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了凡四训》47

解读《了凡四训》,一起知命改命造命。

美好的一天把美好的祝福送给大家,祝大家一天好心情一天奇迹不断。和老师一起正诸先觉考诸古训,一起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一起习圣人之学过自在人生。感谢古圣先贤们的点滴骨血和老师的分享。感恩列祖列宗。

开经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意

警醒于光冥想

我是觉,这一切都是我创造的,这不是真的,这只是我做的一个梦而已。

我是觉,我是丰盛,我是快乐,我是无限。在我的梦里面,所有的人事物都是我创造的,我对他们无条件的赞赏与感谢,我对他们负百分之百的责任。

感恩我做了一个如此逼真的梦。天才的编剧,天才的导演,天才的演员,天才的创造。把我从无限的存在变成了有限的个体,忘了自己是无限的丰盛,无限的智慧,无限的力量,而觉得自己是匮乏的,渺小的,受限的,不足的,觉得这个梦是真的,梦里的人事物有力量,这真是一个天大的奇迹。

感恩我瓦解了这个模式并从中收回了能量,感恩我远离了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今天继续解读了凡四训,这一堂课开始呢袁了凡为大家介绍了十种行善积德的方法,

其实很简单,我们用一句话概之,也就是你良知光明的善都是真善,你良知光明的善都是真的在行善积德,如果良知不光明的就是假善伪善,

就是不必区分的这么清晰,因为袁了凡把它分为十条,但我们来一个一个的跟大家去解读一下这十条,

这十条呢也蕴含了很多的信息,就是在积善之方当中,袁了凡一上来就告诉大家有真善假善,半善满善,阴善阳善,给了八对,

那这八对讲完呢,他又跟大家讲了有十个具体的行善积德的方式,这十条就是刚才跟大家讲的,大家不要去死抠这个东西,

什么呢?十条概括为就一条,你良知光明,就是真的在积福报。良知不光明,你即使做这十条,你也没有给自己积福报,甚至可能是造业。

来看一下,袁了凡在书中是怎么讲的?随缘济众,其类至繁,约言其纲,大约有十。

随缘济众。这个地方大家首先要注意一个事情,什么呢?你行善积德是随缘的,你行善积德不要攀缘。随缘惜缘不攀缘,

行善也是啊,我们不只是说跟别人的关系。比如我和他之间的关系,和他之间的情感我要随缘,什么意思呢?

就是他喜欢我就喜欢我,他不喜欢我那就不喜欢我,这叫随缘,

但是我还惜缘。惜缘是什么意思呢?我珍惜这段情感,并不是说这个缘分呢我随顺我就可以无所作为,或者说不当回事,而是珍惜每一个缘,

因为都是因缘和合呀,每一个缘都是千百世的修行给自己带来的,

但是我不攀缘。不攀缘是什么呢?他爱我就爱我,他不喜欢我就不喜欢我,这叫随缘 惜缘 不攀缘,

但是在行善积德的时候也一样是随缘惜缘不攀缘。就比如说,你一直想放生,

那如果你今天到菜市场买菜,你看到很多的活鱼活鸡,都是现杀的,这个时候你是随缘济众的。

不是说你看到之后,你就让自己马上把这些菜市场的鱼,鸡全部买下来,然后放生,第二天又跑到菜市场,把所有的鸡,鱼买下来放生,你这叫攀缘,

那怎么来区分是随缘,是攀缘呢?就是知行是否合一,就是你内在的感觉如何?

如果说你去菜市场买菜,假如说你食素,你并不吃肉啊,你看到活鸡活鱼,你确实无能为力,你确实内在也没有这个触动,要去把它们买了放生,那就意味着这个鱼和鸡,他有这个缘。

他有什么缘?就是被别人买了,然后被宰杀了这个缘。你就不要去攀缘了,

但是如果说你今天去菜市场里买菜,你看到一只鸡或者看到一条鱼,你内在就特别有触动想把它买下来,想把它放生,或者想把它带回家,那你就做,这叫随缘济众,

所以你行善积德也不是攀缘呐,有的家人,就把行善积德做成了攀缘,什么呢?

