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好像特别喜欢用“四”做总结,比如古代四大发明、四大美女、江南四大才子、初唐四杰、南宋中兴四大家、苏门四学士等等。我们这个星期要打卡的诗,跟古代四大名楼有关。
中国古代有2000多座楼阁,其中被唐诗捧红的有4座。它们分别是湖北武汉的黄鹤楼、湖南岳阳的岳阳楼、江西南昌的滕王阁,还有山西永济的鹳雀楼。
它们的相同点是:都建在有山有水的地方,四周风景秀丽;都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很有魅力。今天我们先来看看鹳雀楼,讲讲鹳雀楼背后的故事,以后我们再接着讲黄鹤楼、滕王阁和岳阳楼。
所谓四大名楼,一直以来的排序都是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和鹳雀楼。但是对于前三名,大家都没有什么意见,对于第四名却众说纷纭,好在有王之涣为它代言,使得鹳雀楼名震天下。
鹳雀楼在蒲州,也就是今天山西永济市古城西南的黄河东岸。楼有三层,面对中条山,下临黄河,是登高望远的好去处。
我想,鹳雀楼之所以能够成为四大名楼之一,真的要感谢王之涣,他登上鹳雀楼后,写下了那首三岁孩子都会背的诗《登鹳雀楼》,让鹳雀楼名声大噪。这首诗写得很有哲理——
登鹳雀楼(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站在这座楼上,能够看到滔滔的黄河不停地奔涌,想象着它一直往东,汇入大海。站的越高,才能看得越远。我们的人生不也是这样吗?小朋友们要多学习一些知识,本领才会越来越大。
王之涣所登上的那座鹳雀楼,古城紧靠黄河,那里有一种以鱼为食的鸟,长得像鹤,嘴尖尖的,腿长长的,名叫鹳雀,他们经常成群结队地栖息在高楼之上,所以又称鹳雀楼。我在网上找了两张鹳雀的图片,给小朋友们看一下。
鹳雀楼地势很高,楼体也很高大,是登高望远的好去处,不然为什么要说“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呢,所以在这四大名楼中,鹳雀楼赢在它高大雄伟。
《登鹳雀楼》这首诗是唐代诗歌的代表作,被选进了《唐诗三百首》。现在统编版教材,放进了二年级上册的语文课本中。如果,把唐代诗歌按照大家熟悉的程度排位,这首诗一定能进前五。它语言简单,但是大气磅礴,尤其最后两句,成为了我们自我勉励的佳句。
这首小诗意思很简单:夕阳在山边慢慢地沉没,黄河向着大海滔滔东流。如果想要看遍千里的风光,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小故事补充】
我们讲完了王之涣的诗,再来说说鹳雀楼吧。其实鹳雀楼名气虽大,命运却很坎坷,它曾在战火中被摧毁,几百年后还出了个冒牌货,又过了几百年后,它还在别的地方复活了,这是怎么回事呢?
鹳雀楼最早建立于1400多年前的北周,是由北周大将军宇文护镇河外之地,筑为层楼,层楼就是高楼。刚才讲了,它位于山西省的永济市,在黄河边上,远处有连绵的高山,加上气势雄浑的黄河,那架势,可不是一般的亭台楼阁能够比的。自它建成以来,就有很多文人、诗人到鹳雀楼上登楼赛诗。到王之涣写《登鹳雀楼》的时候,这座楼已经建了100多年了,也就是说,王之涣去的时候,鹳雀楼已经100多岁了。
有小朋友看到这首诗的前两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可能就会有疑问:鹳雀楼是不是在海边,诗人是看到黄河入海的景象才写下这两句诗吗?
不是的哦~我们可不要误会王之涣。有空的时候,小朋友可以跟爸爸妈妈一起看看中国地图,在上面找到山西永济市,就会发现它旁边并没有大海。其实呀,它离大海有一千多公里呢。这一句诗是诗人的想象,他大概是看到脚下奔腾的黄河,想象着千里之外黄河入海流的场景。王之涣是不是很有想象力呢?
