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一个青年诗人的十封信》第四封共读

2022.7.22,周五 晴

       昨天晚上环湖步行,边走边听第四封信的共读,一直在云里雾里中徘徊,词语太抽象,语言与参与共读的小伙伴所言,像一首没有主题句的诗,不能把它做结构化分析,更不用说提出问题。今天再看干老师的文字版解析,也是一样。只能就句论句,尝试做梳理。看完再次回顾,突然顿悟了魏老师为什么要给孩子们讲这十封信。里尔克在用自己的语言教会青年人理解成长过程中的困惑,完成生命的成长。与我们成年人也一样,这些问题在成长过程中,或者至今都有遭遇,有些得到解决,但更多没有解决,只是在时间的长河中,因为责任、压力而被暂时忽略,它仍在那里。里尔克的解释再次把它激活,使他们成为我们指导自己未来行为的指南。

文字梳理:

      这里我觉得,那些问题与情感在它们的深处自有它们本来的生命,没有人能够给你解答;因为就是最好的字句也要失去真意,如果它们要解释那最轻妙、几乎不可言说的事物。

       那些问题指的是“做军官与性”。里尔克说没有人能给你做解答,答案必须自己去寻找,像英雄的旅程,帮助者不能替代你。假设,青年诗人面临的是“性”的困惑,它到底是怎样的困惑?可能是灵与肉的冲突,本能与情欲的冲突,超我与本我的冲突,或者贾宝玉与薛潘的冲突。对于青年人,这很常见。有时候我们会有想法,然后带给我们罪恶感,形成问题与冲突:我想做一个纯洁的人,但又控制不了自己的冲动,该如何理解与处理性的问题。人就是这样,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里尔克讲,你的问题与困惑在你的深处有本来的生命,没有人能给与解答。这不是如1+1=2那样有客观答案,咱们讨论的问题更多是生命的问题,是存在的问题,是存在深处的困惑,不是一个知识问题,是“道”的问题,别人的答案只能启发你,最终答案是你自己的寻找,自己通过思考、抉择与行动来展开。

       虽然,我却相信你不会永远得到解决,若是你委身于那同现在使我的眼目为之一新的相类似的事物。若是你依托自然,依托自然中的单纯,依托于那几乎没人注意到的渺小,这渺小会不知不觉地变得庞大而不能测度;若是你对于微小都怀有这样的爱,作为一个侍奉者质朴地去赢得一些好像贫穷的事物的信赖:那么,一切对于你就较为轻易、较为一致、较为容易和解了,也许不是在那惊讶着退却的理智中,而是在你最深的意识、觉醒与悟解中得到和解。

      “眼目为之一新的相类似的事物”指自然,“伟大的田野,从海上吹来的阵阵的风”,巴黎很喧嚣,所以我来到这里。人很容易在喧嚣中,欲望中会迷失。如果摆脱了欲望对我们的摆布,静下心来,回归本性、回归初心、回归原始的单纯,我们会注意到原本注意不到的东西,即所谓“渺小”的东西。这种渺小会在不知不觉中变得庞大。渺小仿佛是贫乏的,其实是丰盈的,会达成和解,这种和解不是理智的,那种情况下的理智是退却的,是在一种更深的领会当中。

        比如,今天多数人是丰衣足食却焦虑不安。在亲子关系中,父母与孩子之间都会有一种深刻的不满,伴随的是情感上的捆绑,总觉得为对方付出那么多,但没有回报,不被理解。这就是一种不自然,一种喧嚣,一种迷失。这种焦虑永远不会得到解决。里尔克对我们的启发是,假如我们放下了对成绩的过分关注,把目光注意到人本身上来,我们会发现孩子是可爱且乖巧的,孩子身上有许多让我们欢喜和赞叹的东西,这是我们平时注意不到的细小的品质。一旦注意到了,欣赏了,这种关系会扩大,最终成为一种力量。孩子细小的品格或天赋,家长在焦虑状态下,很难发现。如果我们放下外部世界对孩子不切实际的要求,回到孩子本身,我们会看到很多美好的东西,彼此轻松就和解了。人总要和自己和解,冲突是发生在和解之前,生命是不断有冲突的,存在的问题永远得不到解决的,正因为没有解决,它才引导我们一直向前走,所以冲突是好事。

