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原则与改变

本文是学习了吴伯凡老师的《认知方法论》后的一些心得笔记。虽然没有第一时间购买吴老师的这门线上课,后期买来听后,收获颇多。

这是一个完整的课程,而不是一个零散的专栏。50个认知课题,打开洞察世界的50个维度,用一年的时间,让认知逐步提高和升级。

真正的改变只发生在原则里。

人的思维、行为和表达方式都受制于蕴含其中的原则,在原则没有发生实质性进化的情况下,能够改变的都是微乎其微。

很多人长期以来的工作和生活之所以是无意义的重复,是因为他们从未改变、优化他们的原则,甚至从未反省过一直在驱使着自己的思维和行为的底层逻辑是怎样的?

无数的0加起来还是0,0的巨量积累不可能实现从0到1的突破,所以一个人改变要从本质上改变,那就是原则。

人们生活、工作着就是在不断地犯着错误,都在经历着犯错的痛苦,即使看上去已经很成功。其实,都是在犯着一个简单而无意义的重复。

犯错误是人的宿命,人与人的差别只是犯错误的方式的差别。

世界上只有两种人,“正确的犯错误”的人和“错误的犯错误”的人。

前者总是能够持续的反省自己的行为原则,优化着自己的原则,实现原则性进化。

而后者则总是自觉无辜的犯错误,从来不与自己的简陋、粗劣的原则相处。

达利欧在《原则》这本书里提到,自己其实就是一个“专业的犯错者”,这里说的专业犯错者不是说犯错很多,而是在每次犯错过后,都能对错误有完整的、理性的、全面的反思,由此能够把错误转化为原则。

鉴别失败到底是不是成功之母,取决于是不是“专业的犯错者”。认识不到这一点,就只能过着依靠模糊、感性经验的生活,最后的结局是“好了伤疤忘了疼”。

把错误记录下来,把它变成原则,然后遵守这些定下来的原则,让自己发生改变,真正的改变。

原则是帮助人们发现最本质的问题,也可以叫做“对症下药”,犯错误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知道自己错在哪儿,知道错了又不肯承认,于是就会错上加错。

任何一种认知都要经历一定的痛苦。这也是为什么,从错误中学习、成长的速度会更有效些,但同时会伴随着阵痛。

不要总想着一劳永逸的事情,很多东西是要靠慢慢的积累,才能逐渐变成有效的认知体系。

处于不疼不痒状态下的那些认知或许有用的东两,其实,根本是没用的。只有通过清晰表述,不断遭遇认知痛感,由一个个痛感有节制的去接触那些东西,认知才能不断提升。

认知是认识世界的一种工具,目的始终是试图接近“真相”,保持自身的复杂和复杂世界之间达成某种“契约”。

认知、原则与改变,永远在路上。

你可能感兴趣的:(认知、原则与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