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你不行 是你以为自己不行

平安夜这一天,一段网络视频引爆了舆论。在视频中,一个身着蓝色校服的小女孩先后被一个女人和一个男人殴打,女孩在被打的过程中既没有反抗也没有哭泣。事后,警方立即展开了调查,发现殴打女孩的人正是其父母。随后社区和妇联也对孩子进行了及时的保护,这起家暴事件得到了及时的处理。

近年来,家庭暴力越来越引起社会舆论的重视。纵观这些家暴事件可以发现,家暴的受害者,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往往都是长期处于家庭暴力的笼罩下,甚至很少会有反抗。是因为TA们傻吗?是因为TA们自愿遭受暴力吗?很显然都不是。对于家暴受害者的心理状态,心理学家通常使用“习得性无助”这个术语来描述。

什么是习得性无助?简单来说就是把失败、有害事件的原因归结于自身不可改变的因素,从而放弃继续尝试的勇气和信心,用通俗一点的话来说就是自暴自弃。

习得性无助的现象是在60年代被发现的。当时的心理学家在研究动物的过程中发现,动物在遭受电击的时候,会惊恐地四处逃避电击;但是当动物在受到束缚、无法逃避的状态下被持续电击之后,即使被再次放入可逃脱的环境下,面对电击时也只会默然不动地忍耐电击而不会试图逃避。

人类也同样。如果一个人在某项工作、某个任务上持续遭遇失败,那么长此以往,TA可能就会认为自己已经无处可逃,会放弃努力,甚至对自身产生怀疑。那些饱受家暴折磨的人就往往会滋生这种心态。

那么,习得性无助是如何而出现的呢?通常来说主要是因为以下三点。

1.环境因素。战争、饥荒、交通事故、灾害,这些造成大环境突然改变的事件最有可能使人产生习得性无助。精神病院、孤儿院、养老院、荣军医院、受灾地都是和平年代下习得性无助多发的地点。

2.不正确的归因。"习得性无助"现象产生的主要根源在于一个人的归因方式。当他认为造成他学业、心理问题的因素,是内在的、稳定的、不可控制的时候,就容易感到内疚、沮丧和自卑,认为无论尽多大努力,都将难以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从而降低学习动机,不愿做尝试性努力,得过且过的心灵偏差。

3.不良状态的长期积淀。无助感与失尊感均是"习"得的,不是天生的,是经过无数次的重复、无数次的打击以后慢慢养成的一种消极心理现象。

4.不恰当的评价方式。外部的评价,特别是重要他人的评价,会对归因方式产生深远的影响。如果一个人持续被亲人、家人、师长贬低、批评甚至辱骂,产生习得性无助心理的概率就会显著增加。

那么,我们该如何解决或对抗习得性无助呢?对于遭遇比较重大的创伤应激性事件的人来说,最好还是寻求专业人士的诊断和帮助。而对于只有轻微习得性无助感的人来说,可以采取以下几种简单的方法来对抗这种心理。

1.不要轻易说“不可能”。负面的语言会强化消极的心态,加剧无力感和受挫感。

2.分解任务,先从一个小目标开始。成就感是逐步养成的,从点滴的进步开始,不断激励自己,就会产生更强的自我把控感。

3.检查归因模式。在遭遇挫折之后,试着反思自己的归因模式。我们是不是提前否定了自己的可能性?是不是把失败的原因归结到自己的特质而非行为?

4.改善环境。很多时候的失败并非个人不够努力,而是大环境的影响。找出有害的环境因素,设法进行排除。

你可能感兴趣的:(不是你不行 是你以为自己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