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没有仔细讲这次会盟,但是这个会盟对于诸侯叛离晋国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这次会盟的起因,是蔡国受辱于楚国。
于是蔡昭侯为了洗刷耻辱,就请求晋国为自己讨个公道。
晋国当时对此也是热血沸腾,所以就召开这次会盟。这次会盟等级、人数都是非常巨大,
三月,公会刘子,晋侯,宋公,蔡侯,卫侯,陈子,郑伯,许男,曹伯,莒子,邾子,顿子,胡子,滕子,薛伯,杞伯,小邾子,齐国夏,于召陵,侵楚。
基本上,中原国家都过来了,不过来就是晋国看不上眼的,游移在中原秩序以外的夷狄。
但是这么场会盟,最后搞得虎头蛇尾,晋国还失去了诸侯的拥护。
当时卫灵公要参加这次会盟,
将会,卫子行敬子言于灵公曰,会同难,啧有烦言,莫之治也
大夫子行敬子就说:这次会盟我看不怎么样,不同的意见,必然争论不休,没有办法统一。
结果果然如此,会盟办得不像个样子。
首先就是,荀寅索贿。
因为此次会盟是为了蔡国召开的,荀寅向蔡昭侯索要贿赂。
本来蔡昭侯因为楚国,就一肚子气,结果过来还要受晋国的摆布。他非常愤怒,就拒绝了他。
于是荀寅就和士鞅说:国家现在正在处于危难之际,国内还要疟疾,而天下诸侯怀有二心,如此内外焦急的时候,抛弃盟约(指弭兵之盟),对于楚国没有损害,但是我们却遭受困难,这又何必呢?不如辞退蔡昭侯好了。
士鞅和荀寅是一类人,所以士鞅就接受了荀寅的提议,就驳回了蔡昭侯的请求。所以蔡昭侯才去结交好吴国。
但是这么一来,诸侯们都知道了晋国的贪婪本色,诸侯们自然离心离德。
会盟的时候,诸侯们还为了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大闹不休。
第一件事情,就是羽毛事件。
晋国人像郑国借装饰旌旗的羽毛,郑国人借给他以后。
晋国得到以后,就不想还了。
第二天,好像是自己的羽毛一样,装饰在旗杆上。
这样一来,《左传》评价说:
晋于是乎失诸侯
第二件事情,歃血事件。
因为此次会盟是为了蔡国举行的,于是晋国人就想让蔡国先于卫国歃血。
卫灵公听说以后,就派随从祝佗和刘文公的随从苌弘去打听。
打听以后,苌弘说:确有其事。但是当年蔡叔(蔡国的先祖)是康叔(卫国的先祖)的兄长,即使让他们先歃血,也没有什么关系。
祝佗说:先王注重德行的,当年武王伐纣以后
昔武王克商,成王定之,选建明德,以藩屏周,故周公相王室以尹天下,于周为睦
而蔡叔和管叔却叛乱周王,最后被流放。还是因为他的儿子蔡仲,回归德行,才有了蔡国。
当时还告诫蔡仲说:不要跟你父亲一样违背天子的号令。
他的先祖不注重德行,怎么能在卫国前歃血呢?
你说依照辈份大小,我不同意。当年武王有八个兄弟,但是只有周公为太宰,康叔为司寇,聃季为司空,而其余五人却没有任职。这难道是按照年龄大小吗?
所以现在抛弃德行,而崇尚年龄,这是违背先王的遗志的。
当年晋文公会盟的时候,卫成公不在场,而夷叔是他的同母兄弟,也是列在蔡国之前,盟书还写说:
晋重,鲁申,卫武,蔡甲午,郑捷,齐潘,宋王臣,莒期
盟约誓书,字字俱在,你可以去查看,你怎么能背弃德行呢?
于是最后让卫国在蔡国之前。但是有意思的是《春秋》记载这次会盟
三月,公会刘子,晋侯,宋公,蔡侯,卫侯,陈子,郑伯,许男,曹伯,莒子,邾子,顿子,胡子,滕子,薛伯,杞伯,小邾子,齐国夏,于召陵,侵楚。
我们发现蔡国是排在卫国前面的。
为了树立微信,晋国借口沈国不参加会盟,叫蔡国攻打沈国,灭亡沈国。但是沈国本来就是楚国的盟友。
在灭亡沈国侯,同年又召开一次会盟
五月,公及诸侯盟于皋鼬。
但是无论如何,晋国在这次会盟中,不仅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反而使得诸侯离心离德。在楚国灭亡以后,诸侯纷纷脱离晋国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