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叶问道&叶问少儿咏春-“处雌若水”思想促生武术“贵柔”风格

先秦思想家常运用“水”来思考,如《告子上》中“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宥坐》中的“大遍与诸生而无为也,似德”。但是老子更系统地阐释了“水”与道之间的关系,用水这种“处下而不争”的性质来阐释“道”。道家所讲究的“人之道,为而不争”,恰是八卦掌旋转身形避开对方正面进攻从侧面还击精妙技击策略的思想依据,太极拳习练者长年不断相互推手,寻找的正是对方进攻力点的变化时机,力求放松自己的强硬身体和过于激进的心理状态,达到“随曲就伸”和“不丢不顶”的绝佳境界。当然在传统武术131个拳种中,并不是所有的拳种都提倡“柔弱胜刚强”的技击思想,即使是讲究“硬打硬上无遮拦”的形意拳和八极拳同样还有“避实击虚”“声东击西”的技击战术。

老子所提倡的“处雌”和“若水”是用来寻找食物转换趋势的临界点,在远没有形成明显态势的时候占据有利位置,这就是“弱者,道之用”的本意。传统武术认为对方“老力已过,新力未生”的瞬间是反击的最佳时机,当然要想抓住这一转瞬即逝的机会,没有超强的洞察力和反应力是难以实现的,所以太极拳推手、形意拳搓手、咏春拳擒手都在敌我手臂接触情况下形成两力平衡,成千上万次练习即为了抓住破坏这一平衡的微小“先兆”。可以说,武术招式千变万化,不可能学完,但万变不离其宗的是,训练自己劲力变化和捕捉对方劲力转换的能力。这就是传统武术共同追求的目标,只是不同流派实现途径不同,解读方式不同而已。

老子思想中的“知雄处雌”“不争而胜”等观点,正是处于弱势地位的人在周围环境中自我保护的手段,最终达到“无为而为”的目的。这位具有高超智慧的古代先哲为中国武术技击观提供了丰富的思想源泉。换言之,运用老子思想能更加清晰地透析出中国武术本身重重矛盾背后的真相:武术来源于搏斗,其技击性一直存在,但是受到传统道家思想及社会规范的影响,人们已经关注技击的“体悟”过程,这就是解开“武术指向技击的同时又回避技击” 问题的关键。正因为受到“无为而为”思想的影响,原本不断追求击打效果的传统武术更多地追逐“来留去送”“粘连随”“攻守同期”等精妙技法,正如一位民间拳师所言,中国武术以一种“琢磨”人的事。从上诉老子思想对武术技击观的影响可以更加清晰地看出,长期以来的把道家思想视为消极思想的观点不科学。

你可能感兴趣的:(一叶问道&叶问少儿咏春-“处雌若水”思想促生武术“贵柔”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