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一个不愿透露姓名的北京空巢青年流浪作家

专访和采访不同。采访的对象可以是政坛领袖,也可以是街边小贩,而且最重要的是主题,人物一般在某个主题之下,比如“深夜不眠的人们,会有怎样的行为和想法”。而专访则更突出人物的重要性和代表性,往往是人物引领主题,比如“×××日记里的秘密”。那么我们今天就要专访一位姑且称之为作家的青年,因为如何介绍他自己,也是我们今天的问题之一。

Q:很高兴能邀请您来参加我们今天的专访,但是读者可能对您还不是很熟悉,所以首先请您介绍一下自己!

A:这是第一次有人来正式采访我,我不知道应该怎么回答这个问题,但是我参加过许多次面试。在面试的时候虽然我总是重复地介绍自己,但我不认为那真的是我自己,况且HR也并不打算了解到真正的我,因为我们都在描述的是工作环境中可能展现出来的、极其片面的部分,虽然我曾经希望他们知道我会点架子鼓和口琴,有自己的创作,喜欢足球和旅行,但是他们更想看到的是一条条数据,像代码那样。

而当你真的想通过一段介绍了解我的时候,其实我也仅仅能提供一些由简单的数据和代码构成的标签,比如北京、空巢青年、流浪作家,本质上这些标签没有任何意义,就像普通的一串数字,但如果这是一串唯一的有奖号码,那么它就变得不一样了,但也仅仅是对中奖者而言,而我就是那个中奖者。这就是我的自我介绍,谢谢。

Q:好,那我们就从这串数字开始,看看能不能找到一些新的意义,可以谈谈您和北京这座城市的关系吗?您和我们印象中的那些北漂一样有着苦涩的故事吗?

A:我和北京的关系处得挺好,不是北漂就一定要苦涩,我在这过得非常快乐,在北京这段时间是我毕业以后最愉快的一段日子。这里有我喜欢的一切,比如livehouse的音乐,书店里的读书沙龙,以及每周都去的架子鼓课;现在是春天,我会想起去年春天的诗歌晚会,入场标签被我回来后贴在了房间的门上,现在已经褪色,BlueNote的爵士乐还没去听,如果现在离开这里,我会感到遗憾。

可能唯一让我缺乏安全感的事情就是我没有足够的金钱一直留在这里享受一切,但假如我回到家乡,同样会让我缺乏一些安全感,那不是物质上的,是精神上的,我害怕精神上的单调和匮乏。

Q:提到安全感,“空巢青年”这个词的本身似乎就缺少一些安全感,您是如何看待这个定义的呢?

A:过去“空巢”这个词是用来形容老人的,老人一个人在家,他的亲人都不在身边,这个“空”是一种失去,拿走他身边本来存在的东西,是被动的;而青年的“空”是想要得到一些本来没有的东西,是主动的,可以理解为是获得。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空巢青年要比空巢老人更加积极,但往往获得并不是容易的,也就容易造成安全感的缺乏。我是这样理解的。

Q:那您“流浪作家”的这个数字标签,是不是“空巢”的另一种具体的解读呢?

A:可以这么说,因为空巢青年是宽泛意义上的,而每一个青年都有自己对应的一串数字,我的数字的含义就比较接近作家,因为我喜欢写作,而且在流浪这种状态下更能激发出我的灵感,我是一个体验派写作者。

Q:流浪对您来说是一种怎样的状态呢,可以展开聊聊吗?

A:流浪对我来说主要有两种含义,一种是写作意义上的,因为我现在的写作是不固定的,是非常自由的,比如我写了许多迥异的短篇,有些是从不同作家的作品中获得的想法,有些则来源于生活,没有明显的风格,它代表了我目前的一个写作状况。另一种含义是基于我性格本身的,我喜欢新鲜感,如果总是待在一个地方,我会感到烦躁,所以如果能去世界各地流浪对我来说可能是最理想的一种生活方式。

Q:这种状态是否具有一定代表性?在这个时代下的中国年轻人有哪些共性呢?