        人总是被经历、孤独、寂寞等所塑造,逼迫我们回到自身,注意到生活及自我中渺小的东西,渺小的东西一旦进入我们的视野,生活会发生巨大的变化。问题很重要,经历是财富。当然并不是希望我们一定要经历很多的挫折,但是也应该意识到,挫折与困难、问题是必不可少的,不管是心灵内在的问题还是外在的遭遇。里尔克的启发是,这些问题同时是一份礼物,人生有时就是艰辛的,不要把上帝送给我们的礼物当成诅咒。礼物还是诅咒取决于你的反应。很多时候掌声会异化我们,问题把我们打回原形,让我们不得不保持谦卑,开始注意渺小微小的事情,重新回到单纯,至少有这样一种可能性。

      你是这样年轻,一切都在开始,亲爱的先生,我要尽我的所能请求你,对于你心里一切的疑难要多多忍耐,要去爱这些“问题的本身”,像是爱一间锁闭了的房屋,或是一本用别种文字写成的书。现在你不要去追求那些你还不能得到的答案,因为你还不能在生活里体验到它们。一切都要亲身生活。现在你就在这些问题里“生活”吧。

       为什么要忍耐。魏老师说,成功是一种诅咒,人生的艰难曲折是对我们生命的成全,我们遇到一些问题,往往急于寻找答案,因为急于把握住生活,因为恐惧,安全感,因为人骨子里确定性的寻求。长期困扰我们的是意义问题,人为什么活着,工作的目的是什么。但是意义问题不能够一次性解决。人生就是不断的思考与回答的过程,到今天也没有找到答案,甚至时时迷茫或者迷失。每一次面临关键点时,不断的体验它,就问自己我到底想要什么,这个追问一直引导着我们。不仅是意义问题,学习方法,时间管理都是如此。不断的总结进化,这个过程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不可能有一个一劳永逸的答案。

       或者,不大注意,渐渐会有那遥远的一天,你生活到了能解答这些问题的境地。也许你自身内就负有可能性:去组织、去形成一种特别幸福与纯洁的生活方式;你要向那方面修养——但是,无论什么来到,你都要以广大的信任领受;如果它是从你的意志里、从任何一种内身的窘困里产生的,那么你要好好地负担着它,什么也不要憎恶。

       我们解决问题的力量主要来自于内部,外部的帮助是必要但次要的。无论什么到来,困难、困惑都要领受它,不要排斥它,要负担它,不要逃避它。莲花总是从淤泥中涌现的,我们生的活力总是从死亡的凝视中涌现,逃避困难就是逃避承担。最好的方式就是怀着痛苦生活,让痛苦伴随你,痛苦会刺激你,让生活保持了活力。向内归因!向内归因并不是自我责备,而是担负,担负在自己身上。

      “性”,是很难的。可是我们份内的事都很难;其实一切严肃的事都是艰难的,而一切又是严肃的。如果你认识了这一层,并且肯这样从你自身、从你的禀性、从你的经验、你的童年、你的生命力出发,得到一种完全自己的(不是被因袭和习俗所影响的)对于“性”的关系:那么你就不要怕你有所迷惑,或是玷污了你最好的所有。

       你要理解“性”并恰当的对待它,这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分内的事就是我的事,关怀自身生命的事都是很难的,一切存在的事都是艰难的,严肃的。只要一件事跟你有关它就是严肃的,我们讲别人的事我们是不严肃的。网上的键盘侠是不严肃的,因为他是旁观者。当我们做旁观者不做当事人时,才是轻佻的,我们对他人的事情严肃对待,这说明我们把别人的事纳入到自身生命。丧钟为谁而鸣。从生命的源头出发,不怕迷路,不怕迷失,最终能找到自己的道路。佛家讲“不迷不悟”。

