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剖列车》读书笔记

本文是Thomas W.Myers所著《解剖列车:徒手与动作治疗的肌筋膜经线》的读书笔记,原始参考版本为人民邮电出版社中文译本第三版。

解剖列车封面

该书是一本关于肌肉筋膜的经典著作。筋膜是结缔组织,亦即组织之间的间隔,也是组织之间的连接。筋膜由大量的水和润滑液组成,当筋膜受力的时候,筋膜就会像被挤压的海绵一样,大量出水,释放力时液体又被重新吸收进来。筋膜占人体体重的20%,其中水分占了70%。良好的姿势和规律的运动会使筋膜借助于肌肉收缩来保持水分、更新润滑液、保持组织代谢、维持弹性。筋膜脱水像没有润滑油的自行车链条一样,影响筋膜滑动,组织的代谢废物无法及时排除,出现背部僵硬疼痛的现象。缺乏运动会导致筋膜结缔组织的过度增生,产生过多的胶原蛋白,例如背部变厚,使组织失去正常功能,尤其是筋膜的滑动能力,从自身长度75%的滑动距离缩减到50%。筋膜处于血液循环系统的末端,心脏最多只能提供90%的动能,让血液运输到主干道,但是一些末梢无法运动到,必须靠主动运动让筋膜滑动,血液才会到达深层末梢。

以下几点需要在阅读前特别注意:

  • 筋膜科学现在处在一个非常早期的幼稚阶段,该解剖列车理论只是可能的理论解释之一;

  • 筋膜对情绪压力产生的化学信号分子有缓慢但是持续的反应,也就是说倘若病灶不在表肤,请先进行心理治疗;

  • 解剖列车理论与中医理论中的经络例如膀胱经有重合之处,但是解剖列车中的肌筋膜经线完全是从西方解剖学中发展起来的。所有的研究均是针对相同的人体,只是从两条不同的路线攀登,接近顶峰时,发现东西方走到了一起,这点毫不奇怪。

  • 该书作者写作时假定读者具备一定的运动医学和解剖学常识。如果对术语陌生,作者不会额外解释,请查阅其他相关的工具书,例如《运动解剖书》 。

运动解剖书

1. 总论

本书的基本原理是:无论肌肉如何单独工作,它总会通过筋膜网对整体的连续性有功能上的影响。掌握该原理可以让我们清晰的理解身体的某一部位疼痛是如何由一个痛点以外的、完全沉默的部位引起。

目前有很多理疗、正骨、运动康复等疗法。我们的观察结论是:无论其对作用的解释是否会被人广泛接受,这些疗法都是有效的。当前需要的不是新疗法,而是新理论,能给实践带来指引的新理论。

近100年来的治疗手法,就像西方500年来的思想一样,都是以机械论和还原论为基础,亦即透过显微镜来观察事物,把事物分解成越来越小的成分,研究其各自的角色。这种研究思路源于亚里士多德,发展于牛顿和笛卡尔,导致目前身体治疗学领域充斥着杠杆、肌肉起止点的力学矢量图。达芬奇绘画时倒是没有受到肌肉骨骼机械论的影响,反而在其解剖笔记本上发现了几张类似于解剖列车的图。后来因为爱因斯坦和玻尔等人的贡献,人们强调相互关系,而不是线性的因果关系。本书将整体论应用于姿势和动作分析。

肌筋膜是指肌肉组织和伴随它的结缔组织网之间的成束而又不可分割的特性。本书的核心理念是筋膜网的单一性,使用其单数形式,全身的肌筋膜就是一个整体结构,只有手术刀才能将其变为复数。

36亿年前,地球上有了生命,此后一半的时间内,所有的有机体都是单细胞生物。我们体内有10-100万亿的细胞在彼此协作,肠道内的细菌数量与之近似或者更多。只有结缔组织才能使这些流动不定的细胞保持一定的物理形态。筋膜把我们的细胞合成整体。人体组织有四类基本的细胞:神经细胞、肌细胞、上皮细胞、结缔组织细胞。每类细胞之所以不同,是因为它强化了细胞功能中的一项,特别是受精卵、干细胞。例如,所有细胞都通过细胞膜传递信息,而神经细胞表现尤为突出,当然代价是收缩和再生能力变差。所有细胞都有肌动蛋白,也具有收缩能力,但是肌细胞是其中佼佼者。上皮细胞虽然也能收缩,但力量很弱,它们专长于使内脏表面平整、吸收营养物质、分泌化学物质 (激素、酶等)。第四类细胞结缔组织,在收缩上并不在行,专长是将大量生物活性物质分泌到细胞间隙中去,形成了骨骼、软骨、韧带、肌腱、关节和整片的筋膜。正是结缔组织为其他细胞创造了结构基质,从而打造出能将人体整合到一起的、强壮又柔软、有韧性的细胞间填充物。这些物质为人体所有细胞提供了一个共享、沟通的环境。细胞的代谢产物和营养物质可以在细胞间隙中自由扩散。

筋膜网有三种基本纤维:胶原纤维、弹性纤维、网状纤维。基质中的蛋白多糖形成连续且多变的黏胶,即可使亿万细胞连接在一起,又可以自由交换无数的生命必需物质,例如关节滑液。在身体活跃区域里,基质会不时改变状态,以满足局部需要。而在固定住和僵住的部位,基质则趋于脱水,变得更粘稠,更像凝胶,并成为代谢物和毒素的储藏库。

在森林里找到的或在生物教室看到的骨骼,只是原有的一半,硬且易碎,这实际上只是原来骨骼的部分材料,是纤维间钙盐部分。而胶原蛋白这部分,在骨骼标本制备时就已经烤干了,否则一定会腐烂发臭。活的骨骼兼有胶原蛋白的抗拉力和抗剪力以及矿物盐的抗压缩能力。纤维和钙盐的比例随着生命进程而变化。在儿童期,胶原蛋白比例较高,长骨拉伸性更好,很少折断。骨折时像春天青枝断裂时的样子。被拉伸的一侧断裂,而受压的一侧像是起褶皱的地摊。年轻人一般不易骨折,拥有年轻的反应机制和充足的胶原蛋白能让骨折很快愈合,但是却难以正确复位。相反,老年人的骨头由于胶原蛋白磨损减少,矿物盐的比例较高,骨头像松树底部的枯枝,易于折断,断裂面穿透骨头形成一个整齐的边缘。易于复位但是难以愈合。因此老人骨折时,经常会打上钢钉使断裂面的连接更坚固,以便替剩下的胶原蛋白网争取更多的时间来连接断裂面。同理,不同类型的软骨只是组成元素比例不同,骨头和软骨实际上都是筋膜组织的紧密形式,只是程度不同。

有两类骨细胞: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成骨细胞建造新骨,破骨细胞清除旧骨。成骨细胞可以在骨膜里任何地方建造新骨,破骨细胞可以吃掉没有机械应力产生压电荷的任何部分。几乎身体所有的组织受压或拉伸时,都会产生电场。这个机制可以解释参加舞蹈夏令营后,脚部为什么变得更结实。持续舞蹈产生更多的应力,破骨细胞清除骨的能力降低,而成骨细胞则加强工作,导致骨密度增加。所以运动有益于早期的骨质疏松患者,增加应力阻碍破骨细胞对骨质的摄取。在无重力下的宇航员,骨头里缺少压电荷,因此破骨细胞轻易获胜。航天员回到地面,需要搀扶才能离开船舱,并需要待在轮椅上直到骨密度恢复。当骨折不愈合时,在断裂处施加电流,产生正常的压电荷电流,使胶原蛋白定位并桥接裂口,随着钙盐的附着,骨折最终完全愈合。