除了王之涣,也有很多诗人写下有关鹳雀楼的好诗,唐朝有一位叫畅当的诗人也写了一首《登鹳雀楼》,其中有一句是“迥临飞鸟上,高出尘世间”,可见鹳雀楼非常高,登上鹳雀楼就像离开凡间。当然啦,在这些诗人里,王之涣才是鹳雀楼的最佳代言人,由于他写了《登鹳雀楼》,这一千多年来,鹳雀楼的大名可以说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登鹳雀楼》畅当
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
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
不过,就像刚才说的,虽然它的名字被传诵了一千多年,这座楼本身的运气却没那么好。宋末元初,成吉思汗以及后来他的子孙金戈铁马进攻中原,战火摧毁了这座名扬四海的楼,只剩下一点残存的遗迹。
这么有名的楼说没就没了,实在太让人心痛了。不过,到了几百年以后的明朝,出现了一个冒牌的鹳雀楼,那时,当地有一座西城楼,怀念鹳雀楼的人们,就把西城楼的名字改成了鹳雀楼。
可是,很多人还是希望能让鹳雀楼复活,在黄河边上建一座新的鹳雀楼吧,就在旧楼的位置按照当初的样子来重建吧。可是,这么多年过去了,黄河都改道了好几次,鹳雀楼遗迹也见不到一点踪影了,没办法,只好在黄河边重新找了一个好地方,把鹳雀楼重新建了起来。1997年12月,鹳雀楼的复建工程开始,2002年9月26日,新鹳雀楼落成,并开始接待游客。新建的鹳雀楼是四檐三层。这就是我们今天见到的鹳雀楼啦!
虽然它不是王之涣登上的那座楼,每年还是有无数的人慕名而来,感受“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意境。
本周(14日)打卡的两首诗:(①②任选其一,有余力者可两首都背,③了解,愿意背的会登记)
①《登鹳雀楼》(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②《纳凉》(宋·秦观)
携杖/来追/柳外/凉,
画桥/南畔/倚/胡床。
月明/船笛/参差/起,
风定/池莲/自在/香。
③《登鹳雀楼》畅当
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
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
xié zhàng lái zhuī liǔ wai liáng , 画huà桥qiáo南nán畔pàn倚yǐ胡hú床chuáng 。
月yuè明míng船chuán笛dí参cēn差cī起qǐ , 风fēng定dìng池chí莲lián自zì在zài香xiāng 。
【简单讲解】
秦观,字少游,早年游学于大文豪苏轼门下,可以算是苏轼的学生,他也是著名的“苏门四学士”之一(苏门四学士即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四人合称)。我们最熟悉的是他另外两句词“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纳凉》这首诗中有几个字我们一起来看看它们的意思。第一句“携杖来追柳外凉”中的“携”,就是带的意思,我们现在有个词语叫携带,携和带一个意思。第二句“画桥南畔倚胡床”中的“画桥”指的是雕饰华丽的桥梁,可以想象为漂亮的桥。“倚胡床”,意思是斜靠在胡床上,胡床是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小朋友可以想成轻便的折叠椅。第三句“月明/船笛/参差/起”其中的参差,就是杂乱不整齐的意思,有个词语叫参差不齐。
【整首诗的大意是讲】
夏天的夜晚,诗人带着拐杖出门,去柳林外找阴凉处。最后,他把胡床放在华丽的画桥南边,斜倚在上面乘凉,十分惬意。明月慢慢高升,河里船上的笛声此起彼伏。不一会儿,晚风渐渐停了下来,池中莲花盛开,散发着清香。
【小常识交代·胡床】
胡床不是床,而是古代的折叠椅,也叫做交椅或绳床,携带和存放都十分方便。宋元明清时期,贵族和官员们外出巡游、甚至狩猎时都带着这种椅子,就是为了方便随时随地坐下来休息。因为交椅大多情况下是贵族才能拥有的,渐渐地,交椅就成了身份的象征,人们常常用“第一把交椅”来指代首领,比如《水浒传》中108将排座次,宋江就坐第一把交椅。
好啦,今天就先讲到这里,小朋友们,阿姨期待看到你们的精彩背诵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