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9-19

                                                     消费陷阱



         以前听过一个故事:某服装店有一件衣服滞销,老板为了尽快卖掉这件衣服把原来标价100元的衣服降为60元促销,结果还是很久没有卖出去,老板决定赌一把,把这件衣服标价改为300元,让人意外的是这件衣服很快卖出去了。盲测实验也能很好的证明消费者的这种不理性消费经常发生,在不知道价格和品牌的情况下挑选出来的最佳商品和知道价格和品牌后挑选出来的很不一样,商品的价格、品牌、包装对消费者的心理产生着重大影响。

            “只买贵的,不买对的”是一种消费陷阱,1990年我在上海读大学,那时一个月只有100元不到的生活费,直到1995年我离开上海,那时一个月的生活费200多元也足够了,期间我在全国闻名的商业街南京路买了件佐丹奴的上衣,花了100多元,对我算是第一次高消费了,当然希望物超所值,但是它并没有我想象的那么耐用,后来我又发现了一件和它一样颜色,布料和做工也差不多,款式有点小改动的仿制衣服只要几十元,当然它不是大品牌,我买下它,发现质量和佐丹奴的并没有明显差别,也就是说佐丹奴这个牌子额外要了我100元,我对品牌的价值第一次产生了怀疑!当时的知识产权侵权的意识还很弱,佐丹奴如果申请了外观设计专利权,仿制品很可能是涉及侵权的。但是真的不让你事先知道服装的品牌和价格,让你去挑一件好看的衣服,你确定你挑到的最喜欢的那件是最贵的那件吗?盲测实验证明:往往不是,性价不成正比。正因为我对品牌的价值产生了怀疑,就特别留意各种品牌的性价比,四年前我爱人从德国带了个博朗电动剃须刀给我,人民币四、五百左右,只用了3年,剃刀前面的滤网磨破了,带着对高档商品的崇敬,明知79元可以买一个全新的国产飞科剃须刀,还是在网上买了这个破损的配件,令人气愤的是,才用了2个月,剃须刀的充电系统出问题了,再也不能使用了。我随后在网上花69元买了个飞科剃须刀,它虽然省去了专门的长须修剪器,但是剃长短须都比博朗剃须刀好用省事多了,绝不夸张,谁用谁知道。品牌溢价当然是有一定道理的,品牌代表着公司实力和品质的保障,买什么样的品牌应该因人而异,有人算过:比尔盖茨看见地上有100元钱他不应该弯腰去捡,以他每秒钟挣钱的速度,弯腰去捡实在浪费时间。对于普通工薪阶层,不要迷信高档品牌,花一个小时上网查查各个品牌的性价比也许能让你少花几百元,还是值得的。当然买高档商品,除了商品的实际使用价值,还能满足消费者的心理需求,但是满足心理需求的这部分消费往往很贵,而且大部分消费者并没有清醒的意识到他在进行这项消费。高档品牌消费对大部分人是一种陷阱,当然对于能清醒认识到自己在进行心理需求消费的有钱人不能这么说。

           广告本来应该是有一种新产品要让大家都知道,有需要的人才不会错过它而进行的广而告之。世界不可能每年都会产生那么多有用的创新产品,本不应该有这么多的广告互相竞争,也就不应该催生这么高昂的广告费。广告背离了它真正的价值,变成了品牌大战的前线。一个大企业每年都要投入巨额的广告营销费用参与竞争,很多商品的营销成本是超过本身产品生产成本的,也就是说你买了件100元的商品,花了50元替生产商支付了广告营销费用,你本来只需花50元就能买到同样品质的产品的。这就是广告陷阱!你以为你看电视是不花钱的?你潜移默化的买着电视广告推荐给你的商品,支付着巨额的广告费用。理性的消费者应该尽量避免去买广告过多的产品,当然更理性的消费者可以去估算产品的销售量和广告营销费,估算出广告营销成本是不是过高。经济学认为大部分人消费是不够理性的,会有从众心理和跟风消费,所以才会催生现在这种广告产业链。

            广告和品牌又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巨额的广告费用产生和支撑着品牌,一旦形成品牌又会产生高昂的品牌溢价,大部分消费者不知不觉中落入了双重陷阱!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0-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