上述相同的反应发生在整个细胞外纤维网,而不仅仅在骨头里。想象一个人不论什么原因,如近视、沮丧、模仿、受伤,形成垂头丧气的样子:头向前移、胸部下沉、背部向后拱起。大多数成年人的头部至少占体重的七分之一,必须被背部的某些肌肉束缚住,防止前坠,这些肌肉必须在清醒的时间里保持等长/离心收缩。背部肌肉处于持续紧张的状况,容易产生扳机点。应力经由筋膜传递,且经常沿着筋膜经线到达双侧远端。快速拉伸会撕裂筋膜,慢慢拉伸,才能看出像塑料袋一样的可塑性。肌肉有弹性,筋膜则有可塑性。惯用手侧应力线上产生压电,成纤维细胞放置新的胶原蛋白来响应,胶原沿着应力线排列产生更多的抵抗。肌肉如果过度使用且营养不良,就会出现周围基质消溶增多,代谢物毒性增加。推过推拿手法和训练释放应力,筋膜被酵解后重吸收,肌肉就恢复正常功能。不论是通过运动还是推拿,以下两个是成功必备要素:1.重新打开有问题的组织,帮助恢复其体液流动、肌肉功能,亦即感觉-运动系统的联系;2.松解造成组织应力增加的最初生物力学拉力。第一条是照顾受害者,第二条是追击幕后的暴徒。受害者会哭喊,而加害者不会。

在垂头丧气的例子中,后颈部和肩上部的肌肉将变得紧绷、纤维化。首先需要延展从胸腹髋等体前部位来的向心拉力。治疗策略是全身-局部-全身。

真正的全身性的网络有三个:神经系统、血液循环系统、纤维筋膜系统。它们都是流体系统。舌头和嘴唇有10倍以上的神经支配,手、脸、生殖器、眼睛、脖子也有较多的敏感神经,中心是最大最密集的神经丛——大脑。全身的毛细血管连起来长度达到了数万英里。对于多细胞有机体,特别是陆地上生活的动物来说,其体内细胞往往不与外界环境直接想通,它们通过血管系统把外界营养物质输送到体内,把代谢的废物排除到体外。为了提供一个具有营养和清洁洋流的内海,人体的毛血管网必须深入到大多数细胞间隙,通过毛细血管壁的扩散作用完成物质的交换。软骨和韧带的损伤往往恢复时间长,原因就在它们远离内海之岸,只能依赖来自远处的渗液。

筋膜是一个整体,每一个袋状、绳状、床单状、皮革状的网络都从头到脚彼此联系。这个网络的中心是身体的重力中心,位于站立时的下腹部,武术上叫丹田。筋膜遍布我们全身每一个角落,成为每个细胞的直接外部环境。没有它的支持,大脑就成了流动的奶油,肝脏就会在腹腔内平铺游走,我们整个人也会像布丁一样瘫痪。只有呼吸道、消化道这样开放的体腔不需要这种具有约束、强化、连接、分割功能的筋膜网。即便是血管中流动的血液,也属于结缔组织,纤维的潜能使他能形成血凝块。当然动脉里的斑块是不需要的。

血浆被压出毛细血管后,称作组织间液,必须穿过结缔组织基质的阻挡,因为基质既有纤维又有胶,才能将养分和信号分子传递至目标细胞。纤维网越密,基质的水分越少,这项任务就越难完成。最后被丢在体液循环的涡流中的细胞就不能以最佳状态进行工作了。如果纤维的密度高,或基质过干而粘稠,那么细胞就不会得到充分的营养。运动和推拿治疗的基本目的就是打开它们,使养分能畅通的到达细胞,使细胞代谢的废物能顺利排出。当局部过紧、外伤、缺乏运动也会通过纤维和胶性基质形成阻塞,从而影响局部。不管通过何种手段,一旦该阻塞被打开,细胞交换就恢复了自由,细胞的运行不再只局限于新陈代谢水平,即从生存模式恢复到社交模式,重新具有了收缩、分泌、传递功能。因此世界上只有一种病,名字叫阻塞。

神经元周围的结缔组织是神经胶质细胞,数量是神经元细胞的10倍。最新的研究指出神经胶质细胞也参与脑功能,特别是在情感区。胶质细胞还为突触充当了守门员的角色,将神经肽进行分拣,决定哪些可以进入神经突触引发信号传递,同时帮助清除突触间隙中过量的神经信号传递物质。

固定于内脏周边组织上的内脏韧带决定了内脏运动的轴线。任何微小黏附都可以限制或扭曲这些运动,而这些运动每天重复发生20000次。筋膜的粘滞,天长日久会对内脏功能带来不良影响。

身体理疗师经常发现,今年的颈部痛可能起于去年的背部痛,后者来源于三年前的髋部关节问题,而最终源于左脚踝扭伤导致的长期后果。因此治疗纤维系统疾病时,必须仔细追问病史,即使很小的意外都可能造成人体其他部位的后续反应。这些代偿模式,通常在远离疼痛部位的肌筋膜有缠结。你以为出问题的地方,并不是病灶。如果你的症状好转,是你运气不佳。例如有个中年妇女来到作者的诊所,右侧颈部疼痛。作为办公室人员,她确定疼痛和电脑位置有关,归咎于键盘和鼠标使用时的重复性应力。她尝试过所有的治疗方法,按摩、理疗、推拿,虽然暂时能缓解疼痛,但是只要一工作,疼痛就回来了。我们发现她的肋骨左移,右侧肩膀下方不能支撑,肋骨左移是为了避免右脚负担体重,而这又是因为三年前滑雪时膝盖内侧轻微受伤所致。经过一段时间膝盖和小腿的推拿,接着吃腰方肌、髂腰肌等,可以让她从下方给右肩支撑,不需要从颈部悬挂下来。这位女士没有再犯工作相关的疼痛。注:髂腰肌是由髂肌和腰大肌共同组成的髋屈肌群,因为个体差异,部分人也存在腰小肌。在我们站立时,健康的髂腰肌能为我们腰部提供很好的支持;如果髂腰肌过紧躯干出现明显的前倾时,下背部肌肉会过度代偿,以维持正常的生理姿势。如果髂腰肌很弱,屈髋的能力就会下降,这就意味着你抬腿的能力会变差,让你觉得从椅子上站起来或者走上坡路更困难。

一个人变得沮丧,不论原因如何,通常以躯体形式来表达,例如呼气时,表现为胸部低沉,吸气时也没有充分提升肋骨。一段时间后,这个慢性收缩的形态会被筋膜系统适应,常常传递到全身。胸腔的这一模式需要腿、脖子、肩膀、肋骨、腹压系统的代偿。呼吸减少会改变体内血液和体液的化学平衡,减少氧浓度,增加皮质醇浓度。

胚胎发育的复杂折叠过程中,脸部和颈部上段的形成特别精细。最后一步的折叠为两篇上颚的闭合,这也是先天性缺陷经常发生的部位。

肌肉从未直接附着于骨骼上。就像鱼在渔网中一样,肌细胞存在于筋膜网内。肌肉运动拉动筋膜,筋膜附着于骨膜上,骨膜在拉动骨头。人体真的只有一块肌肉,只是它装在了600多个筋膜袋内。基于牛顿力学的孤立肌肉论,无法制造出令人信服的人体行走模型。让一个机器人下棋很容易,但让它准确走路却很难。

筋膜网是张拉整体结构,是个全身张力的分配器。所有的结构都要达到稳定性和移动性之间的平衡。在我们所处的实体宇宙空间中,只有两种提供支持的方法:拉力或收缩力,即支撑它或悬吊它。例如,脊椎是个连续性压力结构,头部的重量落在第7颈椎上,头部和胸部的重量落在第5腰椎上,以此类推,直至落到双脚上,双脚必须承受身体的整个重量并把它传递到地面上。负载太大的时候整个和谐的架构会被破坏,但是破坏的地方不一定在受力点附近。因为张拉整体结构可以将力量沿着张力线分散到整个结构中,所以该结构的一些薄弱点虽然远离受力点,但也可能会支撑不住,甚至导致整个结构崩溃。身体的某一部位的长期张力可以诱发身体任意部位的损伤。