      身体的快感是一种官感的体验,与净洁的观赏或是一个甜美的果实放在我们舌上的感觉没有什么不同,它是我们所应得的丰富而无穷的经验,是一种对于世界的领悟,是一切领悟的丰富与光华。我们感受身体的快感并不是坏事;所不好的是,几乎一切人都错用了、浪费了这种经验,把它放在生活疲倦的地方当作刺激,当作疏散,而不当作向着顶点的聚精会神。就是饮食,也有许多人使之失去本意:一方面是“不足”,另一方面是“过度”,都搅混了这个需要的明朗;同样搅混的,是那些生命借以自新的一切深的、单纯的需要。

       在里尔克看来,我们身体的快感它与旅游观赏,领略食物的美妙没有本质的不同。“食色性也”。在很多人看来,“色”包含一切,色即是空,此处的色不是美色,而是现象,我们被美景所娱乐,这是色,我们被美食所娱乐,这也是色,身体的快感也是色,本质上没有什么不同。但在传统的文化中,我们有一种对身体的否定,不仅是中国文化,西方文化也是如此。似乎只有教条才是值得追求的,极端的情况是宋明理学。里尔克说,它是我们丰富的、应得的经验,是美好的,是领略世界的礼物,需是参差百态才是幸福之源。我们感受快感并不是不好的事,不好的是浪费了这种经验,错用了这种经验,把它放在生活疲倦的地方当做刺激,当做疏散,而不当做冲向顶点的聚精会神。哪怕是饮食,也错失了本意,一方面不足,一方面过度。比如,酒会给人带来丰富而无穷的体验。把酒当成刺激就有问题,会出现饮酒过量,酒带来的丰富的体验就变形了,变成了刺激,酒的馨香就消失了,喝酒相当于喝酒精,灵魂与肉体分离,这种情况下,既是不足也是过度。过度容易理解,不足指根本没有充分享受酒,在对酒的体验上是不足的,但喝到肚子里的酒是过度的。为什么人在这种刺激中沉溺呢?原因很复杂,性是一个符号,承载了太多东西,比如权利,安全感,恐惧以及数不清的东西。爱跟性是一个无所不包的东西。多数中学生谈恋爱都不是一种丰富而无穷的体验,不是滋养性质的,是对影视剧拙劣的模仿,也可能是学业失败的转移,也是一种寻求认可的方式,甚至是炫耀权利的方式。真正纯洁的爱很难,需要学习,只有真正意义上的爱,借以滋生的营养。真正的爱情对你就有一种洗礼,会让你变成一个更好的人,这对一个人是救赎与成全,在很多文学作品中会看到。但更多时候是对刺激的追求、对权利的炫耀。

        但是一个“个人”能够认清,很清晰地生活(如果因为“个人”是要有条件的,那么我们就说是“寂寞的人”)  为了区别众人,里尔克用了个人。但凯尔凯郭尔讲,我们都是不是一个“个人”,我们说出来的话不是自己的,我们的想法爱好都是被社会习惯塑造的,我们没有真正成为自己。只有在寂寞中才能真正成为自己。

      他能够想起,动物和植物中一切的美就是一种爱与渴望的、静静延续着的形式;他能够同看植物一样去看动物,它们忍耐而驯顺地结合、增殖、生长,不是由于生理的享乐也不是由于生理的痛苦,只是顺从需要,这个需要是要比享乐与痛苦伟大,比意志与抵抗还有力。  “像看植物一样看动物”,指遵循和顺从规律。“相信种子,相信岁月”,这是指植物而言,我们要遵循职业本身的规律,面向动物,面向人时,也要遵循和顺从某种规律。植物、动物和一切物品都有内在的力量,自主和自由,要如其所是。

      对于那只有“一个”的果实,不管它是身体的或是精神的,要有敬畏的心。什么叫“只有一个的果实”,那叫万法归一,万物背后的根本动力,也叫性、生机、创造性本身,这是一种形而上的假设。我们中国人把“一”叫道,生生不息叫道,也是规律。万事万物的背后有一种终极规律,一种进化论的东西。在生物、文化的传递中,创造会一再苏醒。

