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的就是我一无所知,那又怎么样

前几天去参加一个文化沙龙,跟其中一个朋友一起坐地铁回家。我俩开始讨论是怎样认识彼此的。很简单,那是我第二次参加沙龙活动,他是那场沙龙的主讲人,分享了在隋唐时期,影响中国的三个宗教的变迁史。 他说,你当时提了一个很有深度的问题,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一如既往地哈哈大笑道:那时我刚从土耳其旅游归来,对宗教突然产生浓厚的兴趣。 这个朋友比我小几岁,经济史研究生,对中外文化史,宗教,和语言学都有所研究,一看就是学术派。他简单的一句话给了我很大的鼓励,因为我通常情况下,在有学识的人面前都是很自卑的,经常自称学渣,在大家讨论晦涩难懂的话题时,闭口不言,怕一说话就暴露了自己的浅薄。 还记得上次参加读书会, 组织者是我的朋友,清华毕业,博览群书,对各类知识顺手拈来。我抱着打酱油的心态,去接受知识的洗礼。在大家讨论近期的读书心得时, 我竟然意外的发现,大家想读或推荐的书,我都或多或少了解过。 我红着脸把自己对这几本书的想法大致分享了一下,没想到大家都饶有兴致的认真倾听, 那一刹那,我突然感觉,我或许并不是知识的荒漠,我或许正在一点点地浇灌着这片荒漠,希望它能开出花来。

在这里还想插播一个思维模型,叫做“达克效应”(D-K effect)。 维基百科上是这么定义它的:

“是一种认知偏差,能力欠缺的人有一种虚幻的自我优越感,错误地认为自己比真实情况更加优秀。” 

研究发现:

能力差的人通常会高估自己的技能水準;

能力差的人不能正确认识到其他真正有此技能的人的水準;

能力差的人无法认知且正视自身的不足,及其不足之极端程度;

如果能力差的人能够经过恰当训练大幅度提高能力水準,他们最终会认知到且能承认他们之前的无能程度。

自大的讲(你看我又犯这个毛病),我觉得自己可能处在第四个阶段,意识到自己能力有限,经常产生自我怀疑。但一味的自我怀疑并不一定是好事。 我经常跟别人说, 我是一个热爱韩综的脑残粉。天真地以为通过这种自嘲方式,会让对方觉得很好笑。 但后来发现,这是自我怀疑的一个典型体现。 客观上来讲,我确实热爱某些韩国综艺,同时也清楚,很多人认为热爱韩国综艺就等于脑残。 但我内心并不认同自己是脑残啊。首先,脑残该怎么定义?这个世界上就不能存在既喜欢韩综,又不脑残的人吗?那些偏执地认为看韩国综艺就一定是脑残的人难道不是另外一种脑残(丧失独立思考能力的人)吗? 然而,在说出这句话后,很少有人能够看到我内心深处的挣扎,也没有人安慰我说,你并不脑残,请不要给自己扣上莫须有的帽子。 于是,在这种自我怀疑,试图被理解,并一再被误解的过程中,我慢慢地不再渴求别人的认可了。 以后,也会大大方方地承认,我喜欢韩综。至于别人怎么想, 并不会影响到我。 

文章写到这里,内心通透多了。 如果抽离出身体,以第三者的视角,来观察和审视自己的外在行为和心理变化,就能够更加了解自己。我允许自己产生各种自我怀疑,也接纳那些怀疑本身所构筑的此时此刻的自己。 

哈哈,是不是很哲学?我都被自己惊艳到了(你看我接纳了此时此刻自恋而真实的自己)。哦对了,我最近在阅读哲学书籍,经常觉得智商不够用。 我并不是近期才开始对哲学产生兴趣的,记得刚来英国那会,有段时间,突然抽风地想钻研哲学,还特地去大英图书馆办了一张借阅卡,然而后来一次也没去过。

至于我为什么对哲学感兴趣,很大可能跟性格有关。我的MBTI性格测试结果为ENFP(竞选者人格), NF(直觉+情感)属性,是最容易成为理想主义者的性格。下面是百度百科对“N+F"型理想主义者的释义,妥妥是我没错了。 

“理想主义者”型的人感兴趣的是事物的意义、关系和可能性,并基于其个人的价值观念做出决定。这是一类关心个人成长和如何理解他人与自我的人。

“理想主义者”做人的原则是:“真实地面对自己”,是四种类型中精神上最具哲理性的人。“理想主义者”乐于接受新的思想,善于容纳他人。

“理想主义者”好像永远在寻找生存的意义。他们非常崇尚人与人之间和各种关系中的真实和正直,容易将别人理想化。许多“理想主义者”本能地喜欢帮助别人成长和进步。“理想主义者”是很好的传播者,被人们认为是促进积极变化的催化剂。

写了半天,终于把文章拐向了我下一篇想要写的内容。近年来,很多商家和个体都在宣扬一个理论,那就是做自己。可是, 这句听起来无比鸡血的话,真的适用所有人吗?人们真的了解自己吗?我最开始关心这个课题是因为我一直不确定自己的梦想是什么?想想真是太可悲了。于是,我尝试着去了解自己,其中也用到了上文所提到的MBTI性格测试等工具, 具体过程都会在下篇文章分享哦。

By: 从自我怀疑到自我接纳的大西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知道的就是我一无所知,那又怎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