我们可以认为骨头是主要的受压元件,虽然其也可承受一些张力,肌筋膜是张力元件。骨架显然只是一个连续性压缩结构:移除所有软组织,骨架就会散落一地,因为骨骼并没有被固定在一起,而是彼此依靠在不稳定的软骨表面上。软组织平衡是保持我们骨骼直立的核心要素,尤其是当我们提高重心,靠两个很小的脚掌支撑而走路不稳的时候。骨骼可以被视为垫片,被推进至软组织中,而肌筋膜的张力才是整个平衡结构的决定性因素。压力元件努力保持结构不坍塌,而张力元件则使压力元件彼此相连。换句话说,如果你想改变骨骼之间的关系,只需要改变软组织之间的张力平衡,然后骨骼会自己重新排列。这说明持续地对软组织推拿理疗效果好,而短期反复推拿骨头则有不足之处。虽然机理不甚明确,但是放松身体某个部分的确可以改变远端组织。

以前我们一直认为筋膜具有可塑性和黏弹性,不具有收缩性。但是最新研究表明,筋膜也许能自主收缩。成肌纤维可以慢性收缩,存在于健康的筋膜中,如胸腰筋膜、阔筋膜、小腿筋膜、足底筋膜,也存在于韧带、半月板、肌腱、器官囊袋中。令人惊讶的是,成肌纤维细胞不会接受神经突触的刺激信号,因此它们是不受意识控制的,甚至不受我们通常理解的非意识控制。诱导这些细胞长期低能量收缩的因素包括:1.持续的机械张力;2.特定的细胞激素和药剂,但是去甲肾上腺素、乙酰胆碱、钙通道阻滞剂 (咖啡因、血管紧缩素) 都不会对成肌纤维细胞产生影响。当成肌纤维细胞发生收缩时,它比任何肌肉收缩速度都要慢,需要持续20-30分钟才有效果,持续一个多小时后会慢慢消退。它不是一个快速反应的系统。因此,改变内环境pH的行为,如呼吸模式障碍、情绪紧张或抑郁、食用产酸产品等,均可诱发筋膜僵硬。

在单个细胞内,也有一个具有高度结构性和活性的肌肉-骨骼系统,称为“细胞骨架”。每一个细胞器都与其连接并沿其移动。所以细胞骨相当于细胞的肌筋膜系统。《情绪分子》Molecules of Emotion一书使内啡肽家喻户晓,该研究证实了细胞外的化学物质结合到这些跨细胞膜的受体,从而影响细胞内的生理活动。细胞外基质力学环境可以影响细胞的功能。某种程度上的细胞黏连是非常必要的,可以将身体各部位黏附在一起。但是黏合体力学信号的强度在多种疾病中发挥作用,包括哮喘、骨质疏松、心脏衰竭、动脉粥样硬化、中风、下背部痛和关节痛。当细胞对于空间的需求被妨碍时,细胞就会有许多代偿性移动,如果代偿仍然无法恢复其空间排列,细胞的功能就会受损。调整整个筋膜系统对于健康免疫、提高生理功能、防止未来功能衰落、改善身心整体感觉等都具有长期的疗效。

传统解剖学通常认为腕管内的动作和脚踝周围小腿肌腱的动作,是因为有特殊的腱鞘或者滑囊。最近电镜研究发现,肌腱和周围组织是连续不断的。运动的需求和保持连接的需求之间必然有一场战争,这种冲突通过一系列不断变化的碎形多面体气泡来解决。这些气泡内含有80%的水、5%的脂肪和15%的亲水性蛋白氨基聚糖。这些气泡彼此滚动并滑动,像肥皂泡那样分分合合,乍看杂乱无章,实则有数学规律,混沌之中隐藏着关联性的秩序。它允许筋膜网内所有的组织被血管化。对皮肤的轻轻触摸就可以到达身体的内部结构。

2. 后表线

足底往往是问题之源,并沿此通路向上传导。足底的受限通常与胴绳肌腱紧张、腰椎前凸,以及上段颈椎保持过伸姿势相关。虽然足底的结构处理通常是一些力道较重的关节伸展法,但只要有助于放松筋膜都会传达到上方组织。足底筋膜常常是腿部不适的一个问题根源。例如足外侧缘较短——小趾被拉紧或第5跖骨基部被拉向足跟,或足跟外缘被拉向前方。即使是相对平衡的足部,经常活动足底也有好处,因为它可以使脚更加柔软、更易于传导动作,特别是针对目前这种整天把我们的脚禁锢于皮鞋中的都市文化。处理足底筋膜组织的默认方式是拉长支持足弓的每个端点间的距离:包括足跟、第1及第5跖骨头部。

足底筋膜

多数骨膜在它与骨骼之间存在着许多成骨细胞,亦即负责建造骨骼的细胞, 这些细胞不断地清理和重建骨头的外表。在原创及维持相应骨骼的同时,成骨细胞遵循简单的程序:填满骨膜形成的空腔。反复拉伤足底筋膜的患者可能会在足底筋膜撕裂或发炎的位置产生足底筋膜炎。相反,如果跟骨的骨膜远远地脱离骨头,成骨细胞将填满骨膜下的“帐篷”,从而产生骨刺。骨刺本身和它的产生过程都是很自然的,原本是不痛的。只有骨刺影响了感觉神经才会疼痛,跟骨骨刺常常这样。

根据严格的解剖列车规则,大腿肌肉和小腿肌肉虽然有肌筋膜连续性,但只有在膝盖伸直时,此连接才会成为一个整体。腓肠肌的头端向上到达胴绳肌肌腱周围,嵌入股骨股的上部。胭绳肌向下到达腓肠肌周围,附着到胫骨和腓骨。膝盖弯曲时,这两个肌筋膜单位各司其职,虽然邻近但却是松散的连接。 然而,当膝关节伸直时,股骨螺回位,拉紧肌腱复合体,接合它们,实现功能同步,就像两双手在手腕处互相紧握一样。此结构也像一个平结,当膝盖弯曲时松开,膝盖伸直时拉紧。

大腿筋膜和小腿筋膜的连接

多少层筋膜可联系和多少层被粘住因人而异, 取决于个人此处的力学需求。在过度粘牢的病例中,皮肤的真皮会被其他表层向下拉紧(有时形成一个小凹陷),显然是一个无联系功能的车站。而在过度疏松的病例中,通常是创伤之后,或者过度拉伸、过度操作,本应固定在局部车站的表层筋膜联系过多,需要其他额外的筋膜收紧来保持舐骼关节的完整性。

最深层的肌肉(枕骨下的“明星”)在打开整个后表线中至关重要。事实上,头后直肌和头斜肌是后表线的功能中心。其中最核心的作用在于,这些组织内含大量张力感受器,协调了眼球运动和背部其他肌肉。这部分肌肉每克中含有36束肌梭;相比之下,臀大肌中每克仅有0.7束肌梭。如果要自己感受这种连接,可把你的双手放在头的两边,把拇指放在枕骨下方。将你的拇指轻轻地放在浅层肌肉上以便感受到深层组织。闭上眼睛,左右移动眼睛,双手位于耳旁,固定头颅。你能感觉拇指下细微的肌肉张力变化吗?即使你的头不动,这些古老而原始的肌肉仍会随着眼球的运动而运动。当眼球上下运动时,这些肌肉也做类似的运动。你会发现想要不动这些肌肉而单独移动眼球是不可能的。它们是一种原始的连接(几乎经历了我们整个脊椎发展的历史),任何眼球运动都会使枕骨下肌群产生张力的变化。改变这种深层神经的“程序”很困难,但在某些视力和阅读障碍或颈部问题上,改变却是必然的。其余的脊椎肌肉“听命”于枕骨下肌群,倾向于在它们的领导下工作。

枕下肌群是后表线的核心

俗话说:“猫总是四脚着地”,同样印证了这个道理。当猫发现自己处在空中,便会使用它的眼睛与内耳确定头部的水平方向。这会对枕下肌群产生一定的张力,大脑接受大量的牵张感受器的信号, 反射性地指挥背部其他的肌肉,调整颈部以下的整个脊椎,使猫的四肢在碰到地毯前已位于身体下方。虽然我们直立行走,但我们的头-颈-上背功能关系大致与猫相同。因此,如何使用你的眼睛,更准确地说,如何使用你的颈部,决定了背部其他肌肉的张力模式。我们日常工作中常见的大量的姿势问题与它有关,故对于肩胛缘之间、下背,甚至臀部的顽疾,放松颈部是治疗的关键。