就是说定期的买鱼放生,定期地买动物放生,好像定好初一十五的日子要去放生,这种行善积德叫攀缘,这种不是真的行善积德

你的行善积德一定是随缘不攀缘,一定是知行合一的状况之下,

所以你看袁了凡也不得了的,他说随缘济众啊,你缘到了,该你去救这个鸡,你就救这个鸡,

该你看到一个孩子掉到井里面,你要把这个孩子救起来,你就会看到,否则的话你就看不到的,你的良知会告诉你什么是缘,跟随他就行了,

这是跟大家说的第一个,就是袁了凡这个地方讲的随缘济众,

就再简单说一下,不只是你的情感,此时正在享受爱情,你要随缘不攀缘,包括你行善积德,也是随缘不攀缘,

缘到了,该你行善,良知会让你知行合一去做的,缘不到,不该你行善,就表示此时你看到那个物种,你看到的那个人,他有自己的业要消,

所以家人们,你不要修到最后,你说我一到菜市场看到活鸡活鱼,我没有去救他们,我是不是良知不光明?我是不是没有恻隐之心?不用听头脑的,听你的心的。

你真的看到他们之后,你很想去把它们放生了,还是用头脑来强迫自己呢?良知永远不会错,所以随缘济众啊,

这个地方跟大家说一下,袁了凡说随缘济众其类至繁,就是从种类太多了,

如果你想随缘济众,要做好事啊,要行善,那这个分门别类就太多了,捐款,修路,赈灾,包括捐助希望小学或者失学儿童,看望孤寡老人,太多了,

袁了凡说太多了,但是约言其纲,大约有十,就是简约说起来可以归为十类,就随缘济众,就是做慈善,这是行善积德了。

哪十类呢?第一,与人为善;第二,爱敬存心;第三,成人之美;第四,劝人为善;第五,救人危急;第六,兴建大利;第七,舍财作福;第八,护持正法;第九,敬重尊长;第十,爱惜物命。

一共十类,袁了凡把它归为了十类,这十类呢,他在后面会详细跟大家去讲,我们就一类一类的跟大家去讲,

先来看第一类,也是今天的主题,与人为善。

何谓与人为善?昔舜在雷泽,见渔者皆取深潭厚泽,而老弱则渔于急流浅滩之中,恻然哀之,往而渔焉;见争者皆匿其过而不谈,见有让者,则揄扬而取法之。期年,皆以深潭厚泽相让矣。夫以舜之明哲,岂不能出一言教众人哉?乃不以言教而以身转之,此良工苦心也。

这一段与人为善是什么意思?先来看一下与人为善的出处。

孟子曰:“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禹闻善言,则拜。大舜有大焉,善与人同,舍己从人,乐取于人以为善。自耕稼、陶、 渔以至为帝,无非取于人者。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

~《孟子》

这段话,就是与人为善这个成语的出处,也就是袁了凡讲的与人为善从哪里来呢?

与人为善这个词我们都知道,但是它不是我们以为的那个意思,

就是很多我们古圣先贤讲这个话,跟我们现在的理解是有差异,是有差别的,是有出入的,是不太一样的。

孟子的这段话,就是与人为善这个成语的出处,就最后一个词啊,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

来看这段话什么意思,跟大家去解释什么是与人为善?跟你想象的那个与人为善是不一样啊,

你想到那个与人为善,就是要面带微笑,要和蔼可亲对待每一个人,大概是这个意思了,与人为善要帮助别人,与人为善要对别人和颜悦色,要对别人满面春风,面带微笑,这叫与人为善,我们大部分人估计是这么理解的,

如果刚看到这个词,说你要与人为善呢,就是你要帮助别人做好事啊,你要成全别人,你要让自己对待别人的时候和蔼可亲呢,你不要在别人面前发脾气呀,我们通常认为这是与人为善,这是不对的,

来看孟子是怎么说的。孟子曰:“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什么意思?

孟子说,子路这个人,有人当面指出他的过错,他就会喜悦,他就会开心。

这种是什么境界?人告之以有过,你想想这个场景,

如果有人批评你,你还开心,你不生气呀。有人责骂你,你不难过,你不自卑,你不动气,你反而开心。这是随顺了呀。

这有点此心不动,如如不动,本自清净的感觉了呀,理解了吗?

子路到底有没有达到这种境界,我不知道,我还没有去很认真的看过论语呀,或者很认真的去研究过子路他是不是到达这种境界了,还真不知道,

但孟子这个话说的是什么意思?就是有人当面指责你,你不生气呀,别人说你做的不好,你不生气,别人说你长得不漂亮,你也不难过,别人说你能力不行,你还很开心,闻过则喜啊。

闻过则喜,这就是随顺呀,这就是随缘消旧业,不复造新业了。

随缘消旧业。有人骂我,这是一个缘,有人批评我,这还是一个缘。

当他骂我,批评我,闻过则喜,我是什么呢?我是法喜心,我是感恩的心,我是和平的心,那这个旧业就消了。

就是我身上的那个业障就被清除了,我不复造新秧,我不会再去给自己增加新的业力。

那不得了啊,比如说子路已经达到了一种我们讲的,让自己格物致知,达到本自清净的这么个状态了,就是疗愈清理达到那种本自清净的状态了,

我们格物致知,不就是要达到这个境界吗?此心不动,如如不动啊,闻过则喜啊,

闻过则喜,就是任何的过错,任何的别人对你的指责,你都是不动气啦,

你正因为动气了,你才格物致知呀,

所以闻过则喜这个词告诉我们,你闻过则喜,你就随缘消旧业,不复造新秧,你的命就会越来越好,你闻过则怒,你的命就会越来越差。

那如果是这么个说法,那子路的境界真的很高了,这是孟子说子路。

袁了凡后面还有啊,他又说谁呢?禹闻善言,则拜。拜而受教啊,拜而受教就是很谦虚的愿意听别人讲。

那禹就是尧舜禹的禹啊,禹听到善言则拜,这个善言是什么意思?

