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是为了不教

李士金古代文学课堂教学改革生态述论 [1]

       ——教是为了不教

        刘佩杰 李士金 恽琳雁 李佳敏 刘杨 殷楚

摘 要:一、学术批评引入课堂,以批评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为例,有学术价值;二、课堂教学改革生态实录,保持学生文字原貌,具体形象生动,为学界研究中国高等教育现状和历史、学生学习心理等提供真实史料;三、以传承圣贤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高等教育之本质目的。 

关键词:教学改革 生态 圣贤文化

 学术批评引入课堂:以批评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为例

 袁编云:“先秦说理文的论辩术,由《墨子》开始,逐步走向成熟。《墨子》采用了类比推理、归纳推理等逻辑方法。其论辩中的逻辑思辨色彩,对先秦说理文的定型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但墨家重质轻文,《墨子》文章质朴无华,缺乏文采,不够生动,从而使其论辩文虽逻辑严谨,文学意味却不浓。《孟子》的论辩文,在逻辑上也许不如《墨子》严谨,但却更具有艺术的表现力,具有文学散文的性质。” [2] 上文云“《孟子》的论辩文,在逻辑上也许不如《墨子》严谨,但却更具有艺术的表现力,具有文学散文的性质。”只是胡乱下结论,凭什么说《孟子》论辩文“不如《墨子》严谨”?难道比《墨子》更具有表现力便导致了“不如《墨子》严谨”?袁编武断的结论数不胜数,比如云“后来统治了我国两千多年的标准书面语,在《孟子》那里已经成熟了” 。什么是“标准书面语”? “标准书面语”“后来统治了我国两千多年”这像话吗?袁编意思是说:《孟子》作为“标准书面语”,“已经成熟”,但即使真的如此,能够“统治了我国两千多年”吗?何况在两千多年的漫长岁月中,“标准书面语”能够总是像《孟子》语言那样“成熟”而一成不变!2015年,李秀华发表“袁编《中国文学史》教材研究综述”一文。该文云:质疑声中,以翁其斌、李定广的《“守正出新”兑现了吗——对袁行霈编(中国文学史>之学理批评》和黄钧的书评《试评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二版)》这两篇文章最为激烈。黄钧认为,作为一部严格的专业基础课教材,必须将错误减少到最小程度,尽可能不犯知识性、常识性和原则性错误。在他看来,袁编《文学史》在这方面做得也不够好,故书评的第二部分他用详尽的材料和严谨的分析指出了袁编《文学史》17处明显的错误,以及文学史年表中存在的明显错漏。[3]

