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父亲南怀瑾》节选

在我年幼的时候,我的父亲南怀瑾亲自参与了我的成长。有超的是,我从小感受得最多的,都是父亲自己

的亲身经历,甚至现在,我正重复着他所影响我的一切,体验和验证他的所为。

要读书更要实践

在还没有上小学的时候,父亲拿了几本书,要求我每天背诵,而且每天默记一段文字。读这些书,我读起来都

很容易,感觉那种押韵的句子就像唱歌一样。但是要牺牲游乐时间,来默记这些文章,那就另当别论了。不过这样

的读书让我经由中华的文学,产生对中华文化的喜好

父亲很早就叫我读《朱子治家格言》。刚开始,我只是被要求读一读这篇文章,可是后来父亲要求我践行。原

洒扫庭除,是要我来做的啊,不过父亲也早起,他一生都遵循着他小时候读的《朱子治家格言》的道

理来要求自己。他每天晚上必然读书静坐,从未间断。我从小学六年级起,在他还没有回家前,都喜欢到他的书

房,看看他昨夜在读什么书,后来还学他一样在书上做笔录、划重点。因为这些都是父亲自己亲力亲为,我自然就

看在眼里,不自觉得跟着做了一辈子。父母能够影响子女最有效的方式就是身体力行。子女不会喜欢去做被父母强迫做的事情;更不会喜欢去做父母自己做不到的事。子女最喜欢做的是先像父母一样,然后才会做得更好。

待人接物要热情

小学时期,每当夏日炎炎的夜晚,父亲的许多老友会来家里摆龙门阵。父亲总是叫我去端桌子、搬椅子,先到

院子设置好,然后还要端茶给长辈们,也要向他们请安。事后当然还要帮忙收拾瓜子皮、柚子皮,环境也要打扫干

父亲对我的另一个大的影响,就是入乡问俗、敦亲睦邻。我们每隔数年搬一次家,每次擦好以后,父亲都会带

着我到左邻右舍敲个门,自我介绍一下,同时了解一下我们的邻居。这种远亲不如近邻的做法,我一生受用。无论

到哪儿,我总是能够主动与邻居互动,融入邻里。对于邻里的事也愿意积极参与,维护乡梓权益。

子女懂得良好的待人接物态度,那么自然就会受到欢迎,自然会得到帮助。

做事要独立

从初中开始,父亲每周给我固定的零用钱,让我学会支配自己的支出,同时自己理财。除此之外,我的学习

生活、前途、交友,这些成长经历,父亲都是让我自己做主。对于我的决定,他几乎都是支持和陪伴,让我以自己

直接经历的方式学习承担后果。虽然,我幼年成长的环境可以随时听到父亲讲课说法,但是,父亲并没有要求我接

受任何的观念,这让我非常具有怀疑性和挑战性地来审思我所听到的

孩子唯有自己思考过以后的接受或是拒绝,才是有可能创新的。


说到对孩子的传统文化教育一鹏先生说到:“教小孩子,必须量力而为,如果逼迫太紧,反而会让孩子失兴趣。”提到学习又说“我常常觉得很遗憾我们把教育搞错了方向。因为人是教不会的,人是要靠自己去学会的。所谓的教育,不是要去教你什么思想,而是教你怎么思考。”这一点我生有体会,以前在学校只是为了学历、为了考试而学习,而当我喜欢一样东西去学习时,就会自我学习,发现问题,耐心思考,而且记忆深刻。所以创造给孩子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增加孩子自我学习的主动性,才是我需要实行的。

在为人处事和修行上,南师更是以自己的行为像教科书般展示给自己的孩子,尊敬师长,爱护老师,感恩图报、平等心待人,以无分别心待事。书中特别提到人的命运只有透过个性和习性的改变才能逢凶化吉。如一鹏先生的弟弟虽然心善,但是却常常一场心火烧掉了功德林,来提醒我们时刻关照起心动念的重要性。

   在南师的书里经常提到想学佛修道的,首先要学会做一个人,做人首先要尽孝道,书里说到“孝顺孝顺,是顺比孝重要。孝是子女以自我出发,用自己的想法来对待父母:请父母吃自己喜欢的菜,玩自己喜欢的地方,做自己喜欢的事而不是做父母喜欢的事。顺是请父母吃他们要吃的,玩的,用的,做的,这样父母才是真正高兴。一个是自我去强迫他人,一个是无我去适应他人。对父母如此,对世人亦应如是。其实人的烦恼冲突就都是这一个小小的自我观念而来。如意如意,先如人意,方能如己意。

    这段话让我的印象深刻,因为自己曾在生活中有违背父母的意愿,用自己的想法来对待父母。在这里深刻反思自己的行为,此后当自己的想法与父母的意愿不同时,应当只是告知父母自己的想法,而不是强迫他们按照我的意愿去做。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的父亲南怀瑾》节选)