不是好听的话,不是奉承他的话,不是说禹你好英明啊,禹你好帅呀,不是说禹你好有能力呀,不是这个意思啊,

这个善是循理呀,那就是什么意思呢?禹听到真相,禹听到真理,拜而受教,这叫禹闻善言,则拜。

就等于说是两个,子路是闻过,子路是改过呀,子路是去恶呀,

大禹呢是为善,他闻善言,这就是王阳明说的为善去恶呀,

为善是循天理,恶是动气呀,去恶是把你的情绪给去掉,

所以可以来说,子路去恶,大禹为善。

这就是本自清静的感觉了,所以说这是两种境界呀,两种境界一个比一个高。

那这个呢还不够高,孟子还说了一个人,这个人是谁呢?这个人就是舜。

大舜有大焉。这个有应该是通假字又,有通又。又一部,又一个,就大舜又更伟大了,大舜又更不得了了,大舜又更进了一步,

尧舜禹的舜,就是舜帝比子路和大禹的境界还要高,他高在哪里呢?他后面说了一大段话。

善与人同,舍己从人,乐取于人以为善。自耕稼、陶、 渔以至为帝,无非取于人者。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

舜高在什么地方?就是孟子说的舜与人为善。

与人为善是什么意思?就是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这是什么意思啊?告诉家人们,这是度他呀。

这就是我们说的境界,比如罗汉是自度,佛菩萨是度他,明白吗?

自度,度他。也就是说子路和大禹是自度,子路闻过则喜自度,大禹闻善而拜自度。

大舜是与人为善,取诸人以为善,让大家向善,这个向善呢其实就是循理呀,让大家良知光明。

也就是说大禹和子路是让自己的良知光明,舜呢是教化众生,让别人的良知也光明,

舜的境界就更高了,自觉,觉他,觉性圆满,这就是佛呀,

“自觉”就是自己已经觉悟。“觉他”能够让他人觉悟。“觉行圆满”就是所证的果位,所明的道理已经究竟圆满。

阿罗汉具自觉之一,菩萨具自觉、觉他两种,只有佛具有三觉。

首先你要自觉,你自觉的状态就是我们说的子路闻过则喜,大禹闻善则拜,这是自觉。

那觉他呢,就是大舜干的事情了,大舜干的事情是什么?与人为善,就是让大家也都清静,让大家也都良知光明,让大家也都活在天理当中,这是大舜干的事情,这叫觉他,

所以我们都知道罗汉是自了汉。佛菩萨分好几种果位,罗汉是最低的一种果位,这叫自了汉,

自了汉是自顾自呀,只管自己不管别人啦,他管不了别人,他只能管自己,

他到了一定的境界,到了佛菩萨的境界,是自度度他,他自己在度自己的过程当中还去度别人,自觉 觉他 觉行圆满。

所以你看其实孟子说的子路大禹和大舜,就类似于佛法里讲的两种果位,就是罗汉和佛菩萨,

就是说大禹和子路是罗汉,大舜他是佛菩萨了,他不但自觉他还觉他,

我们现在很多家人无法觉他,比如说现在很多家人在修行是在自觉,我自己格物致知,我自己呢就让自己越来越清净,越来越法喜,让自己的人生越来越好,这是自觉,

到了一定的阶段,你会觉他,你会影响你周边的人,就是与人为善了,

就是大舜有大焉,善与人同。他呢会让别人认同这个天理,他会让别人活在这个天理当中,活在这个道当中,明白吗?

舍己从人,自度度他呀,自觉觉他,就这个意思啦,

乐取于人以为善。就是他已经现在达到了一种让别人从善的这么个境界,他现在是在度他,是在觉他,他的乐趣在这个地方,

他的乐趣不是闻过则喜,不是闻善则拜,他的那个乐趣是在觉他,

包括现在心想生也是呀,现在心想生对格物致知并不是很兴奋,就是如果我自己碰到一个烦恼,我自己格物致知我不是很兴奋,

我很兴奋的是什么?就弟子班的家人,他告诉我,哇,我今天又格物致知了,我现在又让自己获得了那种清净了,或者我拥有奇迹了,这个是我最开心的,这就类似于这里面讲的大舜,他乐取于人以为善,

就他最大的乐趣是什么呢?让其他人也活在天理当中,活在真相当中,是这个啊,就是自觉觉他,

所以现在对我来说最大的乐趣是这个,就是看到弟子班所有家人的成长,或者弟子班所有家人的自在或者解脱。

自耕稼、陶、 渔以至为帝。就舜他自己做过渔夫,做活农民,到最后做了帝王。

无非取于人者,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

与人为善就是帮助别人,帮助别人干嘛呢?都活在善当中,这叫与人为善,明白了吗?

与人为善就是助人为善,就是帮助别人活在善当中,这叫与人为善,

所以与人为善,不是说我们跟别人在一起要变成老好人,与人为善,不是说我们跟别人在一起要笑脸相迎,我们跟别人在一起要让别人开心,不是这个意思,

与人为善是帮助别人活在道当中,这个善是天理呀,循理呀,与人为善是帮助别人活在真相当中,帮助别人明明德,帮助别人良知光明,这叫与人为善,

所以这是孟子说的那个大舜,到最后给了个总结,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

君子最大的成就是与人为善。你看看这跟佛菩萨讲的是一个境界,就是度他呀,度众生啊,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发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是什么?就是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我皆灭度之,而令入无余涅槃。

