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离日记 Day 3

列位看官,上回说到 “隔”而不“离”,是指有电视、网络、计算机和手机等通讯工具,使你与外界保持同步,基本感受不到隔绝之苦,分离之难。每天,有冬奥的电视直播,微信的视频对讲,电脑游四海,手机侃大山,对外交往比平常多,忙得不亦乐乎呢!

日出之时,与孙女拥坐飘窗之上,指点远山近岱,放眼云卷云舒。看下面车水马龙、人来人往,颇有云上游仙,捻须微笑,俯瞰人间百态的感觉。小孙女让我附耳上来,说:“别告诉妈妈,我不想出去,这里好玩!” 由此可见,“隔离” 产生了距离美。哈哈!

这当然是自我安慰,阿Q精神胜利之法。但总比数秒计时、度日如年好吧?

可我要说的,是宝贝孙女的网上生活。一个iPad,便装下了她的学校、朋友、亲人、天下、童年---我亲眼见证了网络新新人类如鱼得水、如龙在天的赛博空间生存方式。

刚满5岁,写字画画、拍照修图、检索购物、微信交往、听看读写诸多技能,一看便知,不学也会,常把我的手扒到一边,甚至指出我操作的不是。小样,爷爷我现在就教不了你啦?

她的网课,值得玩味。

其实来沪之前,她就一直在上网课。

人类,特别是咱中国人,从Sars开始,教学手段就开始脱实向虚,向网络课堂加速演进。

这对于自诩先驱、拿过网上远程教学研究省级一等奖的我来说,既喜出望外,又为教学质量的保证心存疑虑:我深谙其坑啊:

与面授不同,师生同框而不同室,课堂气场不再,别说用副语言(特别是眼神)与学生交流,你在那端正襟危坐、引经据典、口若悬河,妙语连珠,讲得天花乱坠、七仙下凡,可能对面端坐、看得津津有味的,是只小狗,学生本尊可能早已呼呼大睡,正在梦游天国,或游戏玩得激情四射、惊天动地---保持在线而已,so easy!

还有,Ta推说线路卡顿,看不畅、听不清、答不了,你把Ta怎么办?

特别是面对的是4-5岁的娃娃们,特别好动,像猴子一样上串下跳,一刻不停,注意力只能持续5分钟。如何吸引、管住他们长达30分钟之久?

知识课还好办点,要是碰上体育课(PE),更是要命!那是需要真身演示和体育场地、器材的。现在身处异地,如何让Ta跟着你动起来,如何“耳提面命”、纠正动作?

孙女iPad上的体育课,让我兴趣迥然、:

首先,小丫头上是国际学校,不仅是高学费、洋教师、好环境,而且是真正的国际化,将网课的anywhere,anyone,anytime的优势发挥到了极致:

一是上课的教师貌似在校,实则遍布世界各地,有的在办公室,有的在家里,甚至在公园、河边、山上等野外;美、英、澳、加......,教师国籍各异,学生也是毛色杂陈;

二是课件+真人,如虎添翼。整个教学行云流水、天衣无缝。课件除了我们常用的ppt,多为精心制作的动画片和互动软件;真人,更是经验丰富的网课高手大师,把一群远在天边的娃娃,盘得如在眼前、俯首帖耳的猫狗:让趴就趴,让叫就叫;

三是课程设计科学缜密,的确国际水平:既切合年龄水平,更照顾到远程特点:

全程视频,全体同框(一人一格,镜头全开),一览无余、无处遁形。学生也可调整自己的屏幕:或全班同现,或让教师霸屏。即使播放动画片,教师的画中画小框,也常驻不撤,不过听任小主调遣位置罢了。

全程英语授课、互动交流。孩子们从小在英语自然语境中长大,那英语叫做一个溜!

更让我惊艳的,是“一课两师”:一个主讲,一个助教。或老少配,或男女档;或同框,或分屏---同框的往往是一家人,夫唱妇随或相反;分屏的是远程联手,默契配合。主讲专心授课、操控屏幕、控制进程;助教呢,作用不可小觑:

1. 捧哏。与主讲一唱一和,使课堂妙趣横生。

2. 补充。有时插话讲解,确保哇哇们理解,不掉队。还可以另开房间,分流小朋友,单独进行补习或预习。

3. 分担。必要时可以将大班一分为二,自带一组教学或参赛。

4. 示范。当主讲远离摄像头表演,学生屏幕小看不清,或教师动作复杂跟不上,她便用近景分解动作或慢动作,来示范或纠错。

5. 警察。她盯着每一个小鬼,及时发现和制止那些开小差、偷工减料,或其他不规范的行为,点名道姓地提醒、督导、乃至带离至"小房间"训话;

6. 反馈。及时告诉主讲有关孩子们的偏差和需求,帮助他调整教学进度和难度。二人不但在课堂上“明码”对话,课后二人更是沟通、反思,讨论学情。

总之,助教紧盯屏幕,看住毛头,悉心助力,保驾护航。主讲则可不受计算机和摄像头位置的限制,解放肢体,自由移动,放心发挥,克服了远教种种弊端,确保了教学效果。特别是这种主、助教合作教学,细品极有味道,值得借鉴。

联想到我们的大学,也曾有过助教机制:教授讲大课,往往配备一个助教同堂,考勤、擦黑板,收发、批改作业、答疑解惑,同时观摩教学、反馈信息。有时也放单飞---限练习课、活动课而已。82年我初入职,就跟着系主任张本慎,干过半年拎包小跟班的活。写的练习课教案(课堂上要说的每一句话都必须写下来),主教大人全批全改(我自认是快班高材生,却被他批得“满面通红”),虽有“徒儿三年干杂活”的屈尊,锻炼还是蛮大的。

现在的大学虽有“助教”职称,但不少被规模效应的商业利润考虑捆绑,不以质量为导向,百多号人一个班,恨不得老师有分身之术,带的班越多越好,毕业就是“主教”,哪有“助教”存身之地?

扯远了。来看她的课表,全是热链,闹铃一响,点击进入。

视频一开,老师问好。孩子们争先恐后、手舞足蹈地叽里呱啦乱叫:“Good morning,Mr/Ms XXX!”,犹如小猪拱槽、牛羊出圈,甚是热闹。

所谓check-in,就是开场锣。老师撩每个孩子都说上两句,秀秀手工,然后告知当天的课程和活动安排。

接着“Get up and go" ,就是早锻炼。孩子跟着老师和动画片活动手脚,准备上课。

体育课(PE)老师是个澳洲老头,由其儿子当助教。他一口的Aussie English,让我想起了91年在澳Newcastle大学工作、打工的日子。

体育课上的避障跑步很有意思:前后、左右、上下有树枝、物品,动物等,要按口令左闪右避、低头、跳跃。

课前、课后的互动作业很多,大多是让学生动手、动脑或启迪智慧、激励创造的游戏,光看封面就很生动有趣。

刚刚结束的“家长会”更令我惊艳。我以为是校方召开的视频大会,所有家长上网参会,听校长或教师的一番教训和布置。哪知道是Head teacher与每一个学生的家长(我家三口)进行会晤,告知孩子的表现和教学打算,分析情况,征求意见,回答提问,长达半个小时。态度之谦逊友好,值得尊敬和学习。(想当年小学老师拿笔盒打儿子脑袋,我作为市政协委员写提案反应,结果儿子在校遭教师报复、家长侧目、同学孤立,我回家也遭母子谴责,而反馈意见是“绝无此事”,不胜唏嘘!)

这样高质量的教育,学费高点,值!


你可能感兴趣的:(隔离日记 Day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