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的二律背反及原因

在破除虚假观念方面,康德提出了著名的“二律背反”。

二律背反这个词到底什么意思呢?

事实上在翻译时也有人翻译成“正反论旨”,英文是一样的字,antinomy。那么所谓“正反论旨”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你在做研究的时候,会提出一个正题以及它的反题。正反论旨就是要强调正题是对的,反题也是对的,最后两个都不对。

我们学过归谬法,就是当你要批评别人错的时候,先承认他是对的,然后举出许多事例来证明他是错的,这是归谬法。正反论旨等于是两个一起用,你有正题也有反题,两个都对,最后两个都不对。

为什么要谈这个?

因为所有过去用理性来思考宇宙人生的问题,所提出的观点都可以用二律背反的方式来加以怀疑和否定。我们就只举一个例子,譬如我现在提一个正题,说宇宙在时间上有一个开始,在空间上有它的限制,这是正题。反题呢?宇宙在时间上没有开始,在空间上没有限制,这是反题。现在就要证明正题、反题都可以说得通。

我们先看第一个,如果宇宙在时间上有开始的话,那么请问它开始之前是什么?你说它有开始,那开始之前还有不同的开始。如果你说空间上有它的限制,那么请问空间之外是什么?这不是问题吗?

再看第二个,如果你主张宇宙在时间上没有开始,那没有开始的话,我们如何去理解没有开始的一个宇宙呢?然后它在空间上没有限制,没有限制的话就是无限的,无限的空间我们如何可能去理解呢?所以,到最后结论是,你可以主张宇宙在时间、空间方面有它的限制,或者主张在时间、空间方面都没有限制,两个都对。两个都对的结论是什么?两个都错,为什么都错呢?因为那是人的理性在思考的时候所提出的结论。

康德为什么要这样做?他这样做的用意是告诉你,人的理性根本不可能去确定外在的事物是什么样的情况。

这几方面的问题经过康德的分析以后,你就会觉得我们以前听过许多哲学家的说法,结果发现什么?它们相互矛盾,最后是没有一个是可信的、可靠的。所以,所有过去哲学家争论不休的问题,康德全部把它搁置了,因为他们都还没有先去探讨人的认识是怎么回事。你还不了解人的认识能力和结构,就说你认识的世界是如何如何,到最后就陷入二律背反,统统不能成立。

人的认识结构到底如何?

在这个时候,就需要一点慢动作,就好像电影里面的慢动作。譬如说前面一辆车开过来,你立刻说这是一辆什么车,你这个立刻的反应事实上可以把它放慢。

康德说,任何一个认识的行动都是人的理性在做一个判断,而理性的判断分为四个阶段。从最外面的感性,我看到一样东西;接着到你本身的想象,这样东西是属于哪一类东西?然后再到知性,知性本身做个判断;然后理性再把它综合起来,说这是我在判断。我们这么简单的一个念头,说这是一辆车,在康德看起来,你要慢慢地一步一步分析。

这里先说一个最重要的观念,康德认为人只有感性直观。什么叫感性直观呢?我们要特别了解,直观这个字跟理性是完全相反相对的东西。直观不是理性,理性就不是直观。理性一定要使用概念,而直观是直接去掌握的。康德说:“人只有感性直观。”换句话说,我们接触外在的世界,一定要透过感性的能力;而感性的直观直接去掌握的话,那你想想看,你看到的东西是什么呢? 是要透过感性去掌握的,掌握了之后你能看到某些对象。这个对象事实上只能作为现象,而不代表你看到的东西的本身。

所以这里面就比较有趣了。康德的做法很简单,就是我在感性、想象、知性和狭义的理性四个层次,每一个层次都有两面。

感性有两面,外面给我的是混乱一团的资料或是质料,而我的感性能力本身提供一个普遍的形式。这样一来,外面的质料加上我主观的形式,配合起来才能形成一个被我认识的对象。我们现在讲的这都是术语,所以只好认真思考一下。

这个对象给我之后,我的想象力就设法把它去分类,根据我过去的经验、我所了解的一些东西,把这个现在掌握的对象分类,分到某一种想象的范畴。

接着再往上推,推给知性,而人的知性是作为判断的一个机构。知性就要判断,这是一辆车还是两辆车?这是什么样的车?是或者不是车?这个车是哪一种形态的?我们的知性在判断,也是一样,把我先天的形式加在你提供给我的一个对象上。

最后,判断再交给狭义的理性,理性再说我认识了一辆车。我一再提到狭义的理性,因为前面所说的四个阶段——感性、想象、知性和狭义的理性,都属于一个大的理性。人是理性的动物,整个的理性包括四个层次,才能去认识外在的东西。

什么是时间与空间

康德作为哲学家,最大的特色就是打破历代以来所有的对时间、空间的观念。康德说:“时间、空间是感性的先天形式。”这句话只好多想几遍了。时间、空间不是外在的,它是属于我主观的感性的先天的形式。它不是后天的,因为人类才有这样的时间、空间。

譬如说我们现在想一个问题,我们看到空间,会觉得这里好高,这里我跳不过去,但是有许多昆虫随便一跳就可以跳过它身高的几十倍那么高,而人类再怎么跳能够超过身高的一倍以上吗?不太可能。这说明什么?这就说明对于空间的一种掌握,人跟其他的生物不一样。

再看时间。人类对于时间的看法固然是有各种考虑,譬如放假的时候觉得时间过得特别快,一到开学了就觉得时间很慢了。所以换句话说,人类对于时间、空间的掌握跟其他生物看起来是不一样的.所以很多人就把时间、空间当作一副眼镜,等于人类戴上特定的时间、空间这样一副眼镜,看这个世界才是我们现在所真正看到的世界。换句话说,你看到的世界是经过你本身的形式加在上面的。


换句话说,先有空间或先有时间这样的观念,那个“先”并不是外在的先,并不是时间上的先,而是我们感性本身有这样的先天形式。换句话说,人类如果不存在,这整个的世界就没有所谓的“上下四方左右”或是“时间的连续发展”这两方面的现象。

如果没有人类的话,你现在把眼睛闭上,让所有人都把眼睛闭上,这个世界什么样子呢?只能用混沌一片来形容,没有什么上下左右四方的问题;也没有说一样东西存在,继续存在,延续一段时间,完全没有那个问题,这整个世界是一个混沌。

但人类出来之后,用他的先天的时间、空间的形式加在外界事物上面,让它看起来有一个空间的样子、时间的样子,这样一来的话,我们永远接触不到外在世界的本身。所以康德开始就区分两个词,一个叫现象,一个叫做物自体或者物自身,也就是所谓的本体。

为什么你只能认识现象?为什么我们强调你所认识的世界是能够被你认识的世界,而不等于世界本身?换句话说,没有人可以认识任何东西的本体——它本来的样子,因为你认识的东西都是经过你时间、空间的感性形式把它框起来,把它掌握住之后,才被你认识的,所以你只不过认识到你能够认识的东西,你永远认识不到物自体。

你可能感兴趣的:(康德的二律背反及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