就是不管你是什么众生,我都要度你,让你无余涅盘。

无余涅槃就不是有余涅槃了,就无漏了,就让你就能够彻底解脱,超脱了,是这样的,

所以在金刚经里讲,真正的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的人,他是干嘛?他是要度众生的,就是佛到最后的境界,一定是度众生。

只有阿罗汉他才不度众生,阿罗汉他是自了汉,只顾自己呀,

但到了佛菩萨的境界,他一定是自度度他,自觉觉他觉行圆满,

就是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就这个意思啊,

你看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君子是什么?我们一直在讲的,不知命无以为君子。

君子是悟道的人,君子类似于佛教里讲的佛菩萨了,君子他不是那种遵守社会礼仪规范,有礼貌有礼节的人,

君子是知命的人,知天命的人就是悟道的人啊,明明德的人,明明德的人是悟道的人,

他最大的乐趣是干嘛呢,他最大的乐趣,最大的快乐是与人为善。

就是帮助别人都明理,帮助别人都良知光明,帮助别人都活在道里面,天下大同啊,所以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明白了吗?

这就是我们讲的与人为善真正的意义是什么?真正的意思是什么?

真正的意思就是自度度他,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这叫与人为善。

因为你觉他才能让他活在天理当中,才能让他活在道里面,才能让他良知越来越光明。

这是与人为善的意思,跟大家解释了一下,所以君子真正干的事情是与人为善,但不是你以为的帮助别人,

帮助别人不是与人为善,是帮助别人活在道里面才叫与人为善,帮助别人良知光明才叫与人为善,帮助别人活在天理当中才叫与人为善。

你看袁了凡后面举了个例子,举的也是舜的例子。何谓与人为善?昔舜在雷泽。

雷泽是现在山东菏泽的某个地区,就是大舜在雷泽这个地方就打鱼啊,就是靠打鱼为生

见渔者皆取深潭厚泽。就见那个打鱼的人啊,都争相的前往那个水深的地方,就水深身这个地方鱼多嘛,鱼也大,就是大家同样的劳动成果,会有更多的这个收获,就大家都争相前往鱼多的地方,

而老弱则渔于急流浅滩之中。就是老弱病残的人,他们因为争不过嘛,就争地盘,这个很好理解啊,大家都一窝蜂的往那个鱼多的地方抢争,那你老弱病残你就争不过呀,争不过你就只好去到没人跟你争的地方,那就是急流浅滩。

那激流浅滩鱼就少,这个可以想急流里面就没有那么多鱼,水深当中鱼就多。

恻然哀之。舜呢就恻然哀之。这就是良知光明,舜不是说跟着一块抢,舜是同情可怜那些老弱病残的人不能在深谭当中去打鱼的,

所以问问你自己,我们有过这种现象没?我们都喜欢争抢啊,大家一窝蜂的去抢,比如有的报道,可能在路边自己的运输粮食或者运输水果的车倒地了,大家都争抢往自己家里拿呀,不是帮助人家把东西拾起来啊,人性的贪嗔痴慢疑呀,贪婪,

这个东西就说明舜他良知是光明的,这个不是跟舜没关系,因为舜也是在打鱼的,这就是随缘济众啊,舜没有攀缘,

如果舜不打鱼,他是从这路过,他看到之后,他可能就过去啦,也就是说这个事情可能他就不管啦,良知可能告诉他,这个地方你不需要插手,

但问题是舜也是其中一员,舜也在打鱼,他跟这些人就是朝夕相处,他们生活在这个地方,这时候舜就无法置身事外,

那这个时候就看他良知光不光明的。良知不光明的年轻人,就会洋洋自得,哎呀,我今天又打了几条大鱼,我今天又怎么怎么样,明天我再去抢个好的位置,甚至说我们商量对策,我们几个人搭成一伙,我们几个人结成一个帮派,我们去霸占某一个地方,

但是舜他良知光明,他就有恻隐之心,所以王阳明说无恻隐之心,亦无良知可致矣,

如果没有诚爱恻怛之心,也就不用致什么良知了,所以你一定会有恻隐之心的,

所以正因为舜他良知光明,他有恻隐之心,所以呢他恻然哀之,他就同情这些人,

也就是说见到老的人他就想帮助,见到弱的人他就想呵护,是这样的,所以问问你自己

往而渔焉,见争者皆匿其过而不谈,见有让者,则揄扬而取法之。

这舜呢他就做了一件事情,什么呢?他去打鱼啊见到有人争,争这个深潭厚泽这个地方,肯定要抢占位置了,哪个位置打鱼更好,舜呢就像没看见,你们就只管争,见争者皆匿其过而不谈,我就当没看见,藏匿就当没看见,

见有让者,则揄扬而取法之。但是如果偶尔的看到有人互相谦让,说,这个地方你来打鱼吧,这个地方给你啦。

舜呢就借机揄扬取法之。揄扬就是到处宣扬,就是公开表扬,

就可能在打鱼的那个地方,大家都在这个深潭当中,舜可能就开始当着大家的面,可能就高声去表扬这样的人,就让大家去效法了,这是什么?隐恶扬善,这个也很重要。

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而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

~《中庸》

来看这一段中庸当中的话,相当于是孔子在表扬舜,孔子在歌颂舜。

我们前面那段话是孟子在歌颂舜,就是孟子跟大家讲了,什么叫与人为善?