常见的对枕下肌群错误使用方式

头颈部的回缩也是恐惧反应的基本成分。大多数动物对恐惧的反应是缩回头部,人类也不例外。由于大多数人并未脱离童年时期对恐惧的回缩反应,无论是运动前的习惯还是永久性的姿势, 已经作为社会普遍接受的动作,不易觉察,但却是持续损害身体状态。此习惯根深蒂固,很难根除。亚历山大疗法的教师们花费数年时间研究它 —— 这些付出非常值得,因其带来的是心理和生理的解放。

尽管头皮紧贴颅骨,大部分为肌肉性质,但它在后表线和其他路线上,仍然是一个活跃的区域,可应用很多放松技术。头皮是几条纵线的末端,有经验的治疗师在这里做牵拉放松手法就像是玩提线木偶上的弦一样。如果头皮大面积紧张, 可以用手指向尾侧“刮”来拉伸它。头前倾患者的竖脊肌,和四足动物的一样,其筋膜附属组织“爬”到了枕骨后侧,以求对颅骨起更大的杠杆作用——这就是为什么猫或狗喜欢在耳后被抓搔的原因。部分解决这一问题,除了放松来自前表线及前深线的拉力以及矫正错误的呼吸模式外, 就是放松枕部这些额外的筋膜附着组织,使头抬起来。

头皮筋膜

用指腹在头皮上缓慢地划圆,可以使整个头皮慢慢放松下来。活动颅骨上的头皮,直到您感觉头皮本身可以贴着颅骨自由地活动。如果使用指腹而不是指尖来使指下的硬结软化,避免强力推,往往更加奏效。在颈椎的顶部,枕下区肌群通常过度紧张而且不活动。作为眼球和脊椎间动作的媒介,头直肌与头斜肌对后表线活动的重要性无论怎么说都不为过。这些肌肉容易导致头颈部过伸和旋转,或者枕部延长(头部在颈部上向前方移)。采用上段颈椎屈曲、旋转,以及枕骨在寰椎上向后移动,可以拉伸到这些肌肉。

考虑到进化起源,后表线的终点止于眼裂上方就变得合情合理。在最早的脊椎动物中,鱼的头骨终止于眼睛上方。眼睛和嘴巴的下面都以软组织为边界。数百万年之后,腮弓的骨性结构“迁移”到脸部形成额骨、上颌骨与下颗弓,至今又加入了更古老的脑颅, 形成我们熟悉的颅骨。

鱼和人的结构对比,上面是“白人”部分,下面是“红人”部分。

在站姿中,我们能将脊椎的走伏拓展到整个身体,将枕颅曲线视为原始的曲线: 颈部为次生的,胸椎为原始的,腰椎为次生的,而舐尾部是原始的。所有原始曲线或多或少都由其周围骨头的形状来维持。颅骨本身是互锁的,胸部的曲线由肋骨和胸骨复合体维持;舐尾部曲线由骸骨和骨盆韧带维持;而足跟则由足骨的形状维持。所有次生曲线,都更依赖于肌筋膜的平衡。首先是创造,接着是保持位置:因此,颈椎和腰椎,作为脊椎的独立部分,更加依赖周围肌筋膜的绷绳作用以维持稳定和姿势。例如骨骼和韧带使膝能随心所欲地从完全屈曲变到过伸;而肌肉的平衡则决定了膝的休息体位。幼儿站立及行走时的推力使足弓最终被拉到位。像人体骨骼内任何一个弧弓一样,保持足弓主要依赖于小腿和足内软组织的平衡。

人体弯曲中的原始曲线和次生曲线

3. 前表线

前表线的姿势功能主要是:与后表线保持平衡,提供张力性的支撑,以便从头部往上提拉重心前倾的骨骼,如耻骨、胸腔和面部。此外,它的肌筋膜还能维持膝关节的姿势性伸展, 其肌肉则随时准备保护人体前表面敏感和脆弱的部分及腹腔脏器。前表线起自脚趾背部。根据“筋膜之间互相连接”的原则,前表线在趾骨尖端通过骨膜与后表线相连,但连接处无可见的相互作用。从功能上说,这两条解剖列车线是相互对抗的:后表线负责屈曲脚趾,而前表线则负责伸展脚趾和上提身体。实际上,从姿势性角度来说,背屈肌限制胫腓骨过度后移,而跖屈肌则限制其过度前倾。人体矢状面上的姿势平衡(即前后平衡)主要通过前表线和后表线之间的张弛关系来进行调节。 躯干和颈部平衡的保持,除了上述两条线之外,还必须有前深线的参与。

浅表线和后表线的平衡

前表线的肌肉部分必须含有较高比例的快肌纤维。前表线以快速反应为主,后表线以耐力为主,双方的这种相互作用可以通过一方收缩时另一方被拉长而体现出来。与后表线相似,前表线实际上有两条,分别位于人体前中线的两侧。对于大多数客户来说, 最好先解决前表线上的任何短缩问题。与前表线相关的常见姿势代偿模式主要有: 踝跖屈受限、膝关节过伸、骨盆前倾、骨盆前移、前肋性呼吸受限、头前倾。

脊椎动物没有后深线

胫骨前肌通常被认为是小腿前侧间隔内最强壮的肌肉。进行踝背屈和抗跖屈运动时,此间隔往往作为一个整体来起作用。这里我们主要处理该间隔中最常见的两类问题。当该间隔内的肌腱群从限制性支持带下方通过时,它们会被“卡住”而无法自由活动,这可能是因为肌腱的滑膜鞘粘在了小腿深筋膜外侧和支持带内侧。这种情况通常是由于缺乏全方位的活动而被“安置”在一个固定的张力之下所致。无论原因如何,解决办法都非常简单、直接。只要让肌腱从中过几次,使其活动更容易,很多病人就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对腹直肌深层的筋膜进行治疗时,操作要更深入和有效。首先需要了解其短缩的原因。如果腰椎过伸造成脊柱前凸或骨盆呈前倾状,腰就会将腹腔内容物向前推向限制性腹直肌。这种情况下,需要放松腰部的后表线以使腹腔有更多空间让脏器回位。如果不是这种情况;腹部隆起是由于饮食过量或鼓胀而使腹腔内容物的体积增大造成,就必须通过控制饮食来进行调节。当然,也可能是由于皮下或腹膜下网膜的脂肪堆积过多造成。

腹直肌筋膜

腹直肌必须足够高地附着于第5 “真”肋,为其担负的各种强力活动提供足够的稳定性。位于下方的“腹部”、肋骨,借长的肋软骨与胸骨相连,因活动度过大而不能为前表线提供稳定性。特别是呼吸时,其位置偏移很大。配合深呼吸运动,在腹直肌附着点、腹部筋膜与胸部筋膜融合处实施松动术,松解粘连,通常会有不错的效果。

胸锁乳突肌的位置很独特。肌筋膜拉力本来分布在敏感的身体前侧,现通过胸锁乳突肌突然跳至头颅的后侧,这是一种很有意思的反常现象。拉紧前表线可在动作上或姿势上使躯干屈曲,但会同时引起颈部顶端的过伸。

胸锁乳突肌独特的位置,能下颈部屈曲的同时上颈部过伸,转换的位置一般在颈椎C2-C3之间。

仰卧位时,胸锁乳突肌可引起颈部屈曲,例如仰卧起坐时,它能够抗重力抬头。即使在站立位, 将手放在前额上,与头部作对抗运动时,也可以感觉到胸锁乳突肌收缩。由于胸锁乳突肌附着于乳突,而乳突位于寰枕关节与寰枢关节连接处的后面,所以站立位姿势时,它与重力协同作用可引起下颈部屈曲和上颈部过伸。胸锁乳突肌很少被拉伸,因为常常在其被拉伸到之前,其深层的斜角肌和枕下肌由于过短而先到了拉伸的极限。

