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校的学生,如何拉近与清华北大学子的差距?

普通高校的学生,如何拉近与清华北大学子的差距?

文 | 张宗超


读者书:

人生没有标准答案,比我说的更重要的是你的思考


01

就在电影《狗十三》被讨论得沸沸扬扬时,我被一篇名为《教育的水平线》的文章所吸引(又名《这块屏幕可能改变命运》),花了整整20分钟,默默阅读完这篇八千多字的长文,内心百感交集。


这近乎是两条教育的平行线。


一条线是:成都七中去年30多人被伯克利等国外名校录取,70多人考进了清华北大,一本率超九成,号称“中国最前列的高中”。


另一条线是:中国贫困地区的248所高中,师生是周边大城市“挑剩的”,曾有学校考上一本的仅个位数。


直播改变了这两条线。200多所学校,全天候跟随成都七中平行班直播,一起上课、作业、考试。有的学校出了省状元,有的本科升学率涨了几倍、十几倍——即使网课在城市早已流行,还是令我惊讶。


这是文章开篇的一段话,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让我不禁想起一些往事:


毕业那年,舍友晒出一张照片,配文:我的小学只剩遗址,你的小学还好吗?


我的小学遗址


莫名被那条动态戳中。

不但如此,前些日子无意间在抖音还看到一个小视频,高三时所在的教学楼因年久而拆除……


高中母校一教学楼,现已拆除


上大学后的第一个假期,我曾特意回去过,当我大步走向哪栋教学楼,快上楼梯时却忍不住哽咽,脚步无意识间放慢了许多。因为就在快上楼的那一刻,高三那一年的各种场景,好似电影片段般不断涌现出来,回过神来又觉已物是人非,所以忍不住哽咽,这是我当时的真实感受。


和当年绝大多数起早贪黑,自动缩短午休时间,甚至除了吃饭睡觉,基本都在教室学习的人相差无几,只不过各有各的感受,个中努力程度和细节,不再赘述,并且在这里讨论的不是谁的曾经更努力、更苦逼的问题。


02


人的认知进步,除了来自学习之外,还来自于认识到某种差异,比如,认知差异,比如,资源差异。

 

而差异,来源于比较。


在我走出大山求学之前,印象中我第一次认识到教育资源差异,是我念小学时,有一次听数学老师说,外面城里的同学在用某某辅导资料,学习效果很好,那是我第一次知道还有辅导资料这东西。但那时我也并没有真正意识到教育资源的差异,也没有深刻意识到我所生长的地方,便是所谓贫困山区。


这么来说吧,念初中,有的人能用简单的英语交流时,我才知道有英语这一门课;有的人会利用互联网查阅资料时,我才第一次接触计算机,且每周只有一节课,任课老师是当时的历史老师;上大学之前,除了学校里安排补课,压根没有课外辅导班这个概念。


那时只管努力,凭借着当时本身并不清晰的志向,以及老师模糊不清的鼓励所给予的力量一路向前,可想而知,那时候的辍学率百分之六十不止。

除了贫困,最重要的原因是,很多同学并不知道读书出来到底能做什么,没有方向感,反倒是早早辍学打工,好像更能带来安全感。

在北京参加认证培训


现在,我是一名教育行业从业者,身处教育行业的在线教育领域。从事这个行业给我带来的感触有:


——在线教育,是弥补教育资源差异非常重要的手段。

——纵使艰难,问题进一步得到解决,希望就在,一切就都值得。


今年9月份,与新东方在线考研数学高端集训营主讲薛老师一起吃饭时,聊起教育问题,说道:

“这边(云南)的学生数学基础相比较外边的同学而言要薄弱,授课进度比原计划要慢很多。其实这些孩子不是不努力,不是不肯吃苦,而是想学但是不知道怎么学,所以才导致成绩总是上不去,看到这种情况,真的很心疼。”


这句话若放在几年前我不会赞同,甚至会认为这老师怎么这么能装。然而,以我这两年在外工作、交流以及培训学习所了解的情况来说,这句话绝对是发自内心的一句话。


03


薛老师那句话里,我听到的事教育资源的差异,并且这本身就是教育资源差异所带来的影响之一。


当然,不能说差异就完全是不好,绝非如此,差异来自于比较。不同地区的教育资源都是在不断完善,这是一个事实,资源差异的弥补也可以说是一个时间问题。可就个人而言,这样的时间等不起,而在线教育做解决的就是时间差和资源差异的问题。


