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请喇嘛神

   

        正月十五请喇嘛神,是故乡一种古老的风俗。

        这种风俗的起源有两种说法,一说起源于金元时期,一说起源于清代,现在已无从考证。细细思辨,两种说法似乎都有道理。1128年(宋建炎二年、金天会六年)10月,馆陶沦于金人之手,一直到1234年蒙古人南犯、金朝灭亡,馆陶为金人所据达106年之久。蒙古人占据馆陶37年之后,1271年,元世祖忽必烈统一中国后改国号为元,一直到1368年朱元璋率领元末农民起义军灭元,建立统一中国的明王朝,馆陶地域为蒙古人占据达97年之久。历史上,馆陶为久经征战之地。1368年至1644年,经历274年的汉人政权后,江山再次易色,发源于东北的满人入关,馆陶又在满清统治下达268年之久。蒙古人信奉黄教,僧人称作喇嘛,而金人、满人信奉萨满神教。反观兒少时期故乡馆陶的"请喇嘛神",既有中原一带农耕文化的印迹,亦有金、元宗教的影子,因此,窃以为,南馆陶古镇的"请喇嘛神"源自金、元文化或满族文化,均有一定的道理。

          "月是故乡明。"别离故乡61年,在心目中,我仍然记得兒时故乡正月十五的圆月。正月月半,一轮明月挂在碧蓝的天际,故乡老街挂满风铃的大牌坊巍峨的雄姿,那酷似凤凰展翼欲飞的唐代古天棚,与鳞次栉比的古老店铺,全都在明媚的月光下披上了银辉。那条流淌了千年的古大运河已经解冻,一块块浮冰在月光映照下闪烁着银光,一盏盏彩色河灯随波逐流迤逦北去,河灯的红色、黄色、绿色忽明忽暗,在河风中放出梦幻般的炫彩。黄家大院的天灯,直升霄汉,欲与明月相媲美!站在雄伟的驸马古渡大堤上,抑或站在西门的大石桥上,从东、西两端遥望古街,一群群孩童们,女孩子穿花祆、戴红花,男孩子头戴缀满银饰的绸缎花帽、手提各色彩灯,欢呼着、雀跃着,欢声笑语声震夜空。

          正月十五是大人们的节庆,也是少男少女们的狂欢。男孩们放炮、提灯,彻夜不眠找或"偷"柴禾点篝火、"烤百病",女孩们则三、五相约,请喇嘛神。

          十五之夜,月明星稀,少女们相约,找一处辟静的房屋,在炕头、桌旁静静地坐下,择一有威信的"香头兒"净手拈香,焚纸化钱,将一柱香插于装满五谷的"升子"里,香烟缭绕之际,将喇嘛神的神位安置在早已备好放在院子里的"耙车"之上,然后,姐妹们各拉绊绳,在月光下向孤女坟或公主坟而去。

        孤女坟,是埋葬未嫁而早年夭折的少女的坟茔。公主坟,在馆陶古镇郊外有两处:一在南马固村南,也叫驸马坟,是一个巨大的封土堆,是汉代一位驸马与馆陶公主的坟茔;一处在古镇西北、后刘街通往车疃村南北大道一条沟渠的西岸,这是一座十一层宝塔,据说这也是一座汉代馆陶公主的坟茔,死后阴魂不散,常常出来作祟,因而古人建了一座宝塔镇之,塔尖上有颗夜明珠,暗夜中光灿照人。孤女坟没有几座,少女们早在白天即已访得,而两座公主坟早已闻名遐迩,更易访得。

      少女们拉着拖耙,寻着孤女坟或公主坟,焚香化纸,叩头作揖,算是请得了喇嘛神,默无声息,一齐回头拉着拖耙回去,据说,少女们谁也不能回头,回头就会看到孤女或公主的魂灵。就这样,回去后停靠耙车,将"喇嘛神"神主牌供奉于案上,摆上少许果品,再焚香化纸叩头。这些礼仪走完,姑娘们轮流祈祷许愿,香烟氤氲中,为首的少女便轻声问喇嘛神,今年庄稼种什么好?收什么?喇嘛神就会附于一位少女身上,轻声告诉大家,或收谷子,或收芝麻,或收豆子……

        我家小姑姑长我两岁,每逢正月十五,她是请喇嘛神的主要参与者之一。按照她们的规矩,请喇嘛神是不许让男孩子看见,更不许男孩子参与的,因为年幼,好奇心强,几次偷偷地尾随其后,躲在她们看不见的地方偷窥,又几次被拧着耳朵揪了出去。

  喇嘛是藏传佛教一个教派蒙古黄教与满族黄教的一个称谓,我想,南馆陶古镇旧时少女们的神秘仪式,大概就是蒙元或满清宗教文化的遗传吧?

      迷信也好,神秘也好,少兒时代故乡的正月十五,与十五明月下故乡的旧事与美好,还时时让我难以忘怀。

你可能感兴趣的:(正月十五请喇嘛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