胸锁乳突肌筋膜产生的拉力像一个围巾环绕头部。

如果我们认为前表线是由上而下走行, 则胸锁乳突肌的乳突部顺理成章将是运动的起点, 将通过胸骨向上牵拉胸腔的顶端;相应地,腹直肌向上牵拉耻骨以防止骨盆前倾。然而,太多时候都是相反的情况,即腹直肌向下牵拉胸腔,下降肋骨和限制呼吸;拉力经由胸骨肌和胸骨传至胸锁乳突肌,继而引起头部下拉并呈前倾位。

此时,会给后表线增加额外的负担:除了在身体伸直时支撑背部之外,后表线还要对抗前表线向前下牵拉身体。这通常会导致后表线沿线肌肉异常紧张、过度纤维化和筋膜粘连。组织疼痛即是需要治疗的信号。针对这种情况,治疗师应在身体前侧着手,使前表线松解,则后表线会自然恢复到正常状态;如果只在背部和后表线上操作, 虽然可能有短暂的放松,但久而久之,会造成更差的姿势体位。很多患者会说:“今天请在我后背和肩上操作吧,这里就是痛点。”有经验的治疗师会关注前表线的相关位置。

延长侧是痛点,但是问题出在无症状的缩短侧。

情绪在筋膜张力中起到重要作用。Feldenkrais说:所有负面情绪均以屈曲动作表现出来。 这句简单的话告诉了人类行为研究者一个普遍性的真理。我们多次看到愤怒地身体弓起、沮丧消沉、恐惧蜷缩等状态,均涉及屈曲动作。我们注意到,所有四足动物中,只有人类将身体最脆弱的部分放于可被看到(或咬到)的前面。潜意识地人们要保护这些敏感的部位:腹股沟向内缩、腹部紧密、胸部向内牵拉。当感觉到威胁时,人们自然而然地将身体蜷成婴儿姿势(胎儿母体内体位)或更具保护性(四足动物) 的体位。但是,有一项与Feldenkrais的观察不符,值得我们注意:负面情绪通常会引起上颈部过伸, 而不是屈曲。

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严格来讲,惊恐反应不是一个完全的屈曲反射,而是沿前表线的短缩或紧张。 很显然,惊恐反应是牵拉乳突向耻骨靠近。 这样一来,不仅可以保护身体前侧的器官, 还可使颈部回缩为过伸状态,从而使头呈前下位。多项理论认为这种收缩方式可能有进化上的优势。所以,当惊恐反应姿势持续一段时间时, 问题就出现了,该姿势及其变异类型几乎对人体所有功能产生不良影响,尤其是呼吸,非常容易因前表线短缩而受限。呼吸功能顺畅主要取决于肋骨向上和向外运动及盆膈与横膈膜的相互配合。前表线短缩时,会向前下牵拉头部, 引起躯干前后代偿性紧张,从而使肋骨的活动受限。如果这种保护性紧张状态由腹直肌向下肢移行,就会引起腹股沟短缩,使横膈和盆膈失衡, 从而导致呼吸时过于依赖横膈的前侧部分。实际上,惊恐反应最初会伴随快速剧烈的呼气;持续的惊恐反应有个明显标志,就是在呼吸周期中被卡在呼气端,常常伴随沮丧情绪。向上缓慢而彻底地处理前表线,松解这些组织,从上方提升其每段结构,能够很有效地减轻受惊吓者的身体负担。

4. 体侧线

体侧线的顶端位于头侧部的题骨,包绕在耳朵周围。理想的体侧线姿势必定从耳朵穿过。当然,整个耳朵包括了对20 ~ 20 000 Hz的振动频率、重力和加速运动等敏感的结构。耳朵是一个复杂的震动感受器,在很多古代和现代鱼类中沿整个外体侧线分布,如:鲨鱼即能由此“听到”猎物在水中翻滚的声音。 后期脊椎动物(如人类)好像将其大部分震动敏感区集中在器官的前端。但是,一些连接似乎保留了下来,但是左右的差异较之前后更能反映平衡问题。

人类前进的主要力量和鱼类“左右摆动”的运动不同。人类主要通过矢状位的屈/伸来进行(同海豚和鲸鱼一样)。我们行走时,“左右摆动”的调整方式涉及很少。人类步行中对侧的运动涉及大量的旋转,尤其是通过腰部与下部胸腔来调、整骨盆带和肩带的对抗性振动。

“X”或“篮纹编织状”结构使躯干和颈部的体侧线特别适合调整和控制这些旋转动作。因此,体侧线在躯干的这些编织结构看起来很像螺旋的部分弧线,它们就如同弹簧和缓冲器一样,能够使步行的复杂性变得和缓。同样的道理,肋间肌的倾斜就像是手表的发条一样,在胸腔向一个方向扭转时,它能储存潜在的能量;而当胸腔转向另一个方时,它可将这些能量释放为动能。我们将肋间肌作为步行肌而不是呼吸肌来进行治疗。肋间肌群的作用看起来就像是手表的发条一样, 每迈一步都是交替地缠绕或解旋胸腔。当你左脚向前一步,胸腔会向左旋转,引起右侧的肋间外肌收缩,同时左侧的肋间内肌收缩以产生运动。它们各自的另一块肌肉会被伸展,以将胸腔从另一方向拉回。如果这种手表发条装置不工作了,大腿的加速将只能靠手臂来抵消了。

老年人体侧线老化

老年人丧失了部分腰部体侧线的调节能力(也许他们还伴有能关节退行性关节炎),所以,他们行进时不得不将身体重心从一只脚完全转移到另一只脚上,因而造成他们头部按“一左一右”方式移动;背着乐器的青少年“左右侧”的调节功能良好,但增长的激素水平和英国式性保守之间的矛盾可能造成其骨盆前侧的股屈肌轻度紧张, 因此,踝关节所有上下背屈运动直接通过髋关节向上传至脊柱和头部。无论原因是什么,老人显示出了群体性的体侧线问题,而青少年则显示出了后表线和前表线的受限情况。

5. 螺旋线

任何核心的旋转将影响表浅的线,尤其是螺旋线,它更容易在代偿模式下闭锁。如果脊柱的核心模式是右旋,那么外围的螺旋线就会经常出现左侧螺旋线的平衡性缩短。这就造成身体最终看起来是直立的,但事实上,身体既有受限又有缩短(拿一条毛巾并扭转它,观察它长度的缩短,任何被扭转的纤维都会变短,肌筋膜也不例外)。一旦认识到这种模式,就意味着在放松核心肌之前,必须先放松外周肌肉。这就是在这些模式中处理螺旋线的目的。请注意:当外周代偿模式被解除后,核心旋转模式将越发突出。这时,当事人会觉得(或者看起来)躯体更加扭转。因此,教育他们认识到正在发生什么尤为重要——只有当螺旋线的外周旋转模式解除后,才能有效地处理前深线或深层脊柱肌肉的核心扭转模式。

菱形-前锯肌(菱形肌-前锯肌带)通常呈现内外侧或左右侧的不平衡,这些都可用手法治疗。先以内外侧不平衡为例:常见的模式是菱形肌的闭锁延长状态(过度牵拉,离心性负荷)、前锯肌的闭锁缩短状态(向心性负荷)牵拉着肩胛骨远离脊柱。 这种模式通常发生在健美运动员及有驼背倾向者(胸椎向前弯)身上。在这种病例中,治疗师应该在延展前锯肌的同时让患者收缩菱形肌。

菱形-前锯肌共同决定肩胛骨位置

6. 手臂线

在直立姿势下,手臂悬挂于骨骼上半部,并非结构性“圆柱体”的一部分。因此,我们将下肢纳入“主线”和“螺旋线”的讨论,而将手臂单独拿出来做介绍。它与我们驾车和操作电脑等日常生活联系密切,因而十分重要。臂线也有姿势性功能:肘部的扭伤可以影响到背部中段,而肩部姿势不良会产生明显的肋骨、颈部、呼吸, 甚至更多功能的受限。为缓解头前移或上颈部过伸,放松臂前深线的上部结构是治疗步骤之一,尤其对于那些经常提重物的人来说更是如此。