与人为善,王阳明给了一个很明确的定义了,为善去恶是格物呀,

与人为善,为善是什么?为善是循理呀,这是王阳明给了一个很明确的定义,

我们讲阳明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所以为善是什么?也是王阳明说的,善是循理,恶是动气呀,

所以与人为善就是帮助别人活在天理当中,帮助别人活在天理当中,就是帮助别人良知光明,

所以真正的与人为善,是助人良知光明,就是自觉觉他觉行圆满,

那我相信将来很多自在大学的家人也会走上与人为善这条路的,

那来看孔子就是对大舜也是极其认可的,说什么?舜其大知也与。

舜的良知啊,是极其光明的,舜的良知是很光明的,他怎么光明了?

舜好问而好察迩言。迩(er)就是潜进的意思呀,就是舜他喜欢听别人去讲,他喜欢收集别人的意见,而且能从你潜进的话当中,他们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他知道要怎么做,

就是你的话虽然说得很浅显,因为你的良知不光明,你说的好多话都是人欲,就是不是天理的话,你的这个话就很浅薄呀,但是舜能发现这背后的东西,然后隐恶扬善,

隐恶扬善,就是刚才袁了凡讲的什么呢?就是当舜看到,就是见争者皆匿其过而不谈,见有让者,则揄扬而取法之。这就是隐恶扬善了,

这是看到有人在争夺位置,在争夺这个打鱼的好地方,这个舜就当没看见,

但是看到有人是在互相谦让,舜马上开始宣扬,去表扬,让大家有一个效法的对象,是这个意思啦,所以能隐恶而扬善,

因为舜他能发现,因为他良知光明,他知道什么是真善,什么是假善,他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他把那个善去宣扬,把那个恶去隐藏,

执其两端,而用其中于民。两端就是善恶,就是舜他知道善和恶的两端是什么,但是用其中于民,

用其中于民是什么意思的?跟着良知走,中就是良知啊,中就是天理呀,中就是那个道

所以呢舜他知道善和恶的两端,他知道这个事情我们会有二元对立的区分,但他不用自己的头脑来做,他用道来做,

良知让他怎么干他就怎么干,所以孔子就感叹这就是舜了,这个话大概理解了吧。

举例说明为什么要隐恶扬善,让大家更理解为什么要隐恶扬善。

现在社会媒体资讯很发达,现在社会应该做一件事情就是隐恶扬善,什么呢?就是哪个地方发生爆炸了,地震了海啸了,哪个地方发生命案,哪个地方发生抢劫了,谁不孝顺了,哪个地方去对薄公堂了。其实这些东西是不要去报导的。

其实这些不要在新闻媒体报纸网路平台去大肆宣扬的,这不叫隐恶,这叫扬恶。理解吧

而要扬善。比如说雷锋精神,比如说助人为乐,比如说父慈子孝,比如说就是各种各样的好事情,隐恶而扬善,这叫隐恶扬善,这是很重要的,

因为你隐善而扬恶,你这种好的事情你不报导,就是我们做了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呀,这是人性,你这种所谓的良善你不报导,你天天报导那种社会的负面新闻,你会导致别人的信念系统加剧,

所以很多人为什么害怕呢?他出门就怕碰见坏人,他坐出租车就害怕这个出租车人品不好,就是看到有人给他搭讪,他就怀疑这个人图谋不轨,他看到有人给自己提供帮助,他就觉得他是不是有企图。

