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摆脱原生家庭诅咒的人都做了什么?

我听过最大的谎言是:天下无不是的父母。

美国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的研究表明,1/5的美国人在儿童时期被性骚扰;1/4的人被父母殴打后身上留有伤痕;1/3的夫妻或情侣有过身体暴力;1/4的人和有酗酒问题的亲戚长大;1/8的人曾目睹过母亲被打。

而这只是美国曝光出来的数据,关起门来的秘密可能更多。

信奉“家丑不可外扬”的我们,这样的情况更是令人瞠目结舌。

我第一次接触豆瓣,是因为一个叫“父母皆祸害”的小组,在那里大家分享自己的故事、困惑,抱团取暖,相互慰藉。

这几年“原生家庭”被推到阳光下,人们开始审视原生家庭带来的问题,声讨原生家庭带来的伤害。

张爱玲、萧红、太宰治、陈坤、周星驰、张卫健、陈坤、Niki 、阿娇、陈学冬、朱雨辰、胡歌……

这个名单长到触目惊心!

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国际知名心理咨询师苏珊·福沃德博士在她的著作《原生家庭》中,总结了这些不幸。大体上可以分为身体暴力型、性暴力型、语言暴力型、过度依赖型、酗酒型、吸毒型等不称职的父母类型,我们统称为“有毒的家庭”。

提到《原生家庭》是因为它全书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分析各类有毒家庭的问题以及影响,第二部分则是如何从有毒的家庭中走出来,这也是本文的重点。

无论多么的不幸,伤害已经形成,声讨也好,抱怨也罢,终究无法改变过去。

何况有毒的家庭体系就像高速公路上的连环追尾,其恶劣影响会代代相传。

这个体系并非你的父母所发明,而是从先辈那里继承的一整套逐渐积累而成的感受、规则、交流、观念。

父母也有父母。

我们要做的是向前看,让这个魔咒在我们这里被打破,不要殃及下一代。

一、观念是一切的根源

观念决定感受、感受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人生。

观念是哪里来的?

我们最初的、最根深蒂固的观念,来源于原生家庭。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父母就是整个世界的中心。所以,如果无所不知的父母认定我们是个坏孩子,那我们就一定是。如果母亲常说“你真蠢”,那我们就是蠢的。如果父亲常说“你真没用”,那我们就一定是没用。

而这其中影响最为深远的是那些不能说出口的观念。

迈克结婚之后,没有在按照父母的期望在老家定居,为此父母诸多不满。一次圣诞节引爆了所有的冲突。这个事情类似于中国版的回家过年,小两口希望可以来一场浪漫的旅行,老人希望他们可以回家一起过圣诞。

小两口执意旅行激怒了老人,间接的毁掉了一家人的圣诞。迈克的哥哥姐姐父母轮番轰炸,横加指责。

在这个例子中迈克最终做出了妥协,提前结束旅行回家陪父母,他认为自己十恶不赦,居然让妈妈生气了。

从迈克的反应可以看出,在他的观念中,父母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利,迈克存在的唯一意义就是取悦他的父母。

在妻子和妈妈,旅行和圣诞之间迈克无比痛苦。

事实上所有的感受,甚至那些最强烈的恐惧、快乐或痛苦,都来自于我们的内心观念。

所以,找出感受与观念的关系很重要。一个方法是,在每个感受后面加个“因为”。

令父母失望,让我很内疚。因为,我不应该说让他们不开心的话,因为,我应该成为他们和老伙伴儿吹牛的资本。

令父母失望,让我很难过。因为,让他们开心是我的责任。

当意识到是观念让我们如此痛苦时,解决起来就容易多了。

观念衍生出规则,内心的感受令你必须遵守这些规则,于是你的行为就产生了。

想要改变自己的行为,你就要根据这个公式倒推回去,改变自己的观念和感受,从而改变规则。

规则就是父母约定俗称的要求,圣诞必须回家团聚是迈克家的规则,孩子不能违抗父母的命令也是规则,迈克需要做的就是打破这个不合理的规则。

二、开启自我疗愈之旅

认知的四个维度,知道自己知道,知道自己不知道,不知道自己知道,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在上一部分中,我们解决的就是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问题,换句话,去深挖那些不知道自己知道的有毒观念,接下来就是剔除那些观念。