手臂线

臂线常见的姿势性代偿模式会导致各种肩、手臂和手的问题,通常涉及肩部前缩、后缩、上抬或“圆肩”(肩胛骨内旋及前倾)等。在缺乏胸腔支撑的情况下,会出现这些代偿,这促使我们在螺旋线及深前线等主线中寻求解决方法。腕管、肘与肩部的撞击,以及慢性肩部肌肉或扳机点疼痛都源自这些长期的姿势和支撑障碍。

肩胛骨的活动对于手臂和手的功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锁骨的活动范围是有限的,其主要功能是使手臂在前方远离肋。这是灵长类动物的特殊需求,大多数四足动物倾向于让肩关节更靠近胸骨,将其置于相对狭窄的胸腔下方。理解肩胛骨周围肌群的平衡将有助于治疗,特别是关注肩胛骨的“X”。从后面看人类的肩胛骨,可见牵拉肩胛骨的力线几乎在每个方向都有。

在这些肌群中,有四组主要维持肩胛骨稳定性、决定其姿势位置,它们形成一个“X”形。“X” 的一支是菱形-前锯肌,我们第一次见到它是在螺旋线中。 在螺旋线中,菱形肌和前锯肌一起工作时,它们相对于臂线中肩胛骨的位置做相反运动。前锯肌使肩胛骨向前向外伸展,菱形肌使肩胛骨向上向内收缩。长期短缩(闭锁缩短状态)的前锯肌使肩胛骨在胸腔的后侧向外牵拉,导致菱形肌被拉紧(闭锁延长状态)。这个模式通常会伴随胸椎向后凸。相反的,当菱形肌出现闭锁缩短状态时, 一般会伴随胸椎弧度变浅(平背),前锯肌将会被闭锁延长,肩胛骨将会更靠近棘突。

“X”的另一支是由斜方肌的下部及胸小肌组成,斜方肌将肩胛冈向内、向下拉,胸小肌则在喙突将肩胛骨向上向外拉动。这种拮抗关系通常与胸小肌闭锁缩短状态及下斜方肌闭锁延长状态伴随出现,造成肩胛骨在肋骨上向前倾斜。请注意肩胛骨前倾通常会被胸腔后倾所掩盖,而呈现出肩胛骨垂直的表现。但二者潜在的运动模式是相同的,应对胸小肌进行牵伸处理。

胸小肌和胸锁筋膜很难从其上覆盖的胸大肌中找到并进行单独拉伸。此肌筋膜过短会对呼吸、头颈姿势,还有肩膀和手臂的顺畅活动,特别是对向上取物的动作产生负面影响。悬挂在树枝上, 或将手臂过度屈曲(如一个深的“下犬式”姿势,或是在墙边呈跪姿并将手沿着墙面尽量上举),可能会拉伸到这些组织。但是治疗师很难从外观辨别,因为胸腔倾斜造成上部肋骨的提升(因而避免了胸小肌的伸展)是常见的代偿动作。

胸小肌和胸锁筋膜是影响呼吸的主要肌肉之一

胸小肌和胸锁筋膜的功能性短缩有三个指征: ① 吸气时上部肋骨动作受限,因此肩膀和肋骨只能在狭小的空间内移动;②患者屈臂抬肩去够壁橱的上层时出现困难;③肩胛骨呈前倾或“圆肩”。要判断最后一项,须从患者侧面观察:肩胛骨内缘应该像峭壁一样垂直悬挂。如呈现某个角度,像屋顶一样,有可能是短缩的胸小肌把喙突向内拉,使肩胛骨倾斜。此模式责之于连接到第4和第5肋的胸小肌较长的外侧束。因为胸小肌嵌在胸锁筋膜内,所以即使没有触到胸小肌的特定肌束,伸展胸大肌下方组织也是有益处的。

为便于理解,我们将四条臂线比喻为鸟类的翅膀。斜方肌和三角肌所在的臂后表线位于翅膀的顶部,在飞行的过程中不停活动以张开翅膀,必要时上抬翅膀。胸大肌所在的臂前表线是翅膀的底部,为像鸭和鹅那样飞行提供动力。臂前深线是翅膀的前缘,对于我们是控制拇指。臂后深线是翅膀尾侧缘,为纤细羽毛组成的副翼,提供精细的运动控制,对我们来说,是小指的精细动作调节。

7. 功能线

如前所述,与本书中的其他经线相比,功能线与站姿关系较小。因其大部分是浅层组织,在日常活动中经常被用到,故其变硬或缩短以维持姿势的机会甚少。如果他们在整体上改变姿势, 将会使一侧肩从腹侧或从背侧更加靠近对侧。尽管此模式比较常见(特别是一侧肩从腹侧接近对侧),但其原因通常来自于螺旋线及接下来重点讲的前深线。这两条经线的肌筋膜一旦达到平衡,功能线就不会出现明显的问题。

8. 前深线

前深线是身体肌筋膜的“核心”。冠状面上, 它分布在左右两条体侧线之间;矢状面上,则如同三明治般地夹在前表线和后表线之间;其外层由螺旋线及功能线包绕着。与前面所述的其他筋膜线相比,前深线需要理解成三维空间,而不是一条线。当然其他线也是立体的,但是更容易被描绘成拉力线。前深线则显然立体性更强。虽然前深线的基本结构为筋膜,但在下肢则包含了许多解剖上深层的、更隐蔽的、具有支持功能的肌肉。 行经骨盆时,前深线与毓关节有着紧密联系,将行走节奏与呼吸波动联系在一起。在躯干,前深线介于神经运动的“底盘”和在腹腔中一些古老器官之间,分布于自主神经节的周围。在颈部,它的提升力平衡了前表线与后表线的下拉。对前深线的全方位理解几乎对于任何手法及运动治疗的成功都是必要的。

缺乏前深线的支撑、平衡和适当的张力(常见的模式如前深线的肌筋膜短缩导致关节无法完全伸展),将导致身体的整体短缩,进而促使骨盆及脊柱核心的倒塌,同时引起前述的其他经线出现负面的代偿性调节。除了做关节内收和横膈的呼吸运动以外,前深线没有直接参与其他运动,但是几乎所有的动作都受到它的影响。前深线整体几乎都被其他肌筋膜环绕或覆盖着,这些肌筋膜复制着前深线肌肉的角色。前深线充满了致密的筋膜和更多的慢肌纤维、耐力型肌纤维,这反映出前深线的作用在于核心结构的稳定及身体姿势的细微调节。因此,前深线运作不良,不会立刻、明显地出现功能缺失,尤其是对于未受过训练或感觉不敏锐的人。它的功能障碍通常会由外层的肌筋膜经线代偿,但会表现出动作不够自然,并且引起关节及其周围组织的损伤,这成为将来进一步损伤及退化的基础。所以,许多难以修复的损伤发生前就已经存在前深线的功能缺失,这种缺失在损伤发生后才显示出来。与前深线相关的常见姿势性代偿模式包括慢性跖屈、高足弓或扁平足、旋前或旋后、膝内翻或外翻、骨盆前倾、盆底肌功能不足、腰椎排列异常、呼吸受限、颈椎弯曲或过伸、颗颌关节综合征、吞咽及言语困难及伴随抑郁的核心坍塌。

头长肌和颈长肌是仅有的防止头部过度伸直的肌肉。后表线和前表线(胸锁乳突肌常见的不适当的运动)倾向于使上颈部过度伸直。虽然舌骨下肌群可以拮抗这个运动,但因为它们体积太小且它们更倾向于讲话及吞咽功能,以至于难以与那些大肌肉抗衡。前深线,尤其是头长肌和颈长肌(从下方支撑),在维持头部、颈部及上背部的排列中发挥重要作用。这些结论提示徒手工作者及躯体教育者重新唤醒过度伸展的上颈椎肌肉并使其张力正常化,或使得少数的军人颈和过屈的上颈椎得以放松。