      “是在作一种严肃的工作,聚集起无数的温存,为任何一个将来后起的诗人的诗歌预备下深厚的力量,去说那难于言说的欢乐”。当我们在谈恋爱时,蒹葭苍苍会重新被唤醒。爱情本身也是文化的一部分,今天的我们用读过的文化去表达自己时,无数古代的爱情从最原初的生物学的冲动,一直到爱情最纯真的部分都叠加灌注在我们的生命中。当我们对我们的爱人说,“我爱你”时,那种蒹葭苍苍、那种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会重新出现。也就是说我们活在传统中,我们也为后代人预备了深厚的力量,当后人在讲爱时,他可能再也忘不掉大话西游,我们对语言的塑造,是过往无数代人的无数痛苦思考反复的叠加。里尔克讲两次意思,不仅在生物层面上有种叠加,原初的“性”,在文化上其实我们也有一种叠加。当然,里尔克有种宗教上的理解。

      后世的诗人 他们把“将来”唤来;纵使他们迷惑,盲目地拥抱,“将来”终于是要到的,一个新人在生长,这里完成一个偶然,在偶然的根处有永恒的规律醒来,一颗富于抵抗的种子就以这个规律闯入那对面迎来的卵球。一代代诗人都有自己的盲目、困惑。无论是传统文化还是人性的都不能够帮他解决今天的问题,而是解决问题的资源。但不管你有多么的茫然迷惑,未来终究是要来的。任何一个新人的诞生,表面上看是偶然,最深处是一种必然。从基因的角度或者原初的创造力“性”他所结的果子。我们今天坐在这里,都坐在进化论的顶端,我们都是进化树上结的果子,我们必将凋零,我们的后代也将吸纳我们的东西,同时也结出自己的果实。这既是生物的也是文化的。这种基因的或者文化的传递都向一种密封的邮件(不是意识而是潜意识的传递),等待被唤醒,它藏在语言里,藏在基因里。我们不知道它的内容,但不要被表面的喧嚣所困惑,超越这一切,“性”是创造力,是一个伟大的母性,伟大的母性是孕育者。创造与孕育是在一切人体内,不管是身体的还是精神的。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是一种文化基于的传递。文化、基因都是我们的根,都是我们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

      干老师的解读:他(里尔克)说,从“神”的角度,从惟一伟大的创造的角度来看,一切都不是偶然。人们在夜中的欢娱,少女和老妇的追求,甚至男人的狂热,压抑者的压抑,都是创造本质在特定生命中的显现。在单个来看,它是混乱,是迷狂;从本质来看,它是必然,它是伟大乐曲中的某个你不能理解的音符。

       怀特海在《教育的目的》第一章中提到的力,它最后成为我们的风格。创造本质在特定生命中的显现。每个人都有,有人强,有人弱。不同的人呈现不同的风格,但我们都会被文化、基因往前催促着。对于单个人来讲,它是混乱的,可能会遭遇这样那样的问题,从本质来看它是必然的,是伟大乐曲中你所不能理解的音符,每个音符都带有偶然性,但乐曲本身不是偶然的,是必然的。那我们是生活在偶然的个体中还是生活在必然的本质中?我们一旦浑浑噩噩,随波逐流,我们就是生活在偶然之中,我们一旦洞察到自己的命运,就肩负起了使命,此时会生活在必然的本质中,用儒家的话讲就是“道”中,司马迁的话就是“三不朽”,不朽就是不愚蠢。  

        显然,作为诗人,他有两种选择,一种是站在历史未被玷污的源头处,唱出最洁净的生命之歌;一种是站在历史的高度,从本质处来唱出深沉的生命之歌。而只陷在其中的末世诗人,为情欲而歌唱是不值得仿效的,它是失去了诗的本质的。找不到我的根,迷失了,只有感受,我的情欲我的孤独,所以会靠吸毒,性,滥交来刺激自己。所以和最初的诗人生活在人群中不一样的是,今天的诗人需要和人群保持距离,以保持他目光的清明。因为最初的诗人,比如诗经,是站在诗歌的源头,唱出的是原处的时代,今天生活在人群中,语言被污染了,我们发不出自己的声音,此刻需要孤独与寂寞,才能让你保持目光的清明,才能不被很多东西困扰,才能看到本质的东西。有时时代也会迷失。