1、正视愤怒

愤怒是个好词儿吗?成长在有毒的原生家庭,尤其是暴力型原生家庭的孩子,通常害怕自己愤怒,因为他们害怕自己成为父亲或者母亲曾经的样子。

长大后慢慢变成了自己曾经讨厌的样子,这是他们极力避免的。

但我想说,在这里愤怒是个好词,正视愤怒,发泄愤怒是从有毒家庭中走出来的第一步。

我们愤怒,我们害怕的事情会发生;我们不愤怒,那些事情同样极有可能发生。

所以不要害怕愤怒,应对愤怒我们可以

允许自己愤怒,不要压抑自己的感受;

表达出的你的愤怒;

增加运动量(体育运动会增加内咖肽);

不要让愤怒加深你心中消极的自我形象;

把愤怒转化为自我定义的动力源泉。

2、设定界限

首先声明,设定界限不等于自私。有毒的父母通常会混淆这两者的性质,用来“勒索”你。

对每个人而言,生理层面最基础的是安全需求,心理层面最基础的自我完整性。这个界限存在的意义就在于保护我们的自我完整性。

演员胡歌曾在醉酒后发文“妈妈你开心吗?我尽力了!”演员朱雨辰的妈妈曾在节目中透露,有儿子的地方就有她,儿子第一次给她做饭时,她心疼极了,“我儿子才40岁,他不应该承受这么多”。

我们传统的教育中,告诉我们,你的就是我的,我的也是我的。面对这样的父母,一再的退让底线,最终一定会失去底线。

3、非辩护性回应

《原生家庭》中苏珊给出了维护我们底线的方式——非辩护性回应。这是一项需要通过学习和练习才能掌握的技能。

当有毒父母开始挑战我们边界时,任何带有情绪性的表达都会有漏洞。沉着冷静,临危不乱可以让他们自乱阵脚,从而打破“攻击——撤退——放手——升级”的循环。

具体来说,非辩护性回应常用这些词

哦,我明白了。

这样啊。

你当然有权坚持你的意见。

很遗憾,你不赞同这一点。

让我想想。

很抱歉让你伤心了。

三、两种选择

最后,我们有权利做出两种选择,和父母对峙改变父母或者放过自己。

这两者没有好坏之分,只有是不是适合。我的原生家庭有问题,可以说是那种有毒家庭的大集合,这本书我几乎是哭着读完的,反复看了很多遍。

作者苏珊给出了如何与父母对峙,如何改变父母,如何做心理建设、如何开始、如何练习的策略。但我始终没有勇气迈出那一步,而且我认为我没能力改变任何人。

因此我选择放过自己。 相比于改变别人,改变自己更容易一点。

我的幸福没必要仰仗父母。即使他们一成不变,我一样可以战胜童年时期遭受的创伤,并摆脱他们对我成年后生活的控制。我只要坚持努力就好了,不是吗?

当然我也预想到了,放弃斗争意味着容忍父母的一成不变。所以我反复练习了前两点,改变了自己的观念,也建立了清晰的边界。当他再次作威作福时,我会保持沉默,平复自己的焦虑,控制自己的反应,用非辩护性回应去作答。

著名精神分析学家施琪嘉曾说:“没有没有创伤的人生,只有没有创伤的结果”。

天下无不是的父母是一个悖论,成为一个真正的成年人并不是那么简单。我准备好了,愿意经历一个艰难而疲惫的过程:准备好应对挫折和失误,从上到下、从前到后、从里到外地磨炼自己。焦虑、恐惧、内疚和困惑。

这些魔鬼将再也无法控制我。这,才是关键。

你呢?

你可能感兴趣的:(那些摆脱原生家庭诅咒的人都做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