前深线中的头长肌和颈长肌是仅有的防止头部过度伸直的肌肉

在下肢的姿势中,前深线倾向于平衡体侧线。 腓骨肌在闭锁缩短状态时,会使足部外翻、旋前或使前足外旋。而胫骨前肌和胫骨后肌被证实与腓骨长肌相互拮抗:若深后侧间隔的肌肉过于短缩,会使足部内翻或旋后,或使前足内旋。这些筋膜有助于稳定足踝上方的胫骨与腓骨并且维持内侧的足弓。在膝关节,前深线与体侧线如弓弦般在下肢的两侧相互拮抗。当下肢弓状弯曲(O型腿、膝外移、膝内翻)时,前深线在小腿及大腿的部分就会缩短,而体侧线的骼胫束及腓骨肌就会拉紧。当膝盖相互碰撞(X型腿、膝内移、膝外翻)时,则相反:体侧线处于闭锁短缩的状态,前深线的结构则被拉紧,或是处于闭锁延长的状态。被牵拉侧通常会发生疼痛,但应该处理的却是缩短侧。

在蝶鞍后下方的蝶骨枕底部的软骨连接是颅-舐的中心支点,它是纤维身体的中心。位于这个部位的后下方(几厘米之内)的是咽喉部的顶端,内胚管的中心和原始咽喉,此处是咽缝连接枕骨基底的部位。人类是唯一的消化道走行方向(基本垂直地从口到肛门),与运动方向(基本为水平向前)不一致的动物。在脸部,“进食”会受“视觉”影响,且消化道被悬吊在颅骨底部的中心点。而其他动物几乎没有视线和运动方向与脊柱和消化道的方向完全分离的情况。这至少可能是我们和其他动物在生理及心理上不同的一个原因。

蝶骨枕底部

9. 训练与治疗

每个领域对延长运动寿命都有迫切的需求。我们普遍忽视了身体的正确使用、动作整合和姿态问题。而在现有的制度下,稍加改变就会作用巨大。现行教育体系的绝大部分都集中在视觉与听觉的学习上,几乎没有资源留给“动觉能力”的培养。在我们自己的领域内,甚至是诚实的业内人士,也经常对此反感和忽视。太多的从业者盲目依赖口口相传的师承经验,或重视高于临床经验的“循证医学”。不同的专家会用同一个词语来描述不同的事件,或者用不同的词语来描述同一个事件——可以试试看让不同的专家来给你定义“什么是拉伸”。因此,在运动治疗专业建立“统一的平台”是非常重要的。解剖列车的目的就是要搭建这样一个平台以便大家对话,在结构和功能的评估中提供一套通用的语言。花几美金给每个孩子来做体育教育,将会带来巨大收益——显著节省医疗开销,提高健康水平和体能素质。

人体的结缔组织网络是与生俱存的,人们会不可避免地训练它、伸展它、促进(或阻碍)它的修复,筋膜还会为肌肉在骨骼和关节上的工作提供附着基础。当然,很多训练师和康复治疗师一直将它们看做是分开的个体,比如肌腱、韧带、附着点等。所有方法——舞蹈、武术、瑜伽、亚历山大技术、力量训练,以及它们的一些现代分支,都会从不同的角度来训练筋膜。最近很多研究都表明,假如在关注营养支持、神经协调、肌肉力量与平衡之外,能够有意识地关注筋膜的特性和反应的话, 人们的生活质量会更好。

对于训练师来说,很可能最有意义的临床发现就是在组织的健康范围内,适当的、有规律的负荷锻炼会导致筋膜内螺旋网格模式的构建。而缺乏规律的锻炼,则会导致筋膜产生某种不规则的结构(像毡子一样)。缺乏筋膜锻炼还会降低筋膜内分子的“卷曲度”,这个“卷曲度”不但会给组织提供初始弹性,还帮助高尔基腱器官感知组织内的负荷口。不活动使卷曲度降低,对负荷的感知不再精准。所以,久坐不动的人想离开沙发或病床而重返运动,除了要面对肌力不足外,还要面对肌筋膜的另外两个挑战:重构筋膜内螺旋网格模式和重建筋膜内分子卷曲度。

缺乏规律的锻炼,则会导致筋膜产生某种不规则的结构

与肌肉重建比,这两个过程需要更长的时间。因为筋膜中的血液供应比肌肉少得多,所以,胶质转变为筋膜的时间也要比蛋白质转变为肌肉的时间长得多。因此,如果患者或者是“沙发客们”在他们的筋膜组织还不能很好地支持肌肉的时候,就过早进行各种新的训练项目,就很可能发生损伤。

我们经常会讲“去感受肌肉的伸展”。其实, 在包裹肌肉的筋膜中本体感受器的数量可能会达到肌肉自身感受器的6 倍之多。即使是肌肉内部的肌梭也要衡量周围结缔组织的长度变化后,再发出信号以改变肌肉本身的长度。肌肉其实是比较不敏感的(个别神经丰富的肌肉除外,如枕下肌、眼肌和8%的人会缺失的跖肌),而肌肉周围的筋膜网络却是布满敏感的感受器末梢,如感受负荷的高尔基腱器官。大脑对于筋膜内发生的变化非常感兴趣,除了前庭系统和皮肤感受器以外,我们绝对还需要筋膜网络内的感受器为人体提供空间感觉如。如果按照我们过去老的感觉方式(没有痛苦,就没有收获)来训练的话,筋膜损伤是迟早的事情。而如果关注本体感觉、身体内在感觉、运动感觉等精细感觉训练,则会让运动寿命大大延长。

筋膜具有黏弹性和弹性的双重特质,而且弹性特质对一些特殊训练非常敏感。由于健康年轻人的筋膜富有弹性,在跑步和快速运动中能够有效地储存和释放势能因。据此推测,在年轻时培育筋膜弹性很可能会帮助他进入老年期后仍然能够拥有此特性。

我们生活中经常用到“伸展-收缩循环”,即筋膜和肌肉在收缩之前会通过一个反向的动作做一个预先的拉长阈,这种普通的原理有很多例子,如起跳之前的下蹲,挥拍击球之前先向后引拍,壶铃向前举之前的向后预摆等。做这种相反动作准备的好处是能够使动作序列变得更加流畅。

大多数的身体损伤都会涉及筋膜。坚持温柔地锻炼有以下三方面的原因:

  • 第一,因为胶原蛋白转化速度很慢,故筋膜的生长要比肌肉慢得多。所以,需要通过瑜伽、武术等长时间强化训练,才能建立筋膜顺应性。由于胶原蛋白的半衰期大约是 1 年 , 要经过 6-24 个 月( 根据年龄、训练方式及营养状况因人而异)才能将全身的筋膜系统更新一遍。那种“夏天到了,赶紧快速恢复体型”的想法,促使肌肉在几周中快速“充”起来,最后只会使肌-腱连接受伤(基于书作者近40年的经验)。
需要通过1-2年的瑜伽、武术等长时间强化训练,才能完全建立筋膜顺应性。
  • 第二,研究表明,对筋膜进行过大强度的运动训练是不合理的。剧烈刺激后,如肌肉的伸展或训练,成纤维细胞会被激活而生成更多的筋膜;筋膜降解酶,如胶原酶和金属酶, 会破坏原有的筋膜组织。在训练后24小时,筋膜网络中的胶原蛋白量出现减少,也就意味着此时的筋膜系统相对较为薄弱,不适合再次大强度刺激。至训练后48小时胶原量出现净增加,至72小时筋膜系统恢复正常。

  • 第三,损伤通常发生于承受负荷和要求过快运动的局部筋膜。大致相似的现象见于普通塑料袋,缓慢拉伸,可以拉得很长;快速拉就会被撕破。根据经验,在动作或运动训练中慢速运动远比快速运动安全得多。后者会导致局部的损伤, 而且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恢复。