就是因为这个社会的报导,导致你的信念系统,你信念系统,你就会觉得这个社会不安全,这个世界到处都是坏人坏事,或者人心都是恶的,

那它会导致你什么?你的频率降低。就是因为我们说的,每一个念都是一个震动啊,那你这个震动就比较低,

因为你充满了害怕,充满了恐惧,充满了担心,这个时候你的命就不会好,

那一个人的命不会好,两个人的命不会好,三个人的命不会好,就是社会大众的命不会好,因为大家都在担心,

都在担心出去碰到坏人,都在担心社会的风气不好,都在担心千万不要救助摔倒在地上的老人,你很容易被碰瓷,所以好人好事就越来越少,所以冷漠就越来越多,

这是违背了道的,你知道吗?所以真正的道是隐恶扬善,明白吧,

那就包括我们自己这个小团体吧,就是我们自己成立这个弟子班,为什么不让大家谈问题?隐恶呀。

为什么让大家分享奇迹,分享收获,分享成长,扬善啊。

隐恶扬善,就是说你在弟子班里面,你天天在扬善,你天天就活在这种正的信息,正的信念,活在正能量当中,你的人生就会越来越好,

但如果在弟子班里面,你天天讨论问题呢,你天天说你的不如意,你天天说社会对你不公平,你天天谈你的困难,那就是在扬恶,就不是在隐恶了,

也包括我自己吧,我也在课程中我也狮子吼,我也杀无赦过,但是我从来没提是什么事,我也从来没提是因为谁。

我说我杀无赦,有七八个人了吧,要么就是从我的通讯录里删除了,要么就是他自己不听课退课了,我没有主动劝一个人退课,没有,等于他们自己都不听了,

但是我从来没说过他是谁,我也从来没给大家详细讲过是什么事,就是我们之间发生了什么样的恩怨情仇,没有,

我只是简单说了一下,如果你破坏这个道场,那我就杀无赦,只是简单说过这样的,

但是从来没讲张三李四王五,张三是怎么因为一个什么事情,李四是因为什么事情,王五是因为什么事情,从来没怎么讲,只是跟大家讲有这么个事情而已,隐恶扬善,

在奇迹群里也从来不讲这些,在弟子班更不讲这些,讲的全是奇迹,讲的全是成长啊,收获呀,隐恶扬善啊,因为良知是这样的,

良知不会让你天天谈论那些负面的东西,你良知光明,告诉大家,你不会天天谈论谁家着火了,谁家离婚了,谁家打孩子了,谁家考不上大学了,哪个地方地震了,你良知光明,你不会谈这些,

你谈的全是,谁又成长了,谁他又变化了,谁他又有收获啦,谁他人生自在了,谁他越来越好了,你谈的都是这些,隐恶而扬善,明白了吧,这是舜隐恶而扬善。

所以自在大学的家人们将来也是啊,你对你的孩子,对你的家人也是这样隐恶而扬善,

你的那个恶,就格物致知就好了。就是老公让你生气了,你并不跟他吵架打闹,自己就格物致知,这就是隐恶了。

孩子不好好学习,你并不把孩子训一顿,你也不是到处跟别人去讲,我孩子怎么就不好好学习,你自己对自己格物致知,这就是隐恶了。

你破产了,也不是到处宣扬,像祥林嫂一样,到处去讲我破产了,不是,你自己格物致知,这就是隐恶了。谁都不知道你格物致知是在干什么。

扬善呢,呀,我又有奇迹了,我今天又看电影啦,我今天又踏喜悦之道了,我今天又知行合一了,我今天又逛街了,我今天又有个人送小礼物了,

别人可能会想,你还欠着债呢,你还有心情看电影啊,你孩子不好好学习啊,你还因为自己得了个小礼物,还沾沾自喜啊,你老公不回家呀,你还天天说自己今天逛街又买了个好的衣服呢,

那是他不懂,你明白吗?隐恶格物致知,扬善知行合一。

所以说到底都一样,隐恶为什么是格物致知?多简单,就是刚才我们讲的,孩子不学习,你不到处宣扬啊,你只是自己对自己下功夫,格物致知,这不就隐恶了吗。

老公不回家,你也不再找你的闺蜜诉苦了,你也不再找你的闺蜜絮絮叨叨了,而是自己在家格物致知,这不就隐恶了吗?

就你动气了,你就自己格物致知。扬善呢?你自己知行合一呀,

你说我今天看个电影好开心啊,或者你表现出来的就是你很喜悦,你知行合一,一会看电影,一会散步,一会儿逛街,一会看书,就是别人会觉得,这个人怎么过的这个样,隐恶扬善,

这就是用其中,隐恶扬善,就是活在道里面,我们大家也要这样啊,

真正的隐恶扬善就是格物致知,知行合一,舜也是这么干的。

期年,皆以深潭厚泽相让矣。期年就是第二年,就一年以后,大家都互相谦让了,大家都把那个所谓的好的位置让出来,互相谦让了,民风就改了,这叫不言之教啊,

夫以舜之明哲,岂不能出一言教众人哉?乃不以言教而以身转之,此良工苦心也。

这个地方也说了,就是我们说的舜,那个袁了凡说舜啊,他是一个明哲,

明哲就是说舜是悟道的人,舜是个良知光明的人,

舜他良知光明,他不能用言语来教化大家吗?岂不能出一言教众人哉?就是这个意思啊,

舜把大家召集在一起开个会,舜就我告诉你们这些年轻人啊,你们应该怎么样怎么样怎么样,应该去尊老爱幼啊,不要到深潭中去抢啊,把深潭让给那些老弱病残啊,你们到激流浅滩啊,可不可以这么开会来说呢?你觉得会有用吗?

就是我们古圣先贤,都知道这是没有用的,所以袁了凡说,舜是个明哲的人,舜是悟道的人,

那他为什么不用言语来教化众生呢?而是不以言教而以身转之。

就是我不用语言来告诉你,我不是来给你说教,我是用我的身体力行,来教化你。

怎么身体力行来教化呢?我们来看两段我们古圣先贤的教诲呀,他说这是此良工苦心也。来看看我们古圣先贤怎么讲的。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论语》

这是论语中的一段话,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你看这就是舜了。他不用言语来教人,他以什么呢?身来转知。

孔子说的其真正。身正是什么?我们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身正在于心正,心正在于诚意,诚意在于致知,致知在于格物,所以心正你一定是良知光明的,你身正你一定是良知光明的,

我们怎么才能做到身正?我们说身正不怕影子斜,这个身正怎么来正?标准是什么?百个人百个标准的,我身子很正,

你身子很正,不是说你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不是说你不偷鸡摸狗,而是说你的良知光明吗?