A:任何一种方式都不具备代表性,我无法代表别人,别人也代表不了我,那些所谓的代表都是商业媒体创造出来的。而且单独谈年轻人也没有意义,不如去探讨人性和社会的关系。我觉得现在的中国有点像菲茨·杰拉德描写出的上个世纪美国的爵士时代,消费主义、享乐主义盛行,在这些价值观的影响下我们可以看到周围的年轻人有着怎样的状态。我觉得网络上有一句话说得不错,他说当代的年轻人像刺猬,尖锐而脆弱。当然这也只是一方面,在这一方面他说得比较准确。

Q:我们知道您在小城市生活过,也在大城市生活过,您觉得两者之间有哪些不同呢?造成这些不同的原因是什么呢?

A:我觉得小城市和大城市之间的差异主要有三个方面。

第一是时间上的,大城市的时间感更紧密,就像砖块,一个小时好像很短,过得很快,如果在每天晚上的读书时间有人打来无用的电话,我会觉得浪费了时间而怀有愧疚感;小城市比较松散,像海绵,有时间去聊天和发呆,人们也更乐观,很少有人按照逻辑去思考一个问题,往往哈哈一笑就过去了。这个时间感也体现在季节上,因为我是从北方的小城市去南方的大城市,往往南方已经进入夏天而北方还在春天,当我从大城市回到家乡的小城市之后,发现这里的气温是我已经经历过的、前一段时间的状态,好像时光倒流一样,这还挺有趣的。还有小城市的新鲜事物进入得也比较慢,可能在北京、杭州已经有共享单车和支付宝的几年之后,才能在家乡的小城市看到,这种发展的不平衡性也给人一种时间上的错觉。

其次是空间上的不同,虽然大城市的面积要比小城市大得多,但是它的交通非常发达,同样一段距离,在大城市坐地铁很快就到了,而在小城市坐公交可能要很长的时间,所以在空间上小城市反而更让人觉得大一些。

还有就是观念上的不同,这一点大家已经讨论得很多,我就不多说了。我来回答第二个问题。我认为造成这些不同最本质的原因是经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我们看到欧洲文艺复兴、启蒙思想等新潮运动的兴起,都是因为经济的发展,包括近现代的中国。我曾去过南方发达地区的二三线城市,他们也会邀请一些国际上的音乐家和画家来表演和办展,这在相对落后的北方城市就很少见,可以看出经济对文化等方面的影响。

Q:那您更喜欢在大城市还是小城市呢?

A:如果有钱的话,我更喜欢生活在北京,大城市是人类文明伟大的创造,前边已经说过,这里有我喜欢的东西,尽管我现在住的小区居民养的狗总是在电梯里撒尿,到处拉屎,但如果有足够的钱这不会是问题。而小城市我希望生活在冰岛那样的地方,虽然我没有去过,但是北欧的那种自然和空旷,是我很向往的感觉,因为我习惯和这个世界保持一定的距离,在大城市也一样,所以我经常会单独行动。

Q:不考虑经济因素,在北京定居,您会在哪安家呢?

A:我可能会住在三里屯,因为那里的文化很多元,有许多外国人,有许多新潮的设计,有酒吧,也有24小时的书店,所以一定会有许多故事,这能给我带来丰富的灵感和体验,很可惜,现在我连那的房租都承担不起。

Q:您觉得北京这座城市给您带来了什么呢?

A:太多了,我现在无法具体地回答你,如果再过几年或者更长时间,有兴趣我们可以聊一聊。

Q:好的,那最后一个问题,请您用简短的一段话来描述一下您眼中的北京。

A:我想起电影《一代宗师》里关于金楼的台词,我把它更改一下,作为现在我对北京的认知:许多人看北京是个无根岛,登上来看,它是一片英雄地。

Q:谢谢您参加今天的专访!

A:不客气!


你可能感兴趣的:(专访:一个不愿透露姓名的北京空巢青年流浪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