坐是个令人担心又危险的活动。在坐姿下很少能保持肌筋膜线路的平衡。这个原则适用于开车、久坐办公室、长期写书的作家等需要长时间坐着的任何一个人。坐着时或多或少消减了双腿的支撑作用,改由骨盆来作为脊椎立柱的主要支撑底座。在坐姿下我们可见躯干肌筋膜经线间单纯的相互作用。由前到后,我们需找出前表线、前深线和后表线之间的平衡。不对称的坐姿与体侧线或螺旋线有关,但我们目前主要考虑的是矢状面平衡、屈-伸平衡及沿矢状面排列的三条路线,即肋骨前的前表线、脊椎前的前深线及脊椎后的后表线。

正确的脊柱平衡在坐姿和站姿时是相似的, 即脊椎是放松且完全伸展的,头、胸、骨盆的主要重量一个接一个平稳地叠加在坐骨结节部,或多或少地落于髓臼顶端的冠状平面上。在前面几个章节里已经了解,前表线通常使躯干弯曲(上颈部除外),后表线使身体伸展,而前深线产生不同水平的脊椎动作。放松的坐姿排列需要这三条路线的平衡,这就需要改变神经肌肉及结缔组织的习惯去做动作,所以,一开始可能不那么容易达到平衡。

前深线的参与(在站立时也产生更多张力)也是必需的,特别是必须有效利用腰大肌才能从前面稳定腰椎撑起胸部,颈椎前方的深层的头长肌和颈长肌必须对抗前表线及后表线组织所造成的上颈部过伸和前移。

接下来讨论脊椎整合运动,可立刻就达到理想的坐姿,但个体化的细节处理也很必要。一旦达到平衡坐姿,需要数天或数星期的勤恳练习, 直到神经系统及其支配的肌肉都能适应这个变化。过了初期的意识注意阶段,就能够几乎不费力的维持这种坐姿数小时而不用减少呼吸或注意力, 也不会造成结构性疼痛。

几乎每个人的学生时代都经历过为适应标准书桌而调整姿势,作者的经验获得其许多客户的共鸣:我们卷曲在书桌前听老师点名,胸椎向书桌弯曲,当被叫到时,只能在弯曲的脊柱上过伸颈椎来抬起头部。 如维多利亚女王一样坐直然后低头阅读,或如同傻子一样弓着背并将颈部过伸来看老师,这两个动作都破坏了脊椎的整体性。脊柱任何时候应该像一根一体的弹簧可调式的课桌和人体工学椅很棒,但由于学校的经费,不大可能尽快使用。这里可以快速地教会您如何调整自己去适合课桌椅,找出最舒适的坐姿,在椅子上移动时将脊柱作为一个整体——这是一个廉价的替代方法,可以改变一生的坏习惯,减缓慢性疼痛。调整坐姿时,动作的基本思路是调整整个脊椎而非身体任何单一的部位。该训练是为了唤醒脊椎弹簧般的整合动作以调整坐姿,纠正“学校书桌”问题。

做此运动时,坐在板凳或椅子前端,不要碰触或斜靠在椅背中。选择硬的或是较薄的椅垫才能真正感觉你正坐在坐骨结节的什么部位上。坐缓慢且小范围地前后摇晃,注意前后两个位置间的关联性。骨盆向后摆动,胸部就轻微下降或弯曲;骨盆向前摆动,胸部会毫不费力地再次抬起。开始动作,反向移动,让骨盆带动腰椎,腰椎接下来带动胸椎,再持续地伸直颈部及抬起头。重复这些顺序几次直到脊椎的弹性增加而感到动作轻松。感觉身体其他部位所处位置,感觉呼吸轻松,也许你会发现适合你的一个新坐姿。检查一下,脊椎向下屈曲然后再返回,直到眼睛向前平视,注意眼睛是被动活动,且动作从骨盆起始。你练习这个动作越多,就越容易将这个新姿势变为你自己的。我们期望从此任何头部位置的改变,都会通过整个脊椎弹性的整合在新的位置上支撑头部。向下看向书桌、书或编织,让你的骨盆自动地后倾一些,将胸部及眼睛带向目标。向上看时,让骨盆稍微前倾,靠生物力学支撑身体和眼睛上抬,看你头顶上的飞鸟,骨盆就会更加前倾,这样脊柱就是协调运动而不是分离的片段。

关于行走,必须知道腿部摆动是起始于第12肋骨和胸椎、腰大肌及腰方肌的上端。你是否有过这样的体验?当你在林间小路或城市街道轻快地行走时,感觉“这样下去,走一辈子都不累”!而当你走在博物馆里漫步看展品, 会把一个高兴的下午变成痛苦劳累的体验。两种情况虽然都叫“走路”,但所涉及的力学机制完全不同。第一种走路能够运用到肌筋膜经线储存的弹力,而后者的走走停停却用不上,只能更多地动用身体“单块肌肉”的模式。走路,常常被描述为控制摔倒:每一步都要防止身体摔向地面。为了使身体保持直立并且向前行进,就要依靠骨骼的有限稳定性来对抗重力将身体向下拉的趋势。当足跟着地的时候,重力和身体将动能(向下“摔”)转化为势能(储存于弹性筋膜组织的能量),并再次将势能转化为相反方向的动能(弹性回弹),这就是伸-缩循环的全过程。

狩猎、 攀爬、 搬运、 俯冲等复杂的运动都需要截然不同的身体运动学。重力、地面反作用力、冲力以及关节的结构,这些因素都相互 作用,在身体内部产生多方向的力。人体要去适应和缓冲这些力,还要尽可能地节省能量的消耗。伸-缩循环具有的黏弹性、 等长收缩、弹性势能储存等特质让能量使用系统保持很高的效率,才能走和跑。

铺开前深线,我们可见在脚趾蹬离地面之前, 前深线全线处于理想的张力状态。理想的状态是足背屈充分、膝关节伸直、髅伸展、髓内旋、髓外展,并且胸部保持伸展。假如这些动作的发生都协调充分,那么整个前深线都会被拉长,力会从头到脚顺利地传递。其中常见的“臀中肌过弱”问题应该是体侧线协调动作能力的问题,应该以经线作为一个整体来解决协调性问题而不是针对某一块肌肉——这样功能稳定性才会得以发展。只有处理整条筋膜经线,才能使身体变得更加自由灵活;只处理明显受限的肌肉是不行的。身体记忆的方式不是我们通常认为的以“单块肌肉”为单位,而是神经运动单元。它由一到数百个肌纤维组成。肌纤维会以协调的方式被募集,而不论它们表面上是属于哪一块肌肉。

由于人们无意识中展现的一些体态模式可以表达情绪(尤其是那些未公开承认的情绪),所以观察一些泄露秘密的体态就很有价值。骨盆前倾通常意味着交感性(sympathetic )或强能动性(ergotropic )导向(多血质或者胆汁质性格),而骨盆后倾通常伴随副交感性(parasympathetic )或营养性(trophotropic )导向(黏液质或者抑郁质性格)。呼吸模式通常表现为徘徊于呼吸周期的某一端。滞留于呼气端的人倾向于沮丧和内省,其过分看重自身内心世界;而滞留于吸气端的人倾向于虚伪的热忱,过分看重他人的印象与反应以感知自我。如果一个人双腿和骨盆的重量与质量大于其肋骨和肩膀的部分,那么这个人倾向于内向的性格;如果一个人躯干与肩膀的重量与质量大于其骨盆和双腿的部分,那么这个人倾向于外向的性格。很明显,这些体态跟性别有一定关系。

徒手治疗时先由外而内, 再由内而外地治疗。操作方面,在处理深层的结构之前,首先挑选出浅层的代偿进行处理。通常,在解决前深线问题之前,先在前表线、后表线、体侧线和螺旋线上寻找一致的顺应力和适应力。如果没有松解表层就快速地处理深部,会导致原有模式强化,身体的协调性变差,最终无法解决问题。一旦前深线建立了顺应和平衡,再回到其他的浅表线中,把臂线和功能线“披在”平衡的结构之上。

你可能感兴趣的:(《解剖列车》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