      凡是将来有一天许多人或能实现的事,现在寂寞的人已经可以起始准备了,用他比较确切的双手来建造。亲爱的先生,所以你要爱你的寂寞,负担那它以悠扬的怨诉给你引来的痛苦。你说,你身边的都同你疏远了,其实这就是你周围扩大的开始。如果你的亲近都离远了,那么你的旷远已经在星空下开展得广大;你要以你的成长欢喜,可是向那里你不能带进来一个人,要好好对待那些落在后边的人们,在他们面前你要稳定自若,不要用你的怀疑苦恼他们,也不要用你的信心或欢悦惊吓他们,这是他们所不能了解的。同他们寻找出一种简单而诚挚的谐和,这种谐和,任凭你自己将来怎么转变,都无须更改;要爱惜他们那种生疏方式的生活,要谅解那些进入老境的人们;他们对于你所信任的孤独是畏惧的。要避免去给那在父母与子女间常演出戏剧增加材料;这要费去许多子女的力,消蚀许多父母的爱,纵使他们的爱不了解他们;究竟是在爱着、温暖着我们。不要向他们问计,也不要计较了解;但要相信那种为你保存下来像是一份遗产似的爱,你要信任在这爱中自有力量存在,自有一种幸福,无须脱离这个幸福才能扩大你的世界。

       这部分成熟且伟大。此刻讲的是和解,我们跟陌生人、世俗社会、尤其是跟父母的和解。要肩负起自己的命运,需要寂寞,当追求自己的命运,实际上跟其他人就疏远了。换到新境界朋友圈就变了,原来的朋友认知与你不一致,自然就疏远。此时我尝试说服周围的人理解我们,接纳我们。里尔克说,这是徒劳的,尤其对你的父母,不要让他们苦恼,不要让他们操心,不要让他们受到惊吓,因为有些追求他们是无法理解的。相反的,你不用改变自己,但你要谅解别人,避免给别人造成困扰,他们对你的爱是你幸福的来源,你不用讲你的生活与你的幸福对立起来。对我们同学来讲,一定要注意避免陷入偏执,不能把你不成熟的想法当成自己的真正的梦想,以此对抗父母。我们的每一份独立都是应得的,而且要确信这是内容深处真实的声音吗?还是妄想、逃避。多数情况下丧失了应对真实生活的勇气,以为那是一条道路,除非你赢得当下,否则不要把逃避当成真正的道路,一个只有在应试教育里面获得成功的人,才有充分的资格去批判应试教育。我们要区分真正的梦想与幻想之间的区别,不要把妄想合理化,生活里需要有承担。

       那很好,你先进入一个职业,它使你成为独立的人,事事完全由你自己料理。你耐心地等着吧,看你内心的生活是不是由于这职业的形式而受到限制。我认为这职业是很艰难很不容易对付的,因为它被广大的习俗所累,并且不容人对于它的问题有个人的意见存在。但是你的寂寞将在这些很生疏的关系中间是你的立足点和家乡,从这里出来你将寻得你一切的道路。

       幼稚的人会讲,我们应该鼓励每个人去追求梦想,做一个诗人。里尔克说,你先不要做一个诗人,你先进入一个职业,让自己成为一个独立的人,你不能让父母去供养你完成一个看不到尽头的梦想,而且还是父母无法接受的。我们很多时候梦想甚至幻想,需要父母支付承担,这是不对的。因为大概率的那不是梦想而是一个可悲的错误。以自由的名义但没有自由的实力,需要父母为我们买单。当你进入一个职业以后,只要你真正热爱诗歌,你就会找到自己的立足点,与你的家乡,最终寻得一切的道路。“最伟大的诗篇总写在破败的小旅馆。”很多杰出成就都是在限制的条件下作出的,爱因斯坦也需要上班。史铁生《秋天的怀念》讲到孩子总在自己的世界沉溺,很难体验到父母的难过,因为他没有去承担、去承受。父母必须承受生活的重压,要照顾孩子的情绪。当你一个人越成熟,越不是简单的以我为中心,而是保护父母的爱,享受父母的爱,同时努力去承担。孝顺就是不要让父母为我们担心。青春期的不成熟是一个阶段,折磨父母的阶段,从青春期迈向成熟,肩负自己的责任。

你可能感兴趣的:(《给一个青年诗人的十封信》第四封共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