紧收拾一下!”,结果,女儿把老妈的话当耳边风,继续在玩他的玩具;
这个时候,妈妈也意识到了自己这样表达不太妥当,然后就换了种说法对孩子说:“女儿,你的房间有点乱,让我们一起来收拾一下,你负责收拾书桌怎么样?”,没想到孩子立马起身开始整理书桌了……
心理学家查尔尼迪为慈善机构募捐的时候,只是在募捐演讲的末尾,加上了一句话,就使得所募捐到的钱物比以往多一倍以上,而且屡试不爽,多加了哪句话呢?——
“哪怕只捐一分钱也好”
心理学把这种现象叫做“门槛效应”,把这种技巧用在对孩子行动力的开发上就是,先不要给孩子设置太高的门槛,先把门槛降低(比如:由“收拾房间”转为“收拾书桌”),让孩子先迈出一小步,这样孩子就更容易付出行动了。
而一旦孩子愿意迈出一小步,她接下来的行动也会趋向于和开头保持一致——既然一分钱我愿意捐,看来我是一个有爱心的人,何不多捐几块钱?
同理,既然妈妈叫我收拾桌子我愿意配合,看来我是一个爱干净爱整洁的人,为何不把地也扫一下呢?
因此,父母先引导孩子做出一个小改变,先迈出一小步,接下来的大改变就自然而然发生了,正如世界潜能激发大师安东尼·罗宾所说:
“改变不是能力问题,而是意愿问题”
(四)正面强化孩子的行动力
行为学家凯伦·布莱尔在《别毙了那只狗》一书中,描述了训练师训练海豚的经历:
训练1:为了训练海豚跳出水面,训练师会在海豚自己偶然跳出水面的时候,奖励给它一条鱼吃,这样,海豚就知道,跳出水面就意味着有鱼吃,就更乐于跳出水面了。
启发:当孩子偶然表现出积极行为的时候,父母要及时给孩子奖励(眼神、拥抱、赞美、小礼物等),以强化孩子的积极行为。
训练2:为了防止海豚懈怠,训练师会慢慢提高要求:只有当海豚表现更好,跳的更高的时候,训练师才会奖励海豚一条鱼。
启发:对孩子的积极行为的强化,要不断的提高要求,不能只停留在同一个水平上,例如,当孩子已经养成向长辈问候这个习惯之后,父母可以选择其中一次“孩子给奶奶买水果”的这件事,进行奖励强化,孩子就知道了,对长辈的爱要用行动来表现,不能只挂在嘴巴上。
训练3:为了训练海豚每一次起跳都全力以赴,训练师会在海豚跳出水面多次之后,对海豚表现特别杰出的“一跳”,进行大大的奖励(一次性奖励五六条鱼),让海豚知道,如果动作完成得非常好,就有机会获得一次“大奖”,因此,每一跳都拼尽全力。
启发:当孩子某件事情完成得非常用心,非常棒的时候(比如:假期主动帮妈妈做家务,搞卫生),父母就可以针对这个行为,给孩子来一个“大奖”,强化孩子主动用心做好每一件事情的习惯。
训练4:当海豚不听指示,表现欠佳的时候,训练师会反其道而行之,一口气奖励给它几十条鱼,以此打破海豚的消极行为模式,海豚瞬间变得振奋起来,开始愿意接受训练了。
启示:当孩子表现垂头丧气,无精打采严重缺乏行动力的时候,父母也可以“破例”奖励孩子一个“大礼包”,尽管孩子本来不值得被奖励,但父母却奖励了,这不合常理的举动,反而激发孩子的正向思维——我要行动起来,才不会辜负父母的奖励!
正如一个心理学家所说:
“意外之喜往往会使快乐加倍,因此,使用预期之外的强化方式,是让新行为保持持久性的一个极为有效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