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行平台增长运营策略

    我们的最终目的:找到成本cost用户增长KPI之间的最佳关系,通过成本最优化的最优解参数来提升运营效率,实现智能化运营。

    用户增长主要靠三个方面:司拉乘(SLC)、司拉司(SLS)、乘拉乘(CLC),本文主要讨论SLC这种情况。

    SLC带来的乘客用户增长等于司机base大小乘以司机拉乘客的能力。按照这个拉新能力就可以对司机分类,大致分为:

(1)日SLC稳定(方差小于等于1)的司机,其能力值可取一周内日SLC的最大值,一般为2、3;

(2)日SLC方差在1到2之间;

(3)方差越来越大。

    由上述分类方法可知,最后一类司机的波动方差大,说明他曾经有很大的日SLC,因此能力普遍较高,潜力巨大,他们能力值的计算可以用日SLC最大值乘上波动程度参数(表征日SLC增加或减少的趋势)。最终根据拉新能力,制定相应的刺激补贴策略,如能力值为5,则补贴策略为1、1、1、1、1、4,以此来鼓励其往能力值为6努力(当然我们不会这么明显,通常6、8、10、8、8、15,虽然8、8降了,但刺激去拿15)。但这种方法容易受到司机鄙视。

    对于上述司机的鄙视,是因人而异的,主要看不同司机对价格变化的敏感程度。如敏感度0.9,原1元/单的奖励可降为0.9元/单;敏感度0.1,原1元/单的奖励甚至可降为0.1元/单。这些敏感程度的数据来源是推行差异化补贴后司机的行为数据,当然实验只能部分试点,不能全盘使用,否则运营就崩了。

    司机除了可以根据SLC进行分类,还可以预测其SLC。例如对司机前4天的日SLC分别赋予0.1、0.2、0.3、0.4的权重,加和得到明天的SLC预测值。这种方法还可以进一步优化,考虑上周同一时间的影响,赋予一定权值。

    对于乘客的分类,一般使用月留存率作为指标。月留存率是指当月下单的用户中下个月仍然下单的比例,通常与当月下单量成正比,但有个例外是留存率最高(90%+)的那一类乘客,当月下单量很低,原因是这些乘客里有相当一部分是月底靠薅羊毛政策拉过来的,他们起初作为新用户,少量下单就可以拿走大量补贴。另外,乘客分类也可以根据使用频率,如7天内订单数为1、2、3及以上。

    好的,现在回归到成本的核心话题上来。总成本等于SLC订单数乘以单均成本,当然这个单均成本受城市生活水平的影响,这个目前是靠负责不同城市的运营同学来人为调控的。以下再说明一些重要指标的含义:(1)邀请比:每个司机平均邀请人数。(2)人车比:每个司机平均单车载量。(3)周留存率:这周使用且上周使用/上周使用。(4)召回率:这周使用且上周没用/上周没用。(5)渗透率:累计注册司机数/保有车主数、累计搭载司机数/累计注册司机数。(6)乘客:下单次数→(被接单平均等待时长)→被应答次数→(取消订单平均等待时长)→搭乘次数→平均优惠券金额。

    那么,究竟有哪些因素或参数会影响SLC订单呢?

(1)天气。主要是下雨的影响,但不能简单地分为有雨和无雨,因为小雨SLC会上涨,但大暴雨SLC就会下降(大家都不出门)。此外,空气污染指数、温度(正常区间内无影响,大于33度就开始下降)都有影响。

(2)司机端成本。主要体现为以下两方面的规律:首先,单均成本增加,邀请比随之增加,这是邀请比最显著的影响因素;其次,从奖励设计的细粒度上来说,在单均成本一致的情况下,不同的奖励设计方法对SLC订单数的影响不同,比如传统人工运营的方法、根据能力值算法制定的方法等。

(3)乘客端成本。也就是SLC订单的乘客优惠额度,在同等司机能力和司机端成本的情况下,也会影响邀请比。首先明确事件背景:SLC和非SLC新用户都会有新手礼包,新手礼包内容一样(当然会按城市生活水平调整),但是SLC新用户会多一张可用于那一单SLC订单的即时优惠券。这个即时优惠券很可能是司机口头告诉乘客的,比如司机说有5块钱优惠,乘客觉得没啥,但司机说有20块钱优惠,乘客就下载APP了,因此这个“官方额度”决定了对乘客有无吸引。这里有个技巧,同样是确定的5块钱,官方说法直接是5块钱,还不如说成5到20块钱,但是这种技俩用多了之后,乘客也不上当了,那我还不如说成4到20块钱,这样乘客抽到5块钱时觉得自己占了小便宜,而这影响的是SLC后的留存,但是弊端在于4块钱显然没有5块钱有吸引力了,降低的是SLC订单的数量。还有一种真实情况就是,司机强制要求乘客下载APP,不下载就不让下车,没wifi我就给你开热点,这种情况下乘客端成本的影响就不大了。

(4)城市生活水平。这主要看的是不同城市邀请比和单均成本的正比关系,比如上海该比例系数0.18,沈阳该比例系数0.3,虽然上海生活水平更高,设置的单均成本也更高,但是我应该把成本更多地投在沈阳上,才可以获得更多的SLC,最终的理想状态是所有城市的该比例系数相同。

(5)回归SLC订单的来源,SLC的用户全都是线下打车用户,线下订单增多则SLC订单也会增多。而线下订单增多的原因可能是线上系统BUG、周末节假日、极端天气、顺风车被封杀、取消快车资格证(青岛真实事件)等。一般来说出租车日订单共70-80W,线上占到20W左右。

    说完了SLC订单,我们再来说说乘客的留存周期预测。为什么要去预测这个周期?比如我能预测某乘客的留存周期为7,那么应在他第7天未下单时发放优惠券。然而根据历史留存周期来预测下一次留存周期太难,比如给你一串历史周期数字:23,3,8,16,10,你来告诉我下一次他隔多久回来?当然对于规律性强的乘客我们直接取平均值就可以了,就怕这种没有规律的乘客。但是我们换一个思路,对于这些不规律乘客,既然不能准确回归得到下一次留存周期,那么可以将回归回问题转化为分类问题,也就说我预测他在一周内回来还是两周内回来,或者更久。虽然不能准确预测,但已具备较强的指导意义,比如我预测他下一次留存周期为14-21天,至少我在14天前是绝对不会给他发券的。

    最后,再谈谈出行数据的一些日常规律。过节留存率降低,过完节召回率升高;工作日的下单数,大体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早上8点大峰值,晚上18点也较高,接单数相应地也在这两个时间点较高,但是早上8点的接单数满足不了如此庞大的下单数;周末的下单数,从早上8点开始一直升高,直到傍晚17点达到最高,随后开始下降,19点是个小谷底,随后逐渐升高,21点又是一个小峰值,而接单数则变化不明显。

你可能感兴趣的:(出行平台增长运营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