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怨"这个字在《长信怨》一诗中是如何表现出来的

      一《长信怨》主题简介

        《长信怨》,也被称之为!《长信秋词五首》,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组诗作品。这五首七绝以凄婉的笔调,细腻的心理描写以及一明一暗的对比手法,从不同的角度上展示了班婕妤失宠后的苦闷和哀怨之情。

        全诗妙就妙在一个"怨″字上。巧就巧在一个"怨″字上。可以说班婕妤的一生,就是古代后宫嫔妃生命历程的一个标本。她的人生从繁华到萧瑟,是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历代帝王后宫嫔妃们的普遍人生境遇。她们或许凭借才华美貌,能赢得帝王的一时喜爱或宠信,但终会因人老色衰或其它种种原因而被无情地抛在一边,渐渐被忘却。

        与此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班婕妤的生命历程,正是男权社会中女性悲剧命运的一个缩影。毫无悬念的是作为唐代宫怨主题的代表作,该诗别具一格,真实动人,从始至终都贯穿着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和穿透力。

本文插图(一)

        二《长信怨》作者生平

        王昌龄,字少伯,汉族。 生于698年,即武则天圣历元年的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约卒于756年,即玄宗天宝十五年。

        王昌龄早年家道贫穷,困于农耕,到了四十岁左右,才考取了一个进士。最早官任秘书省校书郎(即整理图书典集的官员),在任七年后被授于汜水尉,又因事被贬到广东岭南。(这是未见于史籍记载的一个新发现)具体被贬原因没有记载,也无从考证。不过,唐代文人遭到贬谪的原因很多也很复杂,就其用心而言,不外乎两种:一是缘于私心私情而受到惩罚,二是追求公理公正而遭受迫害。

        到了公元前755年12月16日(天宝十四年),安祿山、史思明举兵叛乱,59岁的王昌龄在辗转回家的途中,经过安徵亳州时,被亳州刺史闾丘晓因嫉妒其才能和名气而杀害。(也有传言说王昌龄因触及到毫州刺史的"禁忌")

本文插图(二)

        王昌龄冤死后不久,时任宰相兼河南节度使的张镐,奉命调兵增援睢阳抵抗的张巡,虽然张巡死守睢阳数月,但是最终还是城陷人亡。然而,近在咫尺的刺史闾丘晓却拥兵自重,迟迟不愿意发兵。于是张镐便以延误军机为名将刺史闾丘晓斩首。

        综观王昌龄一生,可以说是多舛多难,屡遭诽谤辞退。最为可悲的是在他被杀害以前,就连一个小小的龙标尉(龙标是当时的一个县,既现在湖南省黔阳县。龙标尉就相当于我们现在的派出所所长)都没有保住。

        王昌龄作为一代诗杰,从史书上流传下来的资料以及记载很少。我们只知道王昌龄交游很广,交谊很深,除与李白、孟浩然以外,高适、綦毋潜、李颀、岑参、王之涣、王维、储光羲、常建等都同他有很深的交集。

        由于多次被贬,他不仅在荒僻的广东岭南和湖南湘西生活过,也曾来往于经济较为发达的中原和东南地区,还到过西北边地,据说最远是去过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一带。因他有丰富的生活经历和广泛的交游,这些都为他的诗歌创作即创造了一定的前提条件,同吋也打下一定的基础。

本文插图(三)

        三《长信怨》创作背景

你可能感兴趣的:("怨"这个字在《长信怨》一诗中是如何表现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