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之夜,向朋友圈借一轮圆月

(一)祭月

每到中秋,很容易想起苏东坡《水调歌头》里的“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苏东坡写作此词“兼怀子由”,说只希望自己思念的人平安长久,不管相隔千山万水,都可以一起看到明月皎洁美好的样子。表达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美好祝愿。

也容易想起李白写给王昌龄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朋友被贬,“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月,希望能随着你一直到夜郎以西。”李白这种“不管你在哪里,我与你同在”的朋友情谊挺让人感动的。相比于势利眼,这种友情很难得。

以上都是文人的东西。我想说点人文的东西:关于祭月的说和做。

众所周知,现在的北京有日坛(东)、地坛(南)、月坛(西)、天坛(北),都是明清帝王祭祀的场所。

天坛建于明朝永乐十八年,竣工于嘉靖二十四年,为明清两代的帝王祭祀皇天、祈五谷丰登之场所。

地坛始建于明代嘉靖九年(1530年),是明清两朝帝王祭祀“皇地祇神”的场所,也是中国现存的最大的祭地之坛。

日坛始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年)。日坛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太阳(大明之神)的场所。

月坛始建于明朝嘉靖九年(1530年),清代重修。它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夜明神(月亮)和天上诸星神的场所。

古代帝王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习俗。

据《礼记》:“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就是说,祭日时辰在早上太阳将升之际,祭月则在晚上,故称“朝日夕月”。

祭日月与祭天地一样为历代所重视。

祭月,在我国是一种十分古老的习俗,是古代我国一些地方对“月神”的一种崇拜活动。

在秋分时节,是古老的“祭月节”。中秋节则是由传统的“祭月”而来。

先秦已有“中秋夜迎寒”、“中秋献良裘”、“秋分夕月(拜月)”的活动。

中秋节普及于汉代,汉代是我国南北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融合时期,各地文化上的交流使节俗融合传播。

中秋节在我国北方地区流行是在唐代之后。

北宋时期,中秋节已经成为普遍的民俗节日,并正式定阴历八月十五为中秋节。

到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曾废春分祭日和秋分祭月之礼。明世宗朱厚熜主政后,重新恢复祭祀,且规格升级。期间修筑了天坛、地坛、日坛和月坛。

清朝便继承了明朝的祭祀制度和祭祀场所。

清朝规定,祭月为“秋分日酉刻”,酉时相当于下午5时至6时,正是黄昏走向黑夜时分。而且,行祭还有诸多规矩。清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中和节”条称:“春分祭日,秋分祭月,乃国之大典,士民不得擅祀。”

月亮和太阳一阴一阳,月亮也多用来形容女性,成了阴柔的代表,而中秋节祭拜“月神”的活动,在传统文化的发展中,也慢慢变成了女性专属的一种仪式,出现了一句俗语叫“男不拜月,女不祭灶”。

那怎样祭月呢?

凡是月光能照射之处,都可以举行。如遇阴天,可以向月亮的方位摆放祭桌,如遇到下雨,可以转移到船上、檐下或室内,但需打开门窗,面向月亮的方向而祭。

但“男不拜月”。因为古时“男尊女卑”,而太阳为阳,月亮为阴,所以男阳不会向女阴祭拜。再者,古时候“男女授受不亲”,男人只能恪守自己的妻子,不能与妻子之外的女性有什么关系。

所以参加祭月的人中选一名主祭,往往以年长的女性长辈或家庭主妇担任主祭。集体祭月时,也从女性中选定主祭。除了主祭,另外还要一名赞礼,若干执事,其它人均为从祭。

“十五的月亮十六圆”。明晚的月亮仍然值得关注。


(二)月老

那平日所说的“月老”是否与中秋节有关呢?

“月老”,顾名思义,就是月下老人。与中秋节没什么关系。

月老,别名柴道煌,民间又称月下老人、月下老儿,是汉族民间传说中主管婚姻的红喜神,也就是媒神,是天庭的一位上仙。据说,月老手中有一根红线,将一男一女的脚脖子拴在一起。所以,两个人即使是在天南海北,也能走到一起。

月老这一形象最初在唐朝小说家李复言的小说集《续玄怪录》的《定婚店》中出现。记载了唐朝元和二年(公元807年),韦固巧遇月下老人的故事。

一个明月高照的深夜,韦固看见一个老人在寺庙前背着一个布袋子,正坐在台阶上翻书。

韦固很好奇,想看这个老人看的是什么书。

结果他发现这竟是一本无字的书。于是,他向老人家拱了拱手,问到:“老人家,您看的是什么书啊?”老人笑着回答道:“这是天下人的婚书。”

韦固觉得奇怪,心里想,我怎么没听说过天下有这么一本书啊。又问:“老人家,您袋子里装的是什么啊?”老人说:“装的是红线,是用来系住夫妻二人的脚。两个人如果我的红线系上,就算是仇深似海,就算是贫富悬殊,就算是相隔天涯海角,都会在一起,想逃都逃不掉。即使两个人再相爱,我的红线没系,两个人也是不能到一块的。这就叫千里姻缘一线牵。”

韦固很好奇,就问他妻子会是谁。月老翻了下书,笑着说:“你的妻子现在刚刚三岁,是店北头卖菜的瞎老太婆的女儿。”

妻子这样卑贱的身份当然无助于韦固。结果韦固派仆人去杀了他“未来的妻子”。仆人心虚,没有刺中女孩的心脏,而是刺中了她的眉心。

后来那女孩被刺史收为义女,最后还是嫁给了韦固。

宋城县的县令知道了这件事情,就把韦固原来住的旅店题名为“定婚店”,月老由此而来,此后世代相传,男女老少咸知。月下老人后来也成为“媒人”的代称。

你可能感兴趣的:(中秋之夜,向朋友圈借一轮圆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