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可以幸福地死去

关于死亡的话题,很多人都是避讳的,而且不愿也不敢面对这样的现实,尽管大家都知道人终有一死,但对死亡的恐惧却好像与生俱来。

我清晰记得前两天,我说妈妈切的鱼很大一块,当时爸爸立即非常隐晦地提醒我,一般都说鱼切得粗,不能说切得大。(家里有个风俗,一般有人家办丧事的时候,会请村里人吃饭,每桌必有大鱼大肉,所以说大肉也就不吉利了。)

包括我外公因为得了慢性病帕金森,自从八年前确诊得了这个病,就相当于给我外公下了个“死缓”,因为这个病最终的结局就是卧病在床,生活无法自理。

外公一辈子是个很要强,而且很爱面子的人,得知自己得了这个病,觉得自己拖累了我们,治病吃药也不按时,一度情绪郁结。

大家一直都劝他按时吃药,安慰他,现在这个样子不要人服侍已经是最好的了,你照顾好自己就是最好的不拖累我们了,以求让老人家安心宽心。

看着老人家无奈又无助的样子,我也感觉挺无能为力的,能做的就是尽量多让他开心点,把注意力从自身的病转移到开心的事情上来,偶尔和他开开玩笑,逗他开心,多笑笑比什么都强。

外公每天做的就是坚持锻炼,散步,做操,为的就是病情不要再恶化,但身体上的不适总挑战着老人家想要恢复的意志力。就像一直在与死神对抗,让人希望,失望,最后再绝望。

不敢想象外公到了身体不能自已,屎尿都要有人伺候的时候心里会是什么感受和想法,毕竟精神已经完全赶超身体,他还会有想活着的念头吗?而我又能做些什么呢?

直到今天听到一本书,叫《善终守护师》,一共四十分钟,我认认真真听了两遍,我想我找到了答案。

书的作者是日本一位叫柴田久美子的善终守护师,她长期从事看护工作,为了能让老人幸福走完人生最后时光,她开创了“善终守护师”这一新职业,帮助数百名老人在亲人陪伴下度过最后的宁静时光。

书中分享了很多关于老人去世前临终关怀的故事,一个让我印象非常深刻的故事是,一个97岁的老人,在她98岁快要死的时候,她说天使来召唤我了,我的老伴来带我走了,我希望我在吃饭的时候死,或者在睡觉的时候死,最后老人家就是在睡梦中安详地死去。经验告诉作者,很多临终者都会选择自己死的场景。

另外一个故事是一个从养老院出来的九十多岁的老人,作者说带她去洗澡,老人家听到后立马就在走廊把所有衣服脱了,后来了解到是养老院为了更快地给老人们把澡洗完,便要求老人这样做,老人家毫无尊严可言。

还有一个故事是一个九十多岁的失智老人,平常会对看护人员又打又骂,经常把看护人员弄得委屈地哭了,但是脑袋清晰的时候会说,只有你们到了我这个年龄才会懂我的感受。最终老人在临终前,对善终守护师说了句,谢谢。

听完这本书让我感触最深的是善终守护师对人性真正意义上的尊重,深层的理解和绝对的共情。

最主要体现在书中描述的善终守护者的四大职责:一,抚触临终者肌肤,比如抚摸背部,让临终者感受到安全感;二,倾听,复述和沉默,去表达与他同在,肯定他的价值,让他感受到自己真实存在;三,不断说“没问题”来安慰临终者,让他没有那么害怕,接受死亡的降临;四,与临终者“同步呼吸”来达到同频共振,稳定情绪。

作者说人到60岁就该给自己准备死亡的事情了,就像做一天的远足一样,都需要很细致,死亡就是一场长期的远足,则更需要细化。

六十岁于我而言已经过了半辈子,而下半辈子可能会开始面临更多的生离死别,但我希望我身边的每个人都可以幸福地死去,至少就像书中说的,就算这个人一生当中百分之九十九是不幸福的,但只要在临终前得到百分之一的幸福那也是圆满的。

死亡这个课题是每个人都要经历的课题,是一门必修课。

不是说你不面对你不计划你不想就不会发生,而是接受了它,并坦然面对它,对死亡也就少了无谓的恐惧,多了一丝安定与自在。

每个人其实都应该拥有选择生与死的权利,毕竟有些痛只有自己才懂,作为旁人,尊重比“我是为你好”来得更实在;

不管如何,都没问题,我们始终与你同在,这样的话语和行为本身就传递了一份勇敢无畏的力量,也让死亡充满希望和勇气,也是一种传承和传递。

古人说,死人也会传递信息,其实无非是人的意识在起作用,通过身体表现出来,如果本身自在通透,身体是不是也会更加清爽潇洒呢?

各命有所归,人生也不过短短数十载,悲欢离合,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只争朝夕,珍惜眼前足矣!

作为外公的身边人,我能做的也不过“以人为本”而已,但希望老人家能尽量活得舒服自在些!

也希望未来有更多的善终守护师,至少让更多人能在幸福中死去~

你可能感兴趣的:(每个人都可以幸福地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