你良知光明是真的身正,就是你的心是清净的呀,你的心是法喜的,这是真的身正啊,

也就是身正在于心正,心正在于诚意,诚意在于致知,致知在于格物,格物在于为善去恶。

那就意味着如果你身正,你良知光明。你良知光明身就正,你良知光明就是你内在心是清净的,不管怎样,你都内在心清净,这个时候不令而行,这就有意思了,

为善去恶是格物呀,格物就是不令而行呀,我们一直讲,格物你想把外在这个不正的事情给正过来,

比如舜,大家都抢有鱼的地方,舜要把这个事情给正过来,让大家不要都去抢那个有鱼的地方,大家去互相谦让,怎么来格呢?

去说教是没用的,只能为善去恶,为善去恶就是格物致知,格物致知就是身正,正心修身啦,就是正心正身啦,

这个时候物就格了,外在的那个争执就没了,大家都互相谦让了,

这就是我们讲的,你的孩子不好好学习,你不用跟孩子去说教,让他听你的去好好学习,你做不到,

就是言教,你通过你的言语来教导他,用言语来教他,他是不会听的,你这个时候只要身正,不令而从。

就是你身正,你不需要让他去好好学习,他就会自己好好学习,

身正你必须是格物致知,为善去恶,也就是让自己良知光明。

你想经营你的企业,让大家都各负其责,各司其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怎么办呢?

你不需要让自己每天跟大家上课,就是跟大家讲,你们要努力工作呀,你不努力工作,我就怎么样,不需要。

你只要身正,不令而从。大家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大家开始很认真地在自己的位置上去工作,就是适合的人就会留下,不适合的人就会走掉,更适合的人就会来到,这叫不令而从。

就是你不需要对你的企业天天去想着教育这个,天天去帮助那个,天天去开导这个,不用,

那就意味着你的良知光明,你本自清净,这叫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叫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说的是一个意思呀,

包括你说你欠债,怎么让这个债务翻转,其身正,不令而行,就是如果说你能让自己身正,就是你格物致知,良知光明,不令而行,你就是不想任何的办法,你的债务都会自行解决,明白吗?

所以他说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我们多少家人都是这样的,那句话不是很经典吗?不写作业的时候母慈子孝,一写作业鸡飞狗跳。

为什么?因为这个妈妈身不正。我再说一下,这个身不正,不是说这个人道德败坏,不是这个人偷鸡摸狗,不是这个人不以身作则,不是这个意思啊,不是说他自己作风有问题,

这个身不正,指的是心不正,心不正指的是意不诚,意不诚指的是良知不光明,良知不光明就是情绪太大了,没有为善去恶呀,这叫身不正啊,

所以你看孔子说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就意味着如果你良知光明,你的孩子不好好写作业,

你这个时候充满了情绪,你跟他吵 闹 打,你跟他苦口婆心的教育,虽令不从。

即使你做了很多的工作,他都不会改变,他都不会听。

你一样的在企业当中经营你的企业,你面对着很多员工,这些员工让你生气,让你苦恼,让你纠结,

你采取了各种各样的措施,每天是教育,每天跟他们谈心,每天跟他们说教,但是你内在充满了各种各样的情绪,其身不正啊,良知不光明啊,虽令不从,

即使你天天说,天天出去,天天发号施令了,他们也不会听你的,不会变的,因为他们都是你的镜子呀,内在决定的外在,外在是内在的一个投射呀,

所以你看孔老夫子讲的多好,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那你想虽令不从吗?如果你想虽令不从,那你就不要去格物致知,

但你一旦格物致知,你就会不令而行。所以这多重要的事情啊,还有比这更重要的吗?我觉得没有比这更重要的了。

这就是孔子说的,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不令而行呀。

天地位焉,你各个事物归位了,孩子该写作业就写作业啦,老公该回家回家了,员工该工作工作啦,同事之间该融洽就融洽了,

但如果你不致中和呢,天地不位焉,万物不育焉,你就虽令不从呀,

所以各位妈妈们,就看弟子班分享,有很多孩子上初中的,上高中的,也有上小学的,就是为了孩子操碎了心的,为了孩子的学习呀,我的孩子不写作业玩游戏呀,我的孩子就是让我各种的不满意,各种的纠结。

你现在明白了吗?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你说我作为妈妈,我怎么可能身不正呢?你身正不正,问你动不动气。

你动气就身不正,你不动气就身正。就是你闻过则喜,闻善而拜吗?你能够做到如如不动吗,本自清净吗?你能够做到法喜吗?

就是你能够对孩子的未来,你有担心吗,你对孩子的未来有各种各样的恐惧吗?

那你就是身不正啊,你就是心不正啊,你就是良知不光明啊,

这个时候你对孩子的各种的说教,对孩子各种的苦口婆心,虽令不从。孩子不听,他不改。

但是如果你心正,你身正,你没有了贪嗔痴慢疑,你内在总是法喜的,孩子怎么样你都开心,孩子怎么样你都觉得快乐,其身正,不令而行。

你良知光明了,即使你没有跟孩子说,你要考虑你的未来呀,你要好好写作业呀,你别玩游戏啦,你别让自己天天堕落了,你发现孩子变了,这叫不令而行,你知道吗?