教育资源差异是客观存在的问题,弥补教育资源差异,在我看来在线教育是一个不错的方式。

来源网络 

我在重点本科学校上课和在普通本科或专科学校上课,学生的反馈也让我感受到明显的不同,我举个一般性的例子。


比如,同样的课程内容,就某个知识点而言,重点本科的学生不仅对知识点的接受和理解能力要强,而且还会主动思考并结合知识点提出更多个“为什么”,普通本科的学生能跟得上,并且基本能接受和理解知识点,而专科的学生,可能就会表现的要吃力。


反过来说,同样的知识点,同样的讲授方法和时长,假设重点本科的学生90%都接受和理解的话,普通本科学生大概有70%的同学能理解和接受,而专科可能不到60%。


这虽是一个普遍现象,话题却有点尖锐,不过我想讨论的是个人在学习能力方面的差异。


04


常与人说起,我并不聪明,反而我算是笨拙的人,所以有些事,我需要花比别人更多的努力,才能勉强做到和别人一样。


比如,初中我曾补习了一年才考试高中,即便第一年我很努力,很多科目始终难及格;比如,高三,我几乎所有时间都花在做题上,中午在桌上趴10多分钟就算解决了午休,才勉强考上大学;比如,去参加工作上的培训及交流学习,别人能当场理解并应用的知识点,我得先做笔记,课后琢磨几天才能消化应用。


——笨鸟先飞早入林。


也正因为如此,所以每当我想做好一件事时,我都会先于别人开始,尽可能比别人付出更多的努力去做,以此来弥补个人学习能力的不足而导致与别人产生的差距。


好比自己的出身无法选择一样,有些事实无法改变,好在个人意志力具有可控性,这是一个逆袭生长的路径之一。纵然学习能力上有所差异,个人意志力和很大程度上是主观问题,可控性要强很多。

来源网络


当有人抱怨自己学习自制力差时,我更建议先从自己的角度来寻找答案,而不是一味的依托外界力量,这并非长久之计。


比如,先明确自己的目标,这是解决自制力问题的一个有效路径。之所以很多参加高考的同学都能够更加主动的学习,是因为目标非常具体、清晰。


《教育的水平线》文中写道:“王红接观察了16年,最后得出结论:不要觉得偏远地区的孩子基础差,“他们潜力无限”。


通常情况是,学生用一两个月适应成都七中的节奏,高二开始进步,高三复习时,把前两年学的知识巩固住,成绩会突飞猛进。


这出乎我的意料。我曾经认为,9年义务教育外加环境的巨大差距,很难在3年内弥补。但禄劝的老师笃定地说,他们高一的单科平均分,和七中平行班差50分;到高三,最好时仅差6分了——可塑性和希望都存在。”


05

我想说的是,有些差距的确可以通过主动付出,主动努力来弥补,并且,这对于不少人来说,关键问题在于愿不愿意,以及能不能经得住别人异样的眼光。


学习能力存在差异的情况下,与他人拉近差距的方式之一,要么和群体一起清醒的努力,要么在一个群体中做一个清醒的人。清晰的认识自己与他人的差异,然后,做一个有点反特制的人。


所谓反特制可以理解为,大家都放松休息时,你再利用其中的一部分时间继续努力。【下班后】品牌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这个品牌主要做的一件事就是,带动更多的人利用下班后的时间,去学习以及做提升自己能力的事情。


——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往往来自于背后的努力。

 

——共同的时间里,大家都在努力,差距并不明显。


写到这儿,我想起《《狗十三》和我》一文中,菜头叔的两段话:


我得顶着大太阳走5公里,坚决抵御冰棍的诱惑,让他感觉到我对读书这件事情的态度是认真的,而且为了读书我甘愿付出代价,做出牺牲。在读书这件事情上,我父亲对我的态度与其说是骄傲或者满意,倒不如说是钦佩。放任我买任何我想看的书,其中有父母对子女的舐犊情深,但更重要的是尊重之情。而这种尊重,是我自己赢来的。我证明了我想读书这个欲求,值得他严肃对待。


……


《狗十三》也很清晰地表达了这一点:父亲对女儿的情感,从一开始的爱和愧疚,在女儿证明自己的能力之后,变成了欣赏和尊重,从父女变成了某种意义上的朋友。


这段文字虽然简短,却很有温度和力量。


是的,很多东西都得靠自己赢得,而有些差距,本质上也需要靠自己竭尽所能主动去拉近。

作者简介:张宗超,一位用力体验生命并努力传递更好的生活理念的年青作者,写人生规划、职场认知以及自我成长方法。不仅是一名新东方在线首届认证咨询师,擅长国内及出国考试规划;同时还是一位计算机办公软件高级应用授课专职老师。


不是习惯就好,而是不断开始

对生命最大的辜负,是没用力去体验它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作者授权

微信 | 1207910681  QQ | 2174314722

你可能感兴趣的:(普通高校的学生,如何拉近与清华北大学子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