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你的“等待成本”有多少?|别让“等死模式”蹉跎了余生

文|紫罗兰

今天是2019年10月17日,距离2019年结束还有75天。

今天是本月的第17天,还有14天就进入了2019年的倒数第二个月。

你年初定的小目标都实现了吗?阅读完30本书,月工资涨到5位数 ,今年至少一次全家旅行 ,每周至少一天陪伴父母 ,以结婚为前提表白一个女朋友?……

答案让人沮丧 。

一个个目标全都化为泡影 。许诺给别人的、答应自己的事情 ,竟然一件都没有实现 。

我们好像习惯性的给自己设定目标,制定各种各样的计划 ,但是真正实现了的却寥寥无几 。却每天总是在要不要去做?有没有时间去做?有没有精力去做中不断地纠结、抱怨和消磨。

就像总会听到有身边人说:“我不知道到底要不要辞职?”“我该不该考公务员”、“我要不要参加比赛”、“我要不要表白”一样,许多人在纠结中过了一年又一年。

那我们究竟该如何抉择呢?有没有一种科学明辨的思维方式可以帮助我们做出这种选择?答案自然是有:计算成本与产出。

|“等待成本”是否大于“穿越成本”

我有一个同事,刚大学毕业三年。工作一年以后,他发现自己不是很喜欢这份工作。前年本想考自己喜欢的研究生,结果失败了。但当前这份工作虽然不是很喜欢,毕竟是一份铁饭碗。所以,今年是考还是不考?他害怕考了又考不上,浪费时间;但是不考又不甘心,已经纠结一年了。

我问他,你前年每天花多少时间备考?

他说,前年每天晚上大概用3个小时,学了4个月,考前两周突击了一下,就差2分。

我又问他,你每天想这件事情大概花你多少时间?

他说从去年到现在(12个月)每天都在想,上班下班都纠结,烦死了。

耗费时间用来烦闷,叫等待成本。花时间来尝试,叫穿越成本。

我们来计算一下。

这位同事用来烦闷的时间,如果是每天4小时,一共12个月,那就是1440小时。

等待成本:5h×12×30=1440h

去年他差2分就通过的考研,每天用3小时,4个月,考前突击两周(算每天16小时),成本计算如下:

穿越成本:(3h×4×30)+(16h×14)=584h

他的等待成本是穿越成本的2.5倍!

当一个人等待与拖延的成本,远远高于他真正开始行动所需要的成本,他就会慢慢陷入越等待越不行动的怪圈。

当他发现一天当中大部分时间都在低效率中度过时,因为焦虑,所以专注力下降,于是更加迷惘而一无所获。这个模式称为“等死模式”。

等待最好的道歉时机,是不是让你曾经失去过朋友?

等待最好的表白机会,是不是让你曾经失去过爱情?

等待自己准备到最好的状态,是不是让你连尝试的机会都没有?

我们的一部分生命,就是在这样的等待中死去。

|关闭“等死模式”=立即行动

一旦你陷入了等死模式,要有意识的计算等待成本,最好的选择就是行动起来!

关键就是在纠结的时候,觉察到这种“不舒服”的情绪,并接纳它,而不是任由这种“不舒服”的情绪释放。只有特别珍视这种“不舒服”的感觉,才是摁下了关闭“等死模式”的开关。

就像考研这个事例,与其在“等死模式”中消耗自己的心力与体力,不如放心大胆地试一试!

试想一下,如果他把一天当中所用的焦虑时间,全部用来复习备考(事实证明:他的焦虑时间远远大于他的复习时间),那将是另外一番风景了。

这个是一个特别简单,但又有点反人性的事情。因为人的本性是趋利避害,人性是要肢体上暂时的“舒服”。

那些能把理想变成行动的人,无疑都无比自律,而自律其实是反人性的。

很多人的等待、拖延,也就是不够自律,他们每天都上演着精彩的内心戏,永远都身处在自我斗争中,脑子里想着年初定的目标和梦想的远方,身体却在懒惰、纠结中一再拖延。日复一日,直到精力耗尽,岁月蹉跎。

关闭“等死模式”就是启动行动开关。

你也许会说,那也有可能失败啊,可即使失败了,我们毕竟赢得了过程不是吗?在备考的过程中我们没有浑浑噩噩,而且丰富了知识,充实了大脑,习得了英语。这就是穿越成本。

既然想考研,就去准备;想去表白一个女孩,就抓紧表白;想跟朋友道歉,就去道歉好了……

行动是治愈恐惧的良药,而犹豫、拖延将不断滋养恐惧。

任何时候,你等待的成本,远远高于你穿越的成本!

穿越也许会有短期痛苦,但是等死往往会带来更大的永久损失。

等待生命就是等待死亡。生命不是用来等待,而是用来穿越的。

尼尔·菲奥里在《战胜拖拉》一书中写道:“我们真正的痛苦,来自于因耽误而产生的持续的焦虑,来自于因最后时刻所完成项目质量之低劣而产生的负罪感,还来自于因为失去人生中许多机会而产生的深深的悔恨。”

一旦做出决定就不要拖延。任何事情想到就去做!立即行动!

与其在等待中枯萎,不如在行动中绽放。

你可能感兴趣的:(2019年你的“等待成本”有多少?|别让“等死模式”蹉跎了余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