教是为了不教 ——李士金老师教学感想

 印象中文学史的课堂是这样的:老师在讲台上神采奕奕的讲课,但是台下却是这样的众生相:前排的几个同学会认真的听讲,做笔记;中间的同学玩着手机,并且互相谈论着八卦;有的同学在睡觉,有的同学干脆就不来了。曾经我以为这就是一般大学的课堂。但是这个学期,我上了李士金老师的古代文学史课,我改变了我的想法。李士金老师的课堂以培养我们的“十大能力”为目的,以学生自主制作课件并上台讲解为教学方式,以汉英结合的语言和诙谐的话语,给我们上了一节又一节别开生面的课堂。李士金老师的课堂并没有什么“特别”,他只是让我们认真地钻研学问,提出独特的见解;李士金老师的课堂并没有什么“特别”,他只是看到我们讲解的不错时,他会非常激动,非常开心和欣慰,看到同学不认真时,他又会非常忧愁;李士金老师的课堂并没有什么“特别”,他只是会一直鼓励我们,当我们讲解结束后,他都会说一句,很好很好,并且极力的捕捉我们的优点,提出我们的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李士金老师的课堂并没有什么“特别”,他只是一心为学生着想,培养我们的能力,提高我们的鉴赏能力,锻炼我们的胆量,并且想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锻炼的机会;李士金老师的课堂并没有什么“特别”,他只是那么的特别。上完李士金老师的课,我发现,原来大学课堂也是可以一节课都不看手机的认真听课的,原来古代文学史也是这样有趣和值得回味的,原来我对一段文学史一个人物也可以做到这么的熟悉,因为自己认真地钻研了他,并且查了很多相关的资料。我还发现,自己在哪些方面欠缺和不足。叶圣陶先生在教育方面曾经说过“教是为了不教”,我觉得李士金老师很好的践行了这一个理念,他也许一节课并没有给我们讲过多少课本的知识,甚至让我们脱离课本,但是他锻炼了我们的能力,让我们知道通过自己也能掌握好一方面的学问。茫茫人海,再次相遇,心知感恩。我虽然也想讲课却不是会主动申请讲课的人,安排到我,我就一定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完成到最好,对自己而言的最好。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样的上课模式让我不得不上去讲课,从结果上来说是好的。从找材料到自己思考再到制作课件最终进行讲课,这样的过程很有价值。这种上课的模式是有优点的,就是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课程中,也能找自己感兴趣的部分做,比如我第二次讲课讲的三国郭嘉就是我自己感兴趣的部分,所以操作实施的过程是开心的。每节课的信息量也都是非常充足的。当然还有最后的考试范围也是我们自己整理,会加深自身对知识点的整理,会增加学习效率。对于这种上课新模式的建议:讲课的部分可以采取班级推荐和自愿相结合的方式决定由哪些同学来讲课,这样上课的效率会比现行模式高一点。考试范围知识点的整理,就让全体同学加入保持现有的模式,因为关系到考试,所以即使不愿意讲课的同学也会使自己尽最大努力整理到最好,也得到了锻炼,就结果而言,对全班同学也是好的。(刘佩杰)李老师把课堂还给学生很好,但是作为学生我还是更多的想听老师的见解和观点;任务分配到个人致使只有在准备自己的知识内容时比较用心;老师和学生平等的交流的学习氛围很好。(刘杨)在古代文学史课上,老师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充分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去。(殷楚)这学期的古代文学史的课程让我觉得受益匪浅,与以往的课程不同,采取了让学生备课讲课的形式,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中,这真正是让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我认为这学期的课程真的让每一位学生都有上台讲课的机会,让每一位学生都能自己掌握主动权来讲解自己学习到的内容。而老师也会在一旁提醒,有错误的地方会及时纠正。这个课程让每个学生深入去学习自己所要掌握的内容,让学生真正掌握学习知识。而每位学生所学习的知识点不同,在课堂上就能让学生将自己所掌握的知识进行交流,增长其他同学的知识点。也可以从中及时发现自己的错误并进行纠正。而且我们是师范班,这样不仅可以提高我们自己备课的能力,也能增加锻炼我们讲课的机会。但是,我认为这样安排课堂,时间上会有些紧迫,一学期下来,全班每个学生能够参与讲课的机会基本只有一次。所以我认为还是要让学生注意自己讲课的时间,能够控制在五分钟左右,这样就要求大家讲课的内容简短而重要。在时间上让每个同学多一点上台讲课的机会。或者也可以几个同学分为一小组,一个小组作一个课题,这样每个同学在组内分工。讲课时可以让同学讲解自己学习的部分,这样时间上可以比较宽松,而每个同学上台讲课锻炼的机会也可以多一点,并且每个学生深入探讨的知识点又能够增多一些。(恽琳雁)

结束语:担负起传承圣贤文化之神圣历史使命

 文化传承关系我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关于解题作业的“新思考”[4],在解题中演习人生;怎样高效率地解题?解题方法很重要;既要认真做作业,又要认真改错;我的《错题集》,我的《改错本》;如何才能不陷入题海?略谈一题多解。广义解题论。解题的扩散性思维和系统性思考;就是要解决难题!这些教育教学的问题实质关系到未来学生走上社会解决问题的能力。人的生命有内在寻求快乐的冲动,总是追求人生快乐最大化,这是个体生命的快乐原则。任何学习工作若是违背了这个原则,必然事倍功半。在现实语文学习中,学生没有从中获得快乐,如何能从内心喜欢语文?这是中小学语文教育所存在的最大问题。[5]

教是为了不教

参考文献: 

[1]致谢:本课堂教学改革得到淮阴师范学院朱汉清、周桂峰、施军、赵宜江、周平、李相银、许芳红、杨颖、陈年高、孙义清、陈华东、赵科印、李建业等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受到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基金资助(2015ZSJD010),江苏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项目资助(PPZY2015C205)。

[2]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第一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5月第三版,第98-99页。 

[3]李秀华:袁编《中国文学史》教材研究综述,《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2015年12期。 

[4] 李士金著《走向学习自由王国——献给中国青少年一代》,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年版,第112-131页。 

[5]李士金著《关于中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的实践和理论思考》,线装书局,2017版,第8页。

你可能感兴趣的:(教是为了不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