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话说:“由知而行,才是真知,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依据阳明心学原理,知名商业观察家,灯塔知行社与盒饭财经创始人何伊凡先生在《知行力》这本书中,结合咱们现在的学习实际情况,提出了由知而行的一条路径,那就是“读、讲、写一元化训练”。
也就是将读、讲、写视为一体,既是知、也是行,既是输入,也是输出。如果一个人拥有了这三种能力,就拥有了由知到行的学习能力。
这三种能力中,阅读被排在了首位。其实,在阅读中做笔记,是最直接的将读、讲、写一体化的训练方式。
做笔记不仅仅只是记录,更是一种对知识的提纯或者模块化。
然而,现实中的我们并不知道怎么阅读,或者说阅读效率并不高。其实最主要的原因,只是因为我们并没有找到一个好的做读书笔记的方法。
而何伊凡先生摸索出专门适用于“读、讲、写一体化训练”的“三环套月笔记法”,可以让我们很好地借鉴,有效地提高读、讲、写的能力。
那什么是“三环套月笔记法”呢?其实三环就是指案例、金句与知识点,也就是积累写作或者演讲的素材,而月,则是具体、灵活的应用。
案例不足或不恰当,会让你的表达显得枯燥乏味
你写出来的文章平淡无味,让读者读起来觉得没意思,读不下去;你演讲时,慷慨激昂,可是听众却没有一点儿兴趣。
其实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你引用的案例不够精彩。
如果说我们的表达中主题是脑袋,框架是骨骼,那么案例就是填充骨骼的血肉。没有案例支撑的表达,都会让受众觉得枯燥乏味。
所以,我们在平时就要注意案例的搜集与整理。
1、养成从个人经验中提炼笔记的习惯。
比如你看到某本书时,刚好看到某个主题,那就要想想你个人经历中符合这种主题的或恐惧或尴尬的事情,记录下来。或者你可以记录下在历史性大事件发生的某个重要时刻,自己正在做什么,也可以提炼成笔记。
2、从阅读资料中提取案例
如果自己的阅读量足够大,你就能积攒更多的案例,如果赋予自己的解读和见解,就能在你的表达中派上用场。
3、学会从新闻中收集案例
每天的新闻中,那些具有反常“特征”,明显认知反差的事件,都可以作为“案例”进行收集。
其实案例的收集,并非只有这三种方法,“处处留心皆学问”。同时,关于案例并没有是否有趣,无聊之分,只要你应用的案例能引起别人的思考和反省,那么你的文章就不会显得枯燥无聊。
金句具备这三个特征上,一定要记好笔记。
一般情况下,金句都是过往精华的提炼浓缩,富有一定的哲理,更能突出表达主题,升华内容。所以具备这三个特征的金句,一定要好好摘录。
首先,有思想深度。这就意味着金句不能太直白,一定要观点明确,耐嚼,脱离上下文也能单独存在。不能故弄玄虚,更不能无病呻吟。
比如,不是每一个人,都有机会“长得漂亮”,这句话就不能算是好的金句,但是,要是再加上一句,可是每一个人,都有机会“变的漂亮”,人生需要一种信念,生活需要一种态度,相信美好,便能遇见美好。是不是即使鸡汤,也很耐嚼哦。
另外在思想上讲究行击中再击穿。比如日本作家村上春树的这句:“曾以为走不出的日子,现在都回不去了”。是不是一眼就有被击中的感觉,接着再去思考,结合自己的故事,瞬间就有种被击穿的感觉。
就像何伊凡所说:“击中靠的是句子本身,而击穿靠的是记录者的内心独白。”深以为然。
其次,要有美感。
金句有美感,才有传播的价值,而有美感不仅要具备韵律美,还要整齐美、错落有致、意象要深远。而判断金句是否有美感的依据就是读出来,看看美感是否存在。
比如:朱光潜在《文艺心理学》中的这句“艺术的特殊价值是美,犹如善是伦理的特殊价值,真是科学的特殊价值。”
所以我们做笔记,摘录金句,一定要那些传播范围广的句子,虽然有些金句真的很美,读起来郎朗上口,如果受众面很窄,做笔记时,就要舍弃。最后,一定要能引发共鸣。
有共鸣,才有传播。比如,我喜欢读书写作,而我的朋友圈则多是这类内容,这就是共鸣的作用。
“走不出自己的执念,到哪儿都是囚徒。”而这个金句,是不是很能引发共鸣呢?
无论写作还是演讲,金句都是点晴之笔,放到结尾,升华主题,再次点题,激发读者情感。
知识点是表达的筋骨,对知识点的整理一定要注意以下三点
如果说“案例是血肉,金句是肌肤,而知识点就是筋骨。”,但对知识点的整理,一定要注意惟下三点。
第一、放下执念,莫把旧知当新知。读书的时候,不妨先打破在旧有的知识上形成的认知框架,不妨把自己质疑,挑战以及好胜之心收起来,吸取书中的精华、益处,以对知识的谦卑心态和空杯意识去阅读。
第二、连贯知识点,纵横成网同类的不同书也会有观点不一的时候,这时候的我们,就需要把知识点在语境和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放在一个坐标系中,让这些知识点纵向与上下文联系,横向与其他知识点比较,直到认真弄通搞懂学会。
当然也可以做到平行阅读,让知识连点成片,互相打通,形成一个知识网。
第三、“一知半解”才能“举一反三”也就是说,我们不用为涉猎的知识点太多而烦恼,也许有些知识点我们并不能真正明白是什么意思,但可以通过对知识点“一知半解”的积累达到“举一反三”的深度。
比如,在自媒体盛行的时代,我们都知道可以通过搜索来获得知识,可如果你脑袋空空,可能连搜索什么都不知道。如果你有了这个“一知半解”的总体印象,我们才能对具体事情进行评估、分析,知其然而知其所以然。
以上三点,其实都是素材的积累,那应该怎样应用呢?
阅读有两种场景,一种是目标明确地寻找资料,一种是在阅读中没有目标,发现好的资料就随时进行记录。
不管是什么场景都可以把相关资料,按照“三环”分类。为便于我们随时取用,可以在做笔记时,分别整理成案例、金句以及知识点,并给他们标注相应的“标签”。
随着积累的日益丰富,这些积累就会自动的衍生应用,自然衍生为一套适用于写作、演讲的相对系统的理论,为你写作、演讲中的顺利表达打下坚实基础。
三环套月笔记法中的案例、金句以及知识点,直到应用,每一环都不是一个独立的步骤,更是相辅相成的结果。
所以说三环套月笔记法由知而行,行就在知中,本身也是知行合一的具体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