告诉大家。人生最重要的秘诀就是两个字,快乐。

孩子呀,他一生,他能取得多大成就,跟他有多快乐,直接成正比,

我昨天在弟子班也说了那个,就是有的家人他对于听课呀,他有点着急,他觉得我都得听懂啊,听不懂,我觉得我就可能耽误了,我觉得就怎么样了。告诉大家,你是本末倒置了,

本是良知光明,末是良知光明之后,你必然会具备的学识。

本末倒置是什么意思?你光想具备学识,你良知不光明,你具备了那些学识根本没有用

如果你良知不光明,你具备了那些学识啊,就是你说我具备了很多知识,我有了很多的技能,告诉你,对你人生没多大帮助,

有多少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的人,生活不如意的?我们曾经讲过一堂公益课,这个世界上到处是充满才华的穷人,

这个世界上到处是充满才华的穷人,就是因为良知不光明啊。

良知不光明,你学再多的知识无用的,明白吗?你良知不光明,你学再多的知识,他只是个点缀而已,

你良知光明了,告诉大家,你该学什么知识,你自然就会学,良知会让你学,你该知道什么你自然就会知道,良知会让你知道,

而作为孩子来讲,他如果良知光明,就是永葆赤子之心,就是快乐。孩子越玩耍越开心,他越是赤子之心,他越是良知光明。

他越是拘谨,他越是严肃,他越是成熟,他越是小人说大人的话,那就是良知越来越不光明了,

他可能很有条理,他可能很会安排自己的时间,他可能很会说话,但是呢他已经泯于众人矣,

他就不会让自己活出自己的天赋才华,所以天才是玩出来的,明白了吗?天才是玩出来的,天赋才华是玩出来的,

所以亲爱的家人们,就是如果你在教育孩子呀,你让自己身先正吧。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身正不正,就看你良知光明不光明。

你良知光明。你的孩子,你天地万物,你一个个人际关系全部都顺滑了,

你良知不光明,累死你,你天天鸡飞狗跳。

这是跟大家分享的,刚才最后说的那一段呢,就想告诉大家,其实孩子的成就很简单

现在问问你自己呀,你辛辛苦苦几十年,现在发现你想追求两个字叫快乐,

问问你自己,很多人来学灵性,为什么学灵性?快乐丢了。

他辛辛苦苦几十年,追呀追呀追呀,追学历,追哪个大学,追哪个专业,追哪个职务,追哪个人,追哪个财富,追哪个数字,

追了几十年他突然发现他不快乐,他突然发现他不开心,他突然发现他不幸福,

现在倒回来了,干嘛呢?我怎么幸福?我在拿我的钱,我再拿我的时间,我在拿我的经历,去寻找幸福,去寻找快乐,去寻找开心

我们是不是都走了这么一条路?我们小时候很快乐,

我在上初中的时候都很快乐,上高中开始不快乐,一直不快乐到2015年,中间当然也有短暂的快乐,但是长期的不快乐,为什么?

追。追名,追利,追权,追钱,追情感,什么都追,到最后呢,发现不快乐。得不到不快乐,得到也不快乐,

导致了什么呢?重新开始寻找快乐在哪里,我要把它找回来,什么是快乐,什么是真的快乐,什么真的幸福,

找来找去,发现,哦,原来像小孩子那样就行了,原来我小时候那个才是人生的真相。

那我们是不是很多家人也走了这么一条路呢?你想让你的孩子也这么走一遍吗?

他现在很快乐,结果呢在你的谆谆教导,在你的不断的管教之下,他越来越不快乐,越来越迷失了自己的本性,

等到他40岁,或者他30岁,他自立了,他开始不受你的管教了,他自己有了自己的时间,有了自己的财力,有了自己的空间的时候,他又开始寻找快乐,他又开始花好多钱,家排呀,沟通啊,佛法呀,

承受到很多打击,他又开始寻找快乐在哪里,他找来找去发现,哦,原来我小时候那个才是。

所以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所以告诉大家,人生就两个字,快乐。

人生就一个,玩耍。越玩耍,越成功,越快乐,越成功。越严肃,越不成功,就这样的

这是今天跟大家分享的内容,还有很多内容没讲完,就是我准备了一些资料,今天没来得及讲,下一堂课吧。

就是跟大家说的,这个信息量会比较大,因为它牵涉到,我们很多古文,但是没关系,我们一个个跟大家去分享吧,

还有一个就是关于善和恶呀,现在大家要统统归结在王阳明那个地方,

你只有理解王阳明说的那个善和恶,善是循理,恶是动气,你很多古圣先贤的教导你都能明白了,

如果你不能明白善是循理,恶是动气,你对很多古圣先贤的教导理解不了,

因为这个概念的一个差别呀,天地之差,

我告诉大家,很多人我可以说99.99%的人,他在解读古圣先贤的时候,他说的善不是循理,他说的恶不是动气,

其实王阳明已经公开的讲了,善是循理,恶是动气,

可是我们很多人并不认可王阳明,但至少我们自在大学是一生俯首拜阳明的,

所以呢你要明白了,善是循理,恶是动气,善是良知光明,恶是良知不光明,

很多孔孟的这种教导,你就豁然开朗,你就突然明白,夫道一以贯之。

今天的课程就到这个地方了,谢谢大家,爱大家,祝福大家。

你可能感兴趣的:(解读《了凡四训》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