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塑造我们对世界的认识

先给大家讲几个小故事。


北京早高峰时段的交通压力,大家都是知道的,路上特堵。上班打车,和出租司机聊天。他就感叹说『我今天能遇到个大活儿就好了,一次从市里拉到八达岭,包天,一天800块,省得堵在路上了。或者拉着一个去郊区的活儿,最好一次一百多块钱,千万别都是小活,趴在城里走不动。』

总之,和他的对话让我感觉,他每天最大的幸福就是,能拉着大活,最好一次一百块钱以上的,走的路线都是交通顺畅的,绝对不堵车。


今天读希伯来大学教授尤瓦尔赫拉利的著作『未来简史』,忽然对以色列很感兴趣。于是百度了一下以色列。这个位于中东的犹太人国家,官方语言是希伯来语和犹太语。

你可能不知道,希伯来语是没有形容词的。那怎样用希伯来语去形容一个物体呢?没错,他们用比喻。女人夸自己的丈夫时,她们会说,我的丈夫在男人中,就像苹果树在树林中;男人描述女人的红唇,则会说,你的嘴唇,像石榴,像葡萄酒,或像一条红线。怎么样?是不是非常有意思的表达方法?可以想象,在这样的语言环境下成长出来的人,他们培养了非常非常强的比喻的能力。他们语言环境,决定了他们必须对事物观察得非常细致,要不然他们没有办法去准确表达自己的想法。

而反观我们,在中文的表达方式中,有很多时候我们喜欢用,哦,太美了,太好了,太可爱了,等等这种简单的词汇去形容我们看到的事物。但这种表达方式有的时候真的非常的单调,也想用生动的比喻,可是脑子里怎么也找不出来可以比的对象。想想,在你的日常表达中,是不是存在着这样的问题呢?


最近读了一本书,是耶鲁大学法学院教授JD.万斯写的一本书『乡下人的悲歌』。这本书真实讲述了社会、地区和阶层衰落会给一生下来就深陷其中的人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大多数的美国白人蓝领摆脱不了世袭的贫穷与困顿,仿佛是一条与生俱来的枷锁,牢牢套在他们的脖子上。究竟是什么样的原因,让他们无法在美国这个以自由为豪的国度中,找到合适的出路?在他看来,那些穷人之所以穷,并不能简单的去责怪他们不努力,而是他们生来就处在那样一种环境下。在这种环境里,每一个人都在努力的拖你的后腿,世世代代的贫穷,让他们无力挣脱这种环境的束缚。这就是这本书,给我们传达的主题之一——人会被环境同化。


为什么要讲这三个故事,因为我已经深刻的察觉到,环境对一个人的巨大影响力和束缚力。无论是职业环境、语言环境,还是生活环境,无论是出租车司机,犹太人,还是穷人,每一个环境都是一把刻刀,它会塑造我们的眼光,不断的同化我们的认知,让我们以为这个世界就是我们的环境所呈现的那样。

出租车司机就是希望每天都能拉到大活,省劲、少堵、多挣钱。樵夫认为皇帝在砍柴时也会用金斧头。而处在各种独特环境下的我们,又何尝比樵夫高明呢?


这个世界有没有更高明的人呢?显然是有的——各行各业的大拿们,他们在各自专业领域的见识就是比别人要高明。

他们如何摆脱环境的制约和束缚?因为他们在行业里做到了最顶层。他们站在世界的巅峰上来看这个世界,他们和顶尖的人群交往,做着行业内最顶尖的事情,他们在行业内就是规则的制定者和塑造者。做到这种地步的时候,就不再是环境来同化他们,而是他们来塑造环境。


所以如果你不想被环境同化,成为环境的奴隶,那你就要努力做到行业内最好,成为金字塔最顶尖的那一部分,你就可以塑造这个世界。

你可能感兴趣的:(